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一个少年的笔记》精品教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个少年的笔记
- 资源描述:
-
1、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一个少年的笔记精品教案内容预览:第18课一个少年的笔记精品教案【教学构想】1教材分析。课文包含三则笔记,前两篇原载旅行家1965年第ll期,第三篇原载1965年11月1日中国少年报,内容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有机构成一篇儿童文学作品。三则笔记通过生动地呈现一个成长着的少年的精神世界的美丽和奇妙,引导青少年具有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怀,学会仔细观察细心体验,勤于思考和记录,善于展开并表达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大胆尝试,去发现自然、文学乃至生活的奥秘,感受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从自然里获取踏实做人的生活道理,从而健康成长。有了这一认识,才是对单元编写意图的正确和准
2、确的把握。2学情分析。课文文字浅显,预计学生困难在于:一是文本的主旨和写作意图是含蓄的、深刻的,需要学生阅读构建;二是文本的语言质朴,写作形式也没什么特别包装,这样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可能不浓。这两点是学生看不到文本价值的主要原因。3教学策略。鼓励并组织学生提前研读,围绕读懂课文提交问题,教师课前对学生感到困惑或不解的问题进行汇总整合和筛选。在教材处理时教师可以诗的材料为重点,举一反三让学生读懂全文。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探究,通过研读文本激发学生思考、发现和构建,教学要有序讨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突出主体探究,体现教师的“导”。通过“比较写作”体味语言。以“做一个阳光少年”为话题写一则随笔拓
3、展学习。【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含蓄性特点并认识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把握文章蕴涵的主旨和写作意图。2培养学生细心体验、主动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的习惯;激发仔细观察身边事物展开联想、想象的兴趣;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怀i体会勇于创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联想和想象及其关系。探究文章蕴涵的主旨和写作意图。难点:探究把握文章蕴涵的主旨和写作意图。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1师生搜集有关作者叶圣陶的资料和儿童文学作品。教师搜集关于当代阳光少年的资料备用。2组织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提交问题。3教师将搜集到的材料整理制作课件
4、,筛选出以下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依次讨论的内容:“诗的材料”指的是什么?要怎样才能收集到诗的材料?“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学生原问:作者“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到底要说什么?(学生原问:作者要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吗?文章到底要说什么?)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1交流所搜集的有关作者叶圣陶的资料和儿童文学作品,了解作者。多媒体展示:叶圣陶,1894年生于江苏苏州。原名叶绍钧,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作为当代的“语言大师”之一,叶圣陶在我国儿童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是我国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品有第一部童
5、话集稻草人一个少年的笔记叶圣陶童话选等。2课文体裁:儿童文学作品多媒体展示:儿童文学作品,是指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从本质上说是“供儿童审美的文学”。世界上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资源非常丰富,如:卡洛?科洛迪写的木偶奇遇记、奥斯卡?王尔德写的快乐王子、叶圣陶写的稻草人、马克?吐温的汤姆历险记>赫克历险记、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伊索的伊索寓言、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jk罗琳由2019年开始创作,到现在还没有完结的哈利波特系列。(“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是新课标第四学段阅读的两个阶段目标,通过多媒体展示,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既扩
6、展信息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为阅读教学创设情景做好铺垫,是十分必要的。)二、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探究(课堂学习以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为目标展开探究学习。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保证阅读教学的时效性。)1“诗的材料”指的是什么?要怎样才能收集到诗的材料?要求学生用默读方式通读诗的材料一则,思考回答第一问。生:答案在第l自然段,也就是指少年所看到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师评说:“美丽的”一词用得好,扣住诗的特征。问题是如果这一答案是对的,那么,最后一自然段的“我觉得这种情形是诗的材料,可以拿来作诗”一句就应该移到第1自然段之后,是作者疏忽了吗?(学生先是发愣,后立即看书,陷入思考。)师生相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1单元《被子大地》|长春版(2018) (共22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