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精品课件(山东省专用):正确使用熟语.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高考 语文 二轮 专题 复习 精品 课件 山东省 专用 正确 使用 熟语
- 资源描述:
-
1、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精品课件(山东省专用):正确使用熟语2011年山东省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是习用的词的固定组合,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高考对“熟语”的考查,定位在“正确使用”这一层面上。题目的设置仍以客观题为主,个别省份有可能以主观形式出现,如2010年福建卷:找出使用不恰当的成语并修改。2012年对熟语的考查仍是热点。正误辨析选择题占大部分,有选出正确的项和选出错误的项两种形式,前者偏多。解析
2、:本题将实词和成语综合进行考查。A.释怀:抒发情怀。放心,无牵挂。文中应用“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B.“古稀”指人七十岁,源于杜甫曲江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最小的82岁,应用“耄耋”,或者改为“已过古稀之年”。C.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D.纷至沓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答案:D解析:A左右为难: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与前面的“最感”意思有重复。B.动人心弦:激动人心,非常动人。C.前赴后继:形容英勇战斗勇往直前的精神。用在此处,褒贬失当。D.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
3、写成。用错对象,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用“一蹴而就”。答案:B3(2010广东卷)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它们并没有因为现代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A殊途同归B斗转星移C甚嚣尘上D销声匿迹解析:A项“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达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B项“斗转星移”:北斗转向,
4、众星移位,表示时序变迁,岁月流逝。C项“甚嚣尘上”:原意是楚王说敌方晋军喧哗纷乱得很厉害,而且尘土也飞扬起来了。形容忙乱喧哗的情状。后以“甚嚣尘上”比喻对某人某事议论纷纷。现多指反动或错误的言论十分嚣张。这里用错对象,而且褒贬也失当。高科技手段是新事物,对旧事物之冲击本为正常。D项“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现在也指事物消失。答案:C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有些成语有古今两个意思,但在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它的本义已经不复存在,而只保留了它的引申义。命题者利用这一点故意望文生义错用成语,如不注意这一特点,考生就容易犯“舍本逐末”的错误。解析:不恰当。拾:捡取;牙慧
5、: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并非接受别人帮助、救济的意思,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解析:不恰当。“耳提面命”意为不但面对面教导,还提着他的耳朵叮嘱他。后来形容恳切地教导。命,教导。而例句中只片面地认为是“提着耳朵当面命令”,成了一种惩罚的方式。解析:A“百里挑一”是一百个里挑一个,形容极为优秀、难得的人或物;这里是强调“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少之又少,而非“优秀、难得”。B.“差强人意”是指大体让人满意,而非“不让人满意”。C.“玲珑剔透”形容器物明晰精致,也比喻人聪明伶俐。句中用来形容玉雕工艺品精致通明,使用正确。D.“坐地分赃”的本义是坐在地上分取赃物,后来多用
6、其引申义:不亲自偷抢而坐在家里分得赃物。句中与“共同作案”不合。答案:C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类型,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的错误。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命题者却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要注意辨析。解析:不恰当。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此处为英雄事迹。属于褒贬不当。解析:不恰当。“首当其冲”: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在句中情感色彩不当。解析:A“方兴未艾”意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褒义词。这里用于“向农民打白条”这种拖欠
7、农民工资的现象,是褒贬误用。B.“不可一世”意即不赞许同时代的任何人,形容人狂妄至极。这个成语是贬义的,用在“最出色”的政治人才高适身上是褒贬误用。C.“不可收拾”指场面、形势等往坏的方面发展而难以控制,为贬义词,不能形容表演艺术家事业的蓬勃发展。D.“暗送秋波”原意指暗中眉目传情,后多引申为献媚取宠,暗中勾搭,多含贬义,符合句中语境。答案:D一个词语依据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使用时要注意其与整个句子前后的语法关系是否搭配。如果忽视这一点就会造成语法功能混乱。有的成语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解析:不恰当。“指手
8、画脚”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充当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做形容词性成语,充当了状语,而且该词的含义也不合语境。解析:不恰当。“出奇制胜”虽可作谓语,但其后不能带宾语。成语用在此处显然不当。【特别提示】有些成语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而很少或不能用于其他句式。例如“望其项背”就不能用于肯定句中,其他的成语如“善罢甘休”“同日而语”“无时无刻”“一概而论”“等量齐观”等也一样。解析:A“望其项背”指能够望得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其用法多用于否定句中。句中要表示的意思是许多明眼运动员比不上她,使用正确。B.“乐此不疲”意即乐于做某件事,沉浸其中,不知疲倦
9、。一般作谓语、定语,但作谓语时不能带宾语。此句可改为“似乎对这份伤感乐此不疲”。C.“贻笑大方”即让内行见笑,前面再加一个“让人”,显得赘余,不通。D.“不可开交”是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可加“忙得”“打得”等,作补语。答案:A成语均有其特定的使用对象,有的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的只适用于特定的物,有着特定的“方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使用起来就会出现毛病。解析:不恰当。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不能用来形容文艺晚会,成语运用使用对象错误。可以用丰富多彩。解析:不恰当。“春秋鼎盛”指
10、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它用于人,而例句却将它用于“时代”。解析:A“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用来形容“演出”显然不妥;B.“寥寥无几”意思是非常稀少,没有几个,符合语境。C.“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似乎叫他一声就会从画里走出来,也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刻画得十分生动,只适用于文学、绘画方面,“答案”是不能“呼之欲出”的。D.“怨声载道”意即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很多人怨恨的声音,这里指姚明个人,不妥。答案:B成语一般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如果不明白成语的确切含义,不注意成语和句意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的自身含义和句子的语意重复。解析:不恰当。津津:
11、兴趣浓厚的样子;乐道:喜欢谈讲。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很明显“津津乐道”已经包含了“说”这一动作,所以放在这里后面接着“谈论着”是不恰当的,改为“兴致勃勃”比较好。解析:不恰当。“自惭形秽”指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成语里已隐含有“感到”之意,故该句在语意上显得重复赘余。解析:A“不期而遇”指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逢,含有“意外”的意思;而“突然”是指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出乎预料,也含有“意外”的意思,因此句中“不期而遇”和“突然”重复。B.“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句子表达简明准确。C.已经“丰富多彩”,怎么还“十分”?重复累赘。D.“真知灼见”意即正确透彻的认识,用“到位”来修饰
12、它,亦嫌重复。答案:B解析:A“春意阑珊”的“阑珊”是指“将尽,将衰”,这正好与句首的“初春”相左。B.“豆蔻年华”是指少女十三四岁的时候,这与语境中所说的“大学生”相矛盾。C.“尘埃落定”比喻事情经过许多变化,终于有了结果;或经过一阵混乱后将结果确定下来。用在此处,与语境相合。D.“目光如炬”形容见识远大,与“只顾眼前”相矛盾,可换成“目光如豆”。答案:C有些成语是谦辞,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辞,应该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主客混乱。解析:不恰当。“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多用作自谦,而用于别人不恰当。根据句意,此处可改为“畅所欲言”。解析:不恰当。“敝帚自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高二语文答题卡.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