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试题君之单元测试君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02单元)(考试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试题 单元测试 2018 2019 学年 一语 文人 必修 02 单元 考试
- 资源描述:
-
1、绝密启用前|1试题命制中心2019-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必修2(第02单元)单元检测(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
2、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阳春白雪等。它们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
3、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
4、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汉书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风俗。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屈原与楚
5、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辞”一词,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司马迁,用来泛指楚地的歌辞。宋人黄伯思的观点认为,“楚辞”具有浓厚的楚地文化色彩。B“楚辞”受屈原影响极大,它不仅成为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诗体的专称,而且因其作品而被称为“骚”“骚体”“赋”等。C继诗经之后,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影响深远的诗歌总集,其内容不仅包括屈、宋等人的作品,还包括后人的模仿之作。D楚辞与汉赋是有区别的,虽然汉代人把楚辞称为“赋”,但为了区别这两种文体,现代人已经不大将“楚辞”称为“屈赋”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诗句的
6、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B楚辞的诵读不同于歌唱,也不像散文的读法,而是“不歌而诵”,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吟唱”。C与整齐四言体的中原歌谣不同,楚辞属于每句长短不一的杂言体,这是其体式上的显著特征。D楚辞的篇幅较长,虽然已经不适宜歌唱,但是文辞繁丽,富有内涵,能够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辞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楚地发达的音乐与歌谣的影响,二是楚地盛行的巫教的渗透。B楚辞,特别是屈原的离骚天问等一些长篇巨制,在形式上已经完成了对歌谣的突破。C楚国君臣百姓崇信巫术,以歌乐鼓舞祭祀诸神,这种文化氛围使屈原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D与楚辞相比,
7、同时期的中原歌谣很少运用神话材料,缺乏浓厚的神话色彩,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而是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来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来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
8、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死去,要么惶惶然重返
9、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做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辞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
10、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直到宋代,尤其是苏轼,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11、?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三首神释)“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
12、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有删改)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以前一直无人赏识他。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做对比,说明陶渊明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5根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6分)6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6分)(三)实用类文本
13、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联合国曾有报告指出,15%的世界人口在根本没有卫生设施可用的环境中生活,在印度约有65亿人仍是露天排便占了全世界露天排便人数的60%。排泄物会污染食物和水源,引发肠道疾病,造成每年150万未满五岁的儿童丧生,比艾滋病和疟疾共同造成的死亡人数还高。据统计,全球因为厕所问题而致GDP的损失高达5%!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早提出“厕所革命”这一概念,意在改善厕所卫生状况,这直接关系到这些国家人民的健康和环境状况。而“厕所革命”近年来已经在中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新世纪以后中国城乡“如厕难”的状况已基本解决,但在农村,厕所依然是基础设施的短板
14、,关键是观念和意识问题。自2019年开始,一场“厕所革命”在全国范围内推进。2019年1月,国家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表示,从2019年开始,将用三年时间,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标准规范等手段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由此“厕所革命”也被称为旅游的“一号工程”。(摘编自北方网“厕所革命”:厕所的重要性超出我们的想象)材料二: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国共新改建旅游厕所68万座。旅游厕所是外国游客认识中国的第一张名片,那么外国游客对于“厕所革命”是怎么看的呢?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英国、德国等境外媒体关于中国“厕所革命”的报道超过16万条,正面报道超过93%。显然,“厕所革命”已经成了
15、我国的一张新名片,正向世界展示着我国作为文明礼仪之邦的美丽形象。从以上数据来看,“厕所革命”的成果无疑是喜人的,但是作为一项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惠民举措,“厕所革命”是否成功更要看民意。在“厕所革命”喜人数据的背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有关部门要结合民意,解决困扰民众已久的“厕所指示标志不清楚,出门找公厕困难”的问题,把做好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厕所革命”考虑范围。目前景区在推进“第三卫生间”“旅游厕所”“残疾人厕所”等人性化设施的建设,但是仅限于景区的话,受惠民众面很小,提升民众生活品质还需进一步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截至2019年底,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3%,但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只有605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0178.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