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新素养导学同步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4单元 第1课 有无相生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新素养导学同步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4单元 第1课 有无相生 2019 2020 素养 同步 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 诸子 选读 课件 单元 有无 相生
- 资源描述:
-
1、第四单元老子选读第一课 有无相生1学习目标2课前预习3进入课堂4学业质量标准测评学 习 目 标1了解老子及老子一书,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等基础知识。2(1)重点学习第1、3、4、5、6则选文。(2)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3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并要批判地吸收。课 前 预 习走近作者关于老子其人,史记中引用了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他是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姓李名耳,字聃,年代稍早于孔子,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关于“礼”的问题;一说老子可能就是楚国的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一说战国中期周室有位太史名儋,有人认为他就是老子。老子一书的形成年代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应当早于论语或大致与之同时,
2、也有人认为它甚至迟于庄子。据我们看来,老子很可能是古代一位具有传说色彩的贤哲,并一直有些关于他的故事和言论流传,这些言论,可能就是老子一书的雏形,其年代大约与论语相近;(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也许是在战国中期,又有人对这部书加以增补,形成了今传老子的面貌,故其中包含有反映出战国时代社会特征的内容。这书是用韵文写的,用韵规则与楚辞相近,它的作者应当是楚人。老子是一部以政治为中心的哲理著作,也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但书中把两者和自然性的宇宙本质“道”联系起来,所以“形而上”的特征很强。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
3、生态度,老子也主张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崇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老子的文体,既非如论语那样的语录,也非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都是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又押韵脚,特别便于记诵。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它的语言无所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常常揭示出事物向其反面转化、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断转变的规则,以及从反面取胜的途径,反映出中国先秦时代哲学思想的透彻性。它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
4、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与论语出于孔门弟子纂录不同,老子主要是老子自撰,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老子比论语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道”,在探索宇宙原始,追寻万物本源时,并未忘怀现实人生。老子一书中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其文章犹如一组辞意洗练的哲理诗,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犹如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像诗,也像歌谣,常以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如第六
5、章描写“道”孕育万物,生生不息的情状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以形象的比喻表现玄妙的哲理,文气跌宕流畅,句式连环相对。虽然就说理文文体来说,老子还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还不是结构完整的说理文,但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进 入 课 堂(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1本文节选的老子各章,反映了老子哪些重要的观点?答:老子常常从世人不太看重的那些方面,发掘出理论或实践上的巨大价值。比如,世人看重的是“有”,关注的是“难”,瞩目的是“大事”;老子则说,正是相反的“无”“易”以及“小事”,成全了“有”和“难”的
6、价值,成就了“大事”,所以它们都不应该被漠视。老子证明“无”的价值,典型例证来自日常经验,就是对车毂、器皿、屋室之中空即“无”的作用的体察。这种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思维方式,令人惊异。老子常常从世人的习性中发掘出其负面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通常都不太用心、不太慎重,因而放松自己的努力。老子指出,很多事情终归失败,根源就在这里,在接近完成的时候,必须要像对待开始一样慎之又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毛病,老子认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离目标越来越远。这是老子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显示了他的人生
7、智慧。2文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答: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反相对的因素,而这些对立的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3如何对待“有”和“无”的关系?答:老子把“有”和“无”的关系完全弄颠倒了。老子只看到房屋住人的地方是空的部分,器皿盛水的地方是空的部分,车轮转动的部位全靠车轮中间空的地方。由此,老子认为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这里,老子忘记了,如果没有车子的辐和毂、没有陶土、没有房子的砖瓦墙
8、壁等这些具体的“有”,那些空虚的部分又从哪里来?又怎能有车、器皿、房子的用处?因而,老子把“无”作为第一性的东西,把“有”看作第二性的观点是错误的。4如何理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答: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或远大目标的实现都是从眼前的具体、细小的事情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人们需要从中领悟到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由这些有点抽象的概括所萌生的种种社会、人生经验,并且要领悟到在现实人生中
9、那些还需要自己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1老子是如何论述对立统一的道理的?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第1则选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恶”与“美”相对,“美”与“善”并提,可知“恶”在这里应该是丑的意思。美与丑、善与恶本来都是相对而生的,一如“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语出庄子秋水)。所以,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都知道什么是恶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都知道什么是不善了。其中的道理正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10、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老子说,这道理是永恒的。其中“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理解呢?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很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0906.html


高二语文答题卡.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