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类型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检测:第4单元 第9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

  • 上传人:高****
  • 文档编号:1130687
  • 上传时间:2024-06-04
  • 格式:DOC
  • 页数:17
  • 大小:1.05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检测:第4单元 第9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 2018 高
    资源描述:

    1、时空坐标单元主旨(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基本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制度遭到践踏;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2)祖国统一大业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3)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和国家主权。第9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1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2共同纲领:确立了

    2、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3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成立。4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3)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法律依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3)实施: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旗)。(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易错提醒新

    4、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易错点(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三、

    5、“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措施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对包括刘少奇冤假错案在内的各种冤假错案平反。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中

    6、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轻巧识记数字法归纳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实质史料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宪法史料二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

    7、、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摘自 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第一部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反映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史料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比例结构发生变化“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体现的原则。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什么?提示原则

    8、: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2)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史料二反映的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提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史论归纳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实质(1)特点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2)实质:社会主义民主(人民当家作主)。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

    9、强化1据统计,1953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总数是601 912 371人。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全面的普查所得到的准确的人口数字。此次人口普查的直接作用是()A作为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依据B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C作为实行三大改造的依据D作为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据B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故A项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因而1953年的人口普查可以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故B项正确;三大改造与人口普查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故D项错误。2(2017扬州调研)1957年,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

    10、说:“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这一讲话()A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B推进了人民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C标志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D号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A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与材料中“1957年”“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相符,故A项正确。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

    11、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下列对材料中“有事好商量”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人民直接当家作主B对话协商有利于广泛凝聚共识、科学决策C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相契合D适应了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A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制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执政理念,这有利于凝聚共识、科学决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有事好商量

    12、”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相契合,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应了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考点2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1)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

    13、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轻巧识记“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二、“一国两制”的实践1背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2香港回归(1)概况:1984年12月,中英双方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3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打破两岸隔绝关系(20世纪80年代)(1)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2)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3)1989

    14、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2海峡两岸关系的新突破(20世纪90年代)(1)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2)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3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0年以来)(1)2005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2008年底,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史料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从中国自己的情况出发考虑的我们采

    15、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邓小平文选史料二1982年9月24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并同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交谈。他说,“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邓小平文选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邓小平有关“一国两制”的论述“我们从中国自己的情况出发考虑的”、“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邓小平从维护祖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

    16、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史料二:邓小平对香港问题的立场“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体现了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二,说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中国政府对台湾和香港基本政策的不同点是什么?提示基本构想:“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不同点: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收回香港的理由和条件。中英在谈判中可谈与不可谈的问题是什么?提示理由: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英国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分步强行割占或租借。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不可谈”:香港的主

    17、权问题。“可谈”: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史论归纳 “一国两制”的内涵(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NO.3应

    18、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4(2017合肥模拟)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针对港、澳问题说:“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这里“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意为()A英国彻底结束殖民统治是顺应世界潮流之举B中国在香港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必须收回C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权收回香港D中国具备了收回香港的实力并提出了适宜的方针D香港回归主要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结果,故D项正确。5中国反分裂国家法颁布后,西方媒体却蓄意将其描述为是一部“授权发动战争”的法律。而台湾当局也正是看重了海外媒体的这一特征,竭力利用国际媒体来

    19、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妄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这说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上()A应加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B避免直接出现武力争端C揭露国际媒体的错误导向D应构建舆论战传播体系A根据材料“西方媒体却蓄意将其描述为是一部授权发动战争的法律。而台湾当局也正是看重了海外媒体的这一特征,竭力利用国际媒体来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妄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可知,应加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避免直接出现武力争端,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为了揭露错误导向,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构建舆论战传播体系,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61992年11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致函海峡交流基金会:“为使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问题商谈早日

    20、克竞全功,现将我会拟作口头表述的要点函告贵会: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对此函解读不正确的是()A标志着“九二共识”的达成B体现出“求同存异”的务实精神C明确了两岸关系的根本原则D推动了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A“汪辜会谈”是“九二共识”达成的标志,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题干中“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体现“求同存异”的务实精神,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说明了两岸关系的根本原则,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双方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体现出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21、,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主题一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主题立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三大制度是在长期的斗争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做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是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知识交汇1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主要不同点项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背景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之前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制定主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历史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2.多视角归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1)政党地位: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2)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中国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的关系。(3)合作基础:坚持

    23、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4)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主题二“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主题立意“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是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符合我国的国情。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既明确了港、澳、台地区在统一国家中的地位及其制度的特殊性,又顾及各方面的利益,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国两制”是顺应时代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中华民族的正确方针,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知识交汇1台湾问题

    24、与港澳问题的异同比较项台湾问题港澳问题不同点本质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内政问题,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干涉港澳问题则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权利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港澳则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相同点措施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权利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2.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比较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考纲考题统计情境创设相关考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近几年全国卷一直未命题演练仿真模拟明确高考趋向1(2017山东省实验中学月考)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

    25、报在头版用了特大黑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人民大宪章”的问世。下列对“人民大宪章”的理解,正确的是()A与英国大宪章的实质一致B反映了我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原则C是报纸工作人员排版的失误D表明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D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建立的是无产阶级专政,与英国限制君权的大宪章实质不同,故A项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不是宪法,中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故B项错误;报纸中关于中国人民政协的介绍没有错误,故C项错误;“人民大宪章”反映出共同纲领的民主性质和临时宪法的地位,故D项正确。21954年12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

    26、民政协)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A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D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是在1949年新政协召开后,故B项错误;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表明政协职能转变为参政议政,故D项正确。3(2017菏泽模拟)浙江大学陈剩勇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

    27、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材料认为()A新中国民主政治逐渐与时俱进B政治协商制度独具中国特色C中国政府在积极推进协商民主D政治协商制度适合中国国情D材料中“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说明政治协商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故D项正确。4为了清理改革路上的障碍,让农民尽快分享改革红利,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授权的方式在试点县区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过去,

    28、耕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不能用来抵押贷款;如今松绑了,可以用来抵押贷款。这一改革()A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B是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C目的是让贫困人口尽快获得改革红利D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贫困人口问题,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5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BCDC根据“跃进”可以判断发生在“大跃进”时期(1958年开始);中“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时间是19661976年;

    29、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6(2017赣州期末)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赛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A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C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A材料中香港人民的生活习惯并没有变化,但是公民参与政治获得突破,这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回归后的变与不变,故

    30、A项正确;材料中“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说明香港回归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驾驶汽车涌入赛马场”并不能体现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故D项错误。7“截至2009年10月,两岸贸易额累计达1.6万亿美元;大陆有关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9万多个,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累计超过588亿美元。大陆企业自2009年开始对台投资以来,项目约180个,金额近10亿美元。”这体现出()A“一国两制”理论有新发展B“九二共识”原则得到国共两党认可C海峡两

    31、岸经济合作的深化 D“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的最终结局C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一国两制”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强调台湾和大陆的贸易来往,并没有强调“九二共识”,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主要强调的是大陆和台湾贸易额的增长,体现了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的加深,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两岸的统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经济贸易往来,故D项错误。继承与发展中的史学研究史学方法方法阐释史学研究的步骤及原则(1)步骤: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2)原则:历史主义原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

    32、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运用点拨1明确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由它的内容和社会功能决定的,具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阶段特征性、因果性、借鉴性、综合性的特点。2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突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围绕这一问题,可供收集的资料主要有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法律文献,依法治国的法律制度的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通过史料整理认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

    33、立场上,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其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开创了光明的前景。4(对接高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是社会热点问题,理论性较强,高考涉及的较少,对这部分内容要注意史学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公正性。针对训练1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见下表)。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国别宪法苏俄(联)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中华民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法国1946年宪法其他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B具有世界眼光

    34、与历史视野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尚未召开,1954年宪法尚未制定,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参阅的文件看,既有苏联的社会主义宪法,又有中华民国和法国等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故B项正确;由于当时宪法尚在制定阶段,所以不能断定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故C项错误;19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但未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故D项错误。2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80年代都有很大进步。史学研究出现此种变化是()A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的需要B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需要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需要D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与材料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符,故A项错误;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与材料中“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不符,故B项错误;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材料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相符,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检测:第4单元 第9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30687.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33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