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文言文二.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部分 2021 2022 学年 下学 语文 期中 测试 汇编 文言文
- 资源描述:
-
1、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文言文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西南模范中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阶段反馈)养鱼记程颐 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子食猫,见其煦沫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其中,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而观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 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数罟不得入洿池,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物获如是,则吾人之乐其生,遂其性,宜何如哉?思是鱼之于是时,宁有是困耶?推是鱼,孰不可见耶?感吾心之戚戚者,岂止鱼而已乎? 鱼乎!鱼乎!细钩密网,吾不得
2、禁之于彼;炮燔咀嚼,吾得免尔于此。吾知江海之大,足使尔遂其性,思置汝于彼,而未得其路,徒能以斗斛之水,生汝之命。生汝诚吾心,汝得生已多,万类天地中,吾心将奈何?鱼乎!鱼乎!因作养鱼记。至和甲午季夏记。 吾昔作养鱼记,于兹几三十年矣,故稿中偶见之。窃自叹,少而有志,不忍毁去。观昔日之所知,循今日之所至,愧负初心,不几于自弃者?示诸小子,当以吾为戒。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注】煦沫:用唾沫互相湿润,喻不幸者互相扶持。数罟:细密的网,用以捕取小鱼。洿池:池塘。19.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欤B. 矣C. 乎D. 焉20. 分析第段画线句的作用。21. 评析文中两个“不忍”所包
3、含的思想情感的意义。【1921题答案】【答案】19. C 20. 第段画线句承上启下。由第段养鱼的经历推想到古人的仁政,他们要求细密的渔网不得放入池塘,鱼长不足一尺不能捕杀,市场上不得出售,人也不准食用,从而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这一句使文章衔接自然,由事及理地展开论述。 21. 第段的“不忍”,指将用鱼儿作为猫食,内心的恻隐和悲悯;第段的“不忍”,指三十年后发现此文,愧对起初心志,丢弃少年时立下的志愿。第一个“不忍”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表明养物而不伤物,推而广之,人类也要“乐其生,遂其性”的思想,这一思想仍有现实意义,警示人们要尊重生命的本性。第二个“不忍”表明即便历经沧桑也要坚守初心的情感,
4、这一情感对于为世俗之事忙碌而变得麻木、忘记最初梦想的现代人具有警醒的意义,无疑为当下的人们开出了一剂回归初心的药方。【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考生应先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句意,把握语气,然后根据虚词的用法以及句中的位置进行选择。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句句意是:看昔日所知,依着今日所到的地步,愧对起初的志愿,不接近于自弃吗?A.“欤”作为语气助词,可以用在疑问句、感叹句和反问句中,在疑问句中,它与“乎”的区别在于:“乎”一般纯属有疑而问,语气直率而有力;“欤”重在征询,态度和婉。此句是作者有所感而发出的自我疑问,没有征询的意味,故不妥。B.“矣”
5、一般用在肯定句中。D.“焉”放在句尾表语气时,一般作为纯粹的语气词,无意义。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作用的能力。答此类题,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思考。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结构方面,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或标题,是否为下文某部分内容做铺垫,是否与某部分内容形成对比等关系。划线句的内容概括有两个要点:“细网不得入塘”“鱼长不足尺不杀”为一点,“市场不卖”“人们不食”为一点,这些内容呈现了“圣人之仁政”。结构方面,承接上文自身养鱼的经历,下启圣人之仁的论述。【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析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答此类题型,通常要
6、先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分析其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评价它的意义。针对两个“不忍”分别进行评析。第一段的“不忍”包含的思想感情:不忍将鱼儿作为猫食,内心的恻隐和悲悯、养物而不伤物、乐其生,遂其性的思想、仁爱之心等。对第一个“不忍”的评价:这一思想仍有现实意义,警示人们要尊重生命的本性。第四段的“不忍”包含的思想感情:愧对起初心志,不忍丢弃少年时立下的志愿、坚守初心等。对第二个“不忍”的评价:这一情感对于为世俗之事忙碌而变得麻木、忘记最初梦想的现代人具有警醒的意义,无疑为当下的人们开出了一剂回归初心的药方。参考译文:书房的前面有个石盆式的水池。家里的人买小鱼喂猫,见到鱼儿用唾沫互相湿润,心中不忍,
7、于是选择其中能够活的,有百余尾,养于池中,大的如指粗,小的像筷子。我用手托着下颔观赏了整整一天。刚开始把鱼放到水中,内心高兴自得,因为鱼找到了它们的处所;后来再看它们,内心戚戚,有所感触。阅读古代圣人的书籍,看到他们为政,规定细密的渔网不得撒向大池,鱼尾不足一尺长不得捕杀,集市上不得售卖,人们不准食用。圣人宽厚仁爱,他们养物却不伤害它们就像这样。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捕获生物,那么我们人类乐其生,顺其性,应当怎么办呢?推想生活在那个时候的鱼群,难道有这样的困境吗?推及这条鱼到其它情况,又有什么不能知道呢?感慨我内心的悲戚,难道只是对鱼这样吗?鱼儿呀!鱼儿呀!那些用细钩密网捕杀你的人,我无权禁止他们
8、;但是烧烤咀嚼鱼肉,我今天没有这样做。我知道江湖的广大,足够使你随心所欲,很想把你们投放江湖之中,却没有找到办法,只能用斗斛的水,使你们生存。而这实在是出于我的衷心,你们生存下来的已经很多,对于天地间的万物,我的心里又该怎么办?鱼儿呀!鱼儿呀!于是作了这篇养鱼记。至和元年六月记。我之前作养鱼记,到现在几近三十年,在以前的旧稿中偶然看到这篇文章。我不禁叹息,年少有志,不忍毁去。看昔日所知,依着今日所到的地步,愧对起初的志愿,不接近于自弃吗?给众小儿看,应当以我为戒。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松江二中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测试试卷)论梁元帝读书
9、王夫之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 )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之区区者乎?呜呼!岂徒元帝之不仁,而读书止以导淫哉?宋末胡元之世,名为儒者,数
10、五经语孟文字之多少而总记之,辨章句合离呼应之形声而比拟之。饱食终日,以役役于无益之较订,而发为文章,侈筋脉排偶以为工,于身心何与耶?于伦物何与耶?于政教何与耶?其穷也,以教而锢人之子弟;其达也,以执而误人之国家;则亦与元帝之兵临城下而讲老子者奚别哉?故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有所玩者,未有不丧者也。(节选自读通鉴论,有删节)【注】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影迹:指史实、典故,或金石文献。六博投琼:古代博戏名。取青妃白:指卖弄文字技巧。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程门弟子谢良佐录五经语作一册,程颢见之,谓曰“玩物丧志”。22. 可填入第段括号内的虚词是( )A. 而B. 则C. 因D. 以23. 对画
11、线句运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比喻 对比B. 对偶 比拟C. 反问 互文D. 借代 夸张24. 对第段论证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批判元帝的愚昧,肯定“读书万卷”的价值,论证角度全面。B. 以元帝所撰著的作品的特点推论其读书心态,论据典型适切。C. 指出元帝所标榜“读书万卷”的夸张不实,驳论针对性强。D. 借引他人评价和举赌博事例,剖析元帝之过,论证方法多样。25. 有人说作者写本文,其用意在于总结历史教训而为现实服务,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加以分析。【2225题答案】【答案】22. B 23. AC 24. B 25. 本文先从评论梁元帝错判读书之罪的史实写起,分析梁元帝固然
12、好读书、破万卷,然而读书不当,舍本逐末。其中隐含了对明代统治者的劝谏。然后由元帝的不善读书联系到宋元儒者的不善读书,指出其同样不究微言大义,沉迷雕虫小技,于身心、伦理、政教无益,有误人子弟、误人国家之害。其中包含了对历代不善读书者,尤其是对明末清初空谈无物、害人误国的学者的严厉批评。作者从梁元帝和宋元儒者谈到“夫人心一有所以倚”“有所玩者,未有不丧者也”等,皆由个别到一般,探究了读书与成材、治国的关系,强调不善读书的危害,总结历史教训来为现实服务,用意深远。【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考生应先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句意,把握语气,然后根据虚词的
13、用法以及句中的位置进行选择。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句句意是:人心一有沉迷依赖的东西,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禁锢志气,专在文字上咬文嚼字下功夫,得到了小知识而忘了大道理。根据上下句的内容,套用关联词“一(旦)就”,可判断为“条件”关系。选项中的“则”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虽然“而”作为连词,可表条件关系,它和“则”的区别在于“则”更加强调了必然关系,通读全文可发现作者强调“玩物”必“丧志”,所以此处用“则”更恰当。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耽酒
14、渔色也,又何以异哉?”意思是:元帝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而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本句中,“宗社垂丝于割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家的危急情况比作垂丝;“义不能振,机不能乘”是对偶;“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与“晨览夕披,疲役于此”对比;“晨览夕披”互文;“又何以异哉?”反问。故选AC。【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开头,从梁元帝把亡国归咎于读书谈起。读书当然决不是梁元帝亡国的主要原因,然而梁元帝不善读书,只是沉迷于从百家小道之书中寻典检事,以作矜奇炫博之资,又确实是他怠
15、荒政事,终至亡国的原因之一。一般读者只责备元帝不悔其不仁,而归咎于读书。惟卓识之人指出元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非读书之故”一句不可少,如果少了这一句,把元帝亡国完全归咎于读书,那观点就太片面了。但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未尝非读书之故”,所以下文撇开众人所同的“非读书之故”一句,专就“未尝非读书之故”加以论述,可见作者行文之严密。A.“肯定读书万卷的价值”错误,举元帝之例是为了批判“以搜索骈俪,攒集影迹”的读书方式。C.“指出元帝所标榜的读书万卷的夸张不实”错误,作者针对的不是“读书万卷”而是“不善读书”。D.“剖析元帝之过”错误,作者并不是要剖析元帝的错误,而是论证
16、不善读书可以亡身误国的观点。故选B。【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首先理解题干要求,然后筛选相关内容,围绕要求进行分析。“题小而旨意宏深”指文章讨论的主题虽小,阐发的意义却宏大渊深,影响深远。所以首先概括出文章的主题,从第一段梁元帝不善读书是亡国的原因之一的分析中可知,本文探讨的主题是读书不当的危害。然后分析其“旨意宏深”,第二段由元帝的不善读书联系到宋元儒者的不善读书,直接指出对身心、伦理、政教无益,更有误人子弟、误人国家之害。从个人到普遍,从历史到针对现实,凸显了不善读书可以亡身误国的巨大危害,意义宏大,影响深远。参考译文:江陵沦陷,元帝烧掉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人问
17、他为什么要焚书,元帝回答:“我读书万卷,还落得今天的下场,所以把书烧了。”有厌恶元帝不悔恨自己治国不仁,却归罪于读书的人说:“书哪里对不起元帝呢?”这不是懂得读书的人所说的言论。元帝自取灭亡,固然不是因为读书的缘故,但也未尝不是因为读书所导致的。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来看,收集华丽的史料典故,用来夸耀自己的博学,认为自己是读破万卷书,才有今日的成就。而当时,元帝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而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人心一有沉迷依赖的东西,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禁锢志气,专在文字上咬文嚼字下功夫,得到了小知识而忘了大道理,被文章典
18、故迷惑而遗漏了隐微却又寓含精义的言论,这就是“大惑不解”者的借口,况且是百家小道,那些卖弄文字的小技巧呢?唉!难道只是元帝的不仁,而读书真会导致荒淫吗?宋末元胡的世代,名义上是读书人,数五经论语孟子总共有多少字句,辨别章句的雕琢与声律的和谐,整日吃饱没事干的,只辛辛苦苦作一些无益的文字校勘订正,而所写的文章,精工于结构排偶,对身心有何益处呢?对人伦事理有何用呢?对政教有什么好处呢?不得志时,以此教人,则禁锢限制他人子弟智慧的发展,得志做官时,以此执政,则误了别人的国家,这和元帝在敌兵已攻到城下时还讲老子有什么区别呢?所以程子斥责谢上蔡沉迷于无关道理的事物,丧失了求道的志向,有沉迷的事物,就没有
19、不丧失志气的。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游虞山记清沈德潜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
20、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人一一指点。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有删改)【注释】诗,指常建诗题
21、破山寺后禅院。19. 填入第段方框中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A. 焉B. 也C. 矣D. 耳20. 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A. 故B. 虽C. 盖D. 然21. 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虞山去吴城才百里”,一个“才”字表明作者离虞山虽近,却屡次欲游未果的遗憾。B. 第段中作者首先到达的破山寺与常建诗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破山寺是同一座寺庙。C. 第段中因下雨作者与朋友只能下山而归,接着又连续下了十几天雨,他们不能再去虞山。D. 第段中“两经其下”与第段照应,指作者两次去江阴,经过虞山脚下却未登山的经历。22. 文章结尾划线句所谈的感慨并不仅仅存在
22、于登山寻胜的经历中,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有类似感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具体谈一谈。【1922题答案】【答案】19. B 20. D 21. C 22. 以我们学习中的数学学习为例,做一些简单的题目时,可能很快得到答案,但自己却没有什么成就感。相反,在攻克难题时,虽然要经过长时间地思考,但得到答案后会觉得很有成就感。【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这四个虚词都可用在句末,主要区分其语气的不同。“焉”,用于句末,可表示陈述语气或表示疑问或反问等。“也”,用于句末,表判断、感叹等。“矣”,用在句末,有几种情况,(1)跟“了”相同;(2)表示感叹;(3)表示坚
23、决、肯定。“耳”,用在句末,助词,而已,罢了。与“矣”的用法大致相同,语气更强烈一些。“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 )”句意为: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从句意上来分析,是有判断的语气,因此用“也”合适。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段主要写的是作者在游览后的感触: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了。原文“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是表达自己游览时的感觉,然后话锋一转,则提到“天下之境”,即世间的种种境界中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体验呢,可见前后内容构成的是转折关系,因
24、此应填“然”,即“但是”之意。A.“故”,所以,表结果。B.“虽”,虽然或即使,如果当“虽然”讲,后面可与“但是”搭配,共同构成转折关系的复句。C.“盖”,作副词表下面说的话带推测性,表示推想、大概、推测、推断;作连词表示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解说原由,相当于本来、原来;作助词时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此三词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C.“接着又连续下了十几天雨”说法错误。原文为“自是春阴连旬”,一旬为十天,“连旬” 应是二十多天。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文章的最后一句的意
25、思是: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唉!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由此可知作者在游子山寻胜过程中体会到了生活的哲理。即越是得来艰难的,越是能够给人带来无穷的回味。那么就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找到符合这一意思的事例来进行解答即可。比如在语文学习中,一本书的吸引;在理科解题中,难易题目是会带来不同感受的,考生可作适当的分析。 参考译文: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
26、”我仍然不能趁此登山。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走上石径,就可攀登到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是谁的墓。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昏暗,天地迷蒙一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苏教必修4(江苏专用)课件:1.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