欢迎来到课堂库! | 帮助中心 海量教育资源在线共享平台,权威教学资源门户网站!
课堂库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堂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创新设计》2015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微题型22 WORD版含解析.doc

  • 资源ID:304039       资源大小:652.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课堂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下载资源需要2课堂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创新设计》2015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微题型22 WORD版含解析.doc

题型专练1如图分别表示四种操作,其中至少有两处错误的是()解析A项,视线应与量筒刻度及凹液面的最低点在一条水平线上;B项,不能在量筒中稀释浓H2SO4,也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C项中称量腐蚀性及易潮解的药品应使用小烧杯或表面皿,不能在纸上称量;D项,在烧杯中溶解固体应使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答案B2广口瓶在化学实验室中被称为万能瓶,这是因为在实验方案设计中,玻璃管和其他简单仪器可以配合广口瓶组成各种功能的装置。下图中能用作安全瓶防倒吸的装置是()解析A装置中间的玻璃管起到调节瓶内压强的作用,可以防倒吸;B装置中的两个进气管都可能产生倒吸;C装置中量筒内的导气管可能产生倒吸;D装置中的进气管可能产生倒吸。答案A3下列实验装置不适用于物质分离的是()解析A装置可用于分液;B装置可用来分离易升华物质与不升华物质,如分离I2与沙子,分离SiO2与NH4Cl也可用此装置;C装置是层析;D装置是反应装置,不能用于分离物质。答案D4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解析A项,浓硫酸稀释时,把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或玻璃棒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答案D5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过程中,涉及到下列操作,其中正确的是()解析用坩埚灼烧固体,A项错;过滤应用玻璃棒引流,B项错;苯的密度比水小,应从上层倒出,C项错。答案D6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稀硝酸与铜的反应制取并收集NOB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用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测定盐酸浓度的实验C用图3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l2D用图4所示装置检验电流的方向解析NaOH溶液应放在碱式滴定管内,B项错;制取氯气必须用浓盐酸,1 mol·L1的盐酸不能与二氧化锰反应,C项错;图4未形成闭合回路,D项错。答案A7(2014·全国新课标,13)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选项实验结论A稀硫酸Na2SAgNO3与AgCl的浊液Ksp(AgCl)>Ksp(Ag2S)B浓硫酸蔗糖溴水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C稀盐酸Na2SO3Ba(NO3)2溶液SO2与可溶性钡盐均可生成白色沉淀D浓硝酸Na2CO3Na2SiO3溶液酸性:硝酸>碳酸>硅酸解析A项,Na2S与稀硫酸发生反应:Na2SH2SO4=Na2SO4H2S,H2S气体通过导管进入,产生Ag2S黑色沉淀,是H2S与AgNO3反应的结果,不能得出Ksp(AgCl)>Ksp(Ag2S),错误;B项,将浓H2SO4滴入蔗糖,蔗糖变黑,可以说明浓H2SO4具有脱水性,通过溴水褪色,说明浓H2SO4与生成的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SO2,由此可以进一步证明浓H2SO4具有强氧化性,正确;C项,稀盐酸与Na2SO3发生反应:Na2SO32HCl=2NaClSO2H2O,SO2与Ba(NO3)2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BaSO4沉淀,若中为BaCl2等可溶性钡盐,则不能生成沉淀,错误;D项,浓硝酸与Na2CO3发生反应:Na2CO32HNO3=2NaNO3CO2H2O,说明HNO3的酸性强于H2CO3;中Na2SiO3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并不能据此证明H2CO3的酸性强于H2SiO3,其原因是浓硝酸具有易挥发性,挥发出的硝酸蒸气与CO2一并进入Na2SiO3溶液,且均能与其发生反应而产生H2SiO3沉淀。答案B8根据实验目的判断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选项ABCD目的实验室制O2配制稀硫酸溶液在铁制品上镀铜净化精制淀粉胶体装置或操作解析A中长颈漏斗应插入液面以下,其目的是防止气体逸出;B中稀释浓H2SO4应在烧杯中进行;C中铁上镀铜时,Cu片应作阳极而待镀铁制品应作阴极。答案D9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解析B项NaHCO3应在小内管内。C项NH4Cl分解产生的NH3、HCl在试管口又化合成NH4Cl,不能产生NH3。D项中温度计应测蒸气的温度,不能插入溶液中,另外,冷凝水的进水方向错。答案A10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且符合安全要求的是()解析向新制的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会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在溶液表面生成的氢氧化亚铁与空气接触,由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沉淀,最终变成红褐色沉淀,这个过程变化很快,无法观察到白色沉淀的生成,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正确的操作是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滴管插入新制硫酸亚铁溶液液面以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A选项错误。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B选项正确。开始排出的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后会发生爆炸,不符合实验安全要求。正确的操作是先检验氢气的纯度,后点燃,C选项错误。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混合后放出大量的热,将水注入浓硫酸中,会造成液滴飞溅,不符合实验安全要求,正确的操作是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D选项错误。答案B11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装置可制取少量蒸馏水B装置可用于干燥、收集氨气,并吸收多余的氨气C装置可用于排空气法收集H2、CO2、Cl2、HCl、NO等气体D装置中X物质若为四氯化碳,则可用于吸收氨气或氯化氢解析C项中NO与O2易反应生成NO2,故应用排水法收集NO;D中由于NH3、HCl不溶于CCl4,气体通过CCl4后能均匀分散被H2O吸收,从而防止倒吸。答案C12下列有关实验或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图1所示的装置做喷泉实验时观察到产生白色喷泉B如图2所示的两套装置均可制备NH3(不考虑净化和收集)C称取1.6 g CuSO4·5H2O放入100 mL容量瓶,配制0.10 mol·L1 CuSO4溶液D除去NaHCO3溶液中的Na2CO3,可加入Ca(OH)2溶液后过滤解析图2左侧的装置中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B错。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固体或液体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进行稀释,且配制0.10 mol·L1 CuSO4溶液所需的CuSO4·5H2O并不是1.6 g,C错。Ca(OH)2既能与Na2CO3反应,又能与NaHCO3反应,因此D错。答案A对点回扣1实验操作中的数据(1)酒精灯内酒精容量不超过其容积的,不少于。(2)蒸发皿所盛液体量不超过其容积的。(3)烧杯、烧瓶加热时所盛液体量应在到之间。(4)试管在加热时,所盛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5)试管在加热时,要与桌面成45度角。(6)试管在加热时,试管夹应夹在离管口约处。(7)测定晶体中结晶水含量时,最后两次称量值之差不超过0.1 g。2牢记常见的防倒吸装置3漏斗的类型与用途漏斗过滤或加注液体长颈漏斗与试管(或具支试管)、广口瓶等配合组装气体发生装置分液漏斗萃取、分液操作的仪器,与烧瓶、广口瓶等仪器配合组装气体发生装置4. 牢记常见仪器和装置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几种定量仪器的精确度滴定管的读数小数点后保留2位,量筒、托盘天平的读数保留小数点后1位,广泛pH试纸的读数为整数。(2)使用前需检漏的仪器:分液漏斗、滴定管、容量瓶。(3)气体制备、性质实验的组合装置,在添加药品前要检查气密性。5考生容易忽视的4个实验安全问题:(1)有毒气体的尾气必须处理。通常将H2S、SO2、Cl2、NO2等气体用水或NaOH溶液吸收。(2)易爆气体如H2、CO、CH4、C2H4、C2H2等在点燃之前必须要验纯。(3)用H2、CO还原CuO、Fe2O3等实验时,应先通气,等体系内的空气排尽后再加热,若先加热后通气可能会发生爆炸事故。(4)加热制取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完毕,应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入发生装置而使发生装置破裂。6气体干燥剂的选择(1)酸性干燥剂,如浓硫酸、五氧化二磷等,酸性干燥剂能够干燥酸性或中性气体,如能干燥CO2、SO2、NO2、HCl、H2、Cl2、O2、CH4等;(2)碱性干燥剂,如生石灰、碱石灰、固体NaOH等,碱性干燥剂可以用来干燥碱性或中性气体,如能干燥NH3、H2、O2、CH4等;(3)中性干燥剂,如无水氯化钙等,中性干燥剂可以干燥中性、酸性和碱性气体,如能干燥O2、H2、CH4等,注意:氯化钙不能干燥NH3。

注意事项

本文(《创新设计》2015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微题型22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课堂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课堂库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ketangku.com/h-4.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tag聚合

copyright@ 2010-2023 课堂库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2010613号-12

课堂库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点击此处了解版权投诉,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