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湖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太湖 中学 2011 2012 学年 下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太湖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黄梅戏的再繁荣和持续发展黄梅戏的历史不算长,真正成型大约是在20世纪初年,而繁荣发达,则完全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20世纪末,黄梅戏艺术得到了更有力的政策支持,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形成了再度繁荣的局面。这次黄梅戏繁荣局面,具有了鲜明的当代文化品格。 黄梅戏在世纪之交再度繁荣时,题材的原创让舞台气象新意迭出。以舞台剧为例,木瓜上市和柳暗花明直接取材鲜活的现实生活,是对时代气息的热情呼应,也是传统艺术直面现代社会的有益尝试。徽州女人试图发挥地域题材的优势,张扬徽文化的
2、人文精神;秋千架试图展示一种超越时空的创作理念,这种尝试使黄梅戏的题材选择空间显得更加开阔。 黄梅戏的再度繁荣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相互交融的时代,是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也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迅速提高的时代。黄梅戏红楼梦所走过的戏曲主题深化道路,在20世纪末的时代氛围中得到更加广阔的延伸。例如,徽州女人把一种等待升华为一种信念和人格力量,剧中的女人曾因等待不得而失望乃至绝望过,终因信念不倒而在绝望中获得洗礼和升华。黄梅戏电视剧秋在改编中,也把历史对年轻一代的选择和年轻人对历史的选择作为表达的重点。这些剧目无不在作品主题的开掘过程中显示出深厚的思想文化含
3、量。 受到应接不暇的当代艺术风格的启迪,世纪之交黄梅戏的再度繁荣在风格追求方面显现出强烈的多样化意识。例如:秋千架的舞台上荟萃了多种艺术形态,意在尝试黄梅音乐剧的风格,把古装题材表现为一个现代童话,比较适合青年观众的口味;徽州女人把形体语言作为重要舞台手段,实验一种风格化的表现方式,令许多观众耳目一新;木瓜上市和柳暗花明不同程度地对传统写意风格作了现代诠释,从而更接近时下观众的审美情趣;经由这些剧作的努力追求,黄梅戏的艺术风格真正呈现为多姿多彩的景观。 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进行艺术创新,不仅要改造艺术形式,也要在艺术内容上体现时代精神。黄梅戏不能满足于古代题材,不能满足于改编和移植,要深入火热的
4、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把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摸索雅俗共赏的路子,应当研究当今流行的各种艺术样式。这些年的实践证明,从现代媒体的丰富多彩出发,把黄梅戏舞台向荧屏和银幕延伸,就是扩大观赏面的一种有效手段。黄梅戏能够流传得这样广泛,唱腔旋律好听是主要原因。热爱黄梅戏的观众来到剧场,往往就是来欣赏黄梅戏的优美旋律,很怕在听觉感受上变味。因此,唱腔看来是最能显示戏曲本质特征的部位,也是创新的过程中最讲究继承的部位,应当谨慎从事。总起来说,黄梅戏要坚持艺术创新,但创新中要把握好“度”,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节选自中国文化报)、下面对戏曲徽州女人的理解正
5、确的一项是( )( 3分)A这部戏曲的题材、主题和艺术风格都具有鲜明的当代文化品格。 B这部戏曲发挥了地域题材的优势,体现了徽州文化的人文精神。 C这部戏曲中的女人在无聊的等待中,展示了信念和人格的力量。 D这部戏曲以形体语言为主要舞台手段,实验了风格化表现方式。、下列关于坚持黄梅戏艺术创新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坚持艺术创新,在艺术形式上须摸索雅俗共赏的路子,实践当今流行的各种艺术样式,力求风格多样化。B坚持艺术创新,在题材的选择上,不能局限于对古代题材的改编和移植,应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新的题材。C坚持艺术创新,需要坚守戏曲最本质的东西,其中黄梅戏的唱腔是最讲究继承的部位,是切
6、不可改变的。D坚持艺术创新,须从现代媒体丰富多彩出发,尽可能多地把黄梅戏搬上荧屏和银幕,以有效扩大观赏面。、下面对黄梅戏在20世纪末再度繁荣的内在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几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B.注重题材的原创性,舞台气象新意迭出。C.注重对主题的挖掘,思想文化含量深厚。D.受当代艺术风格的启迪,风格丰富多彩。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论佛骨表韩 愈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
7、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究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尝恨焉。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别立寺观。臣当时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
8、此,将谓真心信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微贱,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 (有删节)注:祚:zu 福。皇位。 舁:y 抬。 脔: lun 切肉成块。4、对下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9、,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饿死台城,国亦寻灭寻:不久B. 其事遂止,臣常恨焉恨:仇视C. 岂可恣之转令盛也恣:放纵D. 礼宾一设,赐衣一袭设:设宴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A.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推阐圣明,以救斯弊 C.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必知陛下不惑于佛 D. 燕王欲结于君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唐宪宗把佛骨请到京城里来,然后迎进大寺院,又送到皇宫里让官僚百姓供养,这当然是一次劳民伤财的无意义举动。B. 韩愈身为韩廷
10、命官,本可对此抱事不关己的态度,可他竟勇敢地上了这个表来劝谏,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C. 文章主要写:尊佛不能带来长寿,也不能带来国泰民安;佛教是外来的,佛骨是死人的骨头而已,没有必要那么去尊奉。D. 全篇充满了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思想,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向当时信仰佛法的浓重风气,向迷信佛法的皇帝,进行了委婉而深刻的批判。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微贱,岂合更惜身命!(5分) 译文:_ (2)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5分) 译文:_阅读下面的词和曲,完成89题。江城子(唐)欧阳炯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
11、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双调 沉醉东风(元)关汉卿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8、这两首诗歌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月”,请你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两首诗所写“月亮”各自的特点。(4分)答:_9、简要分析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差异。(4分)答:_10、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1)明代胡应麟认为唐代五、七言绝句,成就以_为最,而律诗后人认为杜甫成就最高。(2)乌鸟私情,_。(李密陈情表)(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
12、(4)星垂平野阔,_。(杜甫旅夜抒怀)(5)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形容乐音清脆、和缓的一句是_。(6)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7)_,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8)身向榆关那畔行,_。(纳兰性德长相思)三、(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一场叫纪念的雪海 飞程音觉得颠簸的公共汽车像一条扭动的大蛇。程音就在大蛇的肚子里,她的手抓着车顶的吊环,身子在车子前行的过程中一倾一倾。程音是团市委刚刚录用的公务员,她的前程铺满了阳光。她突然觉得有人在背后玩着她的大辫子,程音转过头去,看到一个小兵正捧着她的大辫子。小兵像是发觉了什么,脸突然红了,像丢掉一块火红的炭一样丢掉了辫子。程音的手轻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