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 课时检测6 篇目(二)怜悯是人的天性(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 课时检测6 篇目二怜悯是人的天性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021 2022 新教材 高中语文 课时 检测 篇目 怜悯 天性 解析 部编版 选择性 必修 中册
- 资源描述:
-
1、怜悯是人的天性一、语言运用专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拿破仑曾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可声誉如此卓著的卢梭其实和拿破仑一样,并不能算是地地道道的法国人。他一生当中,通常用以下的方式签名“让雅克卢梭,日内瓦注公民”,卢梭祖上在1549年来到日内瓦,他自己又于1712年出生于此,所以,确切地说,_。30岁那年,卢梭来到巴黎,此后,_。当时的巴黎人才荟萃,卢梭结识了狄徳罗等著名思想家、学者。他为百科全书撰写音乐方面的内容,自己还创作了七部歌剧;他在狄德罗的鼓励下,以论文论科学和艺术是否败坏或增进道德参加第戎学院征文,获得名次,在法国名声大振。1753年,第戎学院再次征文,卢梭以论人与人之
2、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一文应征,虽未入选,但确立了他的名声;他隐居巴黎近郊,1756年至1762年间,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作品;他捍卫自己的信仰,屡遭迫害,像浮萍一样,一会儿流亡瑞士,一会儿逃奔英国,一会儿避居于法国,和伏尔泰、休谟等人吵得不可开交,这么能折腾又信仰坚定的卢梭,一生争议不断。1794年,在去世十六年后,卢梭被以国家英雄的身份葬在巴黎先贤祠。注日内瓦:瑞士第二大城市,位于日内瓦湖西南角。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比拟、比喻、夸张B引用、比喻、借代C对偶、借代、夸张 D引用、排比、比喻解析:选D开头拿破仑的话是引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是排比,“像浮萍一样”是比喻。故选D。2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参加第戎学院征文并获得名次,使他在法国名声大振的论文论科学和艺术是否败坏或增进道德是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写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解析:从句式角度看,原文多用短句,有强调的作用,句子也更简洁。从表达效果角度看,原句先说“参赛”,然后说“结果与影响”,逻辑性更强。从语意连贯角度看,原句前后主语一致,表达更连贯。参考答案:原文多用短句,有强调作用,表达也更简洁,便于诵读;原文体现出前因后果的逻辑顺序;原文主语一致,均为“他”,即“卢梭”,表达更连贯。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4、不超过15个字。答:解析:联系处前面的“卢梭祖上在1549年来到日内瓦,他自己又于1712年出生于此”及注释,可以推测出处应该填“他是个瑞士人”之类的语句。联系处后面列出的卢梭的一系列成就,可以推测出处应该填“卢梭(真正)开始了他精彩纷呈的一生”之类的语句。参考答案:他是个瑞士人卢梭(真正)开始了他精彩纷呈的一生4某校举行辩论会,请根据正方的说法,写出反方的观点和理由。正方:善意的谎言有碍诚信。善意的谎言归根结底还是谎言,就像褪去乞丐服穿上名牌西装仍然改变不了乞丐的身份一样,善意的谎言也不会因为戴上桂冠就摆脱了谎言的本质。谎言就意味着欺骗,欺骗就有碍诚信,这是铁的逻辑。善意的谎言的出发点是善良
5、的,但是这种谎言一旦被戳穿,往往对对方的伤害会更深。无论何种谎言,都是与诚信相悖的。反方: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观点要明确,其次要针对正方辩词进行反驳。正方的观点是“善意的谎言有碍诚信”,并主要运用逻辑分析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说明反驳理由。那么,反方的观点就应该是“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然后围绕这一观点选择合适的方法阐述理由即可。可以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善意的谎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证明善意的谎言不但无碍诚信,而且是高尚品格和伟大情感的象征。参考答案: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贫穷的母亲把仅有的饭菜留给儿女,同时隐瞒了自己还饿着肚子的事实,难道你能指责这位母亲“不诚信”吗?生活中善意的谎言
6、随处可见,这种“谎言”是美丽的,它不是欺骗,不是居心叵测。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撒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而且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样的“谎言”让世界更有爱、有感动、有希望,怎么会与诚信相悖呢?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文学创作中,_,创作者的情怀也同样重要。比如说时代与时代之间,文学风格的巨大差异,_,这一点前人早有注意。宋人戴复古诗云:“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在这里,戴复古把自己所处的南宋时代与唐代对比,认为情怀决定着两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杜甫、陈子昂之所以成
7、为“秋鹤”,不仅在于他们的才华,更在于他们忧国伤时的情怀。而戴复古所处的南宋时期,虽然不乏才华的人很多,_,于是便只能成为斜阳中的“乱蝉”了。答:解析:这是一道补写题,作答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注意字数限制。参考答案:创作者的才华很重要在于情怀而不只在于才华但大多缺乏忧国伤时的情怀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
8、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认为的同情心源于自爱的观点。根据儒家的观点可以推知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是经由自身的痛苦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
9、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当然,从另一方面看,孟子的恻隐之心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纯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061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