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

类型名实的分离-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微解.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15093
  • 上传时间:2025-11-0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615.25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乡土中国 名实 分离 高中语文 阅读 乡土 中国 微解
    资源描述:

    1、名实的分离【内容概述】权力的性质有社会冲突中发生的横暴权力,社会合作中发生的同意权利,以及在第11章“长老统治”中提到的教化权力(或称之为长老权力),本章费老又提出了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时势权力和长老权力不同,它并不是依据传统的有效性,它是由社会变迁的时势所造成的,故名时势权力。社会变迁是发生在旧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但在新的社会结构形成之前,人们不免会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人们就会期盼出现“文化英雄”提出新的方法,有能力组织新的社会结构。这种人因为能获得群众信任,因此可以支配相信他的群众,这就是时势权力。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看苏联的权利性质,从苏联人民的立场来看,这种独裁和沙皇

    2、的独裁是不一样的,沙皇的独裁是压迫性的,完全的横暴权力,但苏联的独裁出自于群众对他的相信,算是一种时势权力。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世代交替,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社会变迁的速率和社会继替的速率是否在一个频道上,如果社会变迁的速率可以慢到和世代交替的速率相等,那么亲子之间、代际之间,不至于发生冲突,保持长老领导权的同时,传统自身会慢慢的变,这种社会也就不需要“革命”。从整个社会看,一个领导阶层如果追得上社会变迁的速率,那么这个社会也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混乱。比如说英国能发生令人羡慕的不流血的改革,正是因为英国的领导阶层适应变动的速度能够适匹配得上环境的变动速度。回到

    3、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来说,“注释”就是维持长老权力形式但注入的新的内容,注释变动引起了长老权力名实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后代可以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经注释而改变,也就是口是心非。在中国旧式家庭中生长的人都明白,家长的意志表面上是不能违抗的,但具体的执行事实却可以被歪曲。基于长辈的权威不能反对,但接受又不能解决新环境的问题,那么就只能留一个面子,在行动上歪曲,名实之间的距离随着社会变迁的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思维导图】【教法指导】绘制思维导图教法示例画出骨骼,梳理逻辑1.梳理各篇章论述思路,划分全书结构,把握全书的学术知识体系。2.思考章与章之间的逻辑关

    4、系,掌握基本的逻辑建构方式。3.品味学术著作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感悟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积极的探索精神。任务要求1.梳理全书大纲小目,抓住每章各学术概念之间的关联,做出全书各章内容提要或思维导图。2.依据各章内容提要,找寻章与章之间的逻辑关联,划分全书的结构,分析划分依据及提炼各部分核心观点(300400字)。3.小组课下讨论,每组绘制一张全书思维导图。分享“精妙论证”作业中生动的例子和有力的论证,提示学生在阅读学术著作的过程中要分清观点与论证并思考“论证是如何为观点服务的”这一问题。乡土中国的撰写是基于作者大量的田野调查材料,丰富生动的素材降低了我们理解学术概念的难度,但同时也加大了我们提

    5、炼观点的难度。作者费孝通先生学贯中西,文中中西方社会的对比使我们更容易看到中国乡土社会自身的特点,但同时大量学术名词也加大了我们理解的难度。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就是抓住整本书的骨架和筋脉,梳理全书的逻辑结构,建立全书的知识体系。展示逻辑结构思维导图。展示内容:全书主要建构的知识体系每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学生结构划分有争议的地方展开讨论。学术著作篇章之间逻辑构建基本方式:因果在第一章乡土本色中作者概括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土气”,在第二三章中得到了阐释,原因在乡村熟悉的社会中是不需要文字来帮助社会生活的。归纳和演绎在第四章差序格局中阐释的以亲属关系的层级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是乡土中国

    6、的基本特征,第五、六、七章都是围绕第四章“差序格局”展开的各方面论证。从一般到具体第一章乡土本色中作者概括中国乡土社会的一般特征为“熟悉”,接着又在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礼治社会具体论述了“人与人”之间的熟悉和“人与法”之间的熟悉。并列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分别论述了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空间和时间的阻隔都不需要用文字来表情达意、传递经验。递进无讼在礼治社会的基础上,谈论维持礼俗的力量在自觉地对传统规则的服膺。比较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整理全书作者选用的古代经典中的段落和例子(如论语、中庸),选取两处结合你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理解,写一写心得体会。篇目句子或例子使用意图心得体会1.小组思维导图展示能

    7、准确梳理全书结构,能分清观点和材料,能抓住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能抓住每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汇报表达流畅且能自圆其说的小组为优秀。能基本梳理全书结构,能分清观点和材料,基本抓住每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有少量错误,汇报表达较流畅,能围绕中国乡土社会特征谈的小组为合格。不能抓住篇章核心观点,只对篇章题目进行分类,少有分析的小组为不合格。2.组内互评A生B生C生D生E生F生G生参与讨论发言质量突出贡献参与讨论0分1分2分参与讨论不能参加讨论能按时参加讨论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言质量没有什么价值有一定价值有很大价值突出贡献(汇报、撰稿、领导组织、讨论观点突出等)没有承担有挑战的工作承担多项有挑战的工作1 .下列关于

    8、费孝通乡土中国中选文的观点及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礼治”根据的是礼,依靠传统的力量维持;“法治”则根据的是法律,依靠国家的力量维持。(礼治秩序)B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地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血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血缘和地缘)C横暴权力是从社会冲突中发生的,同意权力是从社会合作中发生的,长老权力是从社会继替中发生的。(名实的分离)D“欲望”是人类在取舍之间不自觉的本能反应,“需要”则是人类自觉的有计划的心理反应。(从欲望到需要)【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对整本书内容、观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整本书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整本书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9、。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整本书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地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血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错误,地缘和血缘颠倒顺序。故选B。【点睛】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

    10、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2 .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正确的一项A人治和法治之别,不仅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并且在维持社会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B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同意权力。C当社会原有的传统文化无法满足人们的欲望时,人们必然会怀疑传统的正确性而暗地里违背传统;长老权力又会为传统加以新的注释以适应社会变动,这种表面无违的结果必然是名实的分离。D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

    11、的可靠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A项,关系搞错。错在“不仅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并且在维持社会秩序时”。原文,“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从这两句话的关系看,原文是并列关系,选项说成了递进关系。B项,偷换概念。错在“那就是承认同意权力”。原文说的是承认“长老权力”,而选项说的是承认“同意权力”。C项,错解文

    12、意。错在“人们必然会怀疑传统的正确性而暗地里违背传统”。原文,“人们不会在发现旧方法不适应之前就提前放弃的,所以人们并不是必然怀疑其正确性”。选项把原文的意思理解反了,原文是“并不是必然怀疑”,选项说是“必然会怀疑”故选D。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

    13、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

    14、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

    15、。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分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

    16、楚,朋友之间抢着回账,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已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须往来了。但是亲属尽管怎样亲密,究竟是体外之己;虽说痛痒相关,事实上痛痒走不出皮肤的。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

    17、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在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要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

    18、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地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单系家庭中因为生育而产生的亲属关系,皆可称为血缘关系。B谁是你的父母,是不以你的意志而发生改变的,因为那

    19、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C依血缘去继替既不会是一个社会唯一的方式,也是不易被一个社会所完全抛弃的。D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因而其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相互馈赠的。【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任何社会都需要生育来持续,血缘社会用生育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B社会的变迁将大大削弱血缘的作用,血缘社会也将会随之而改变。C用血缘作为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是最没有理由的。D血缘社会关系中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因而要注意权利和义务平衡。【小题3】结合材料,下列不属于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的一项是()A血缘决定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分配职业、身份和财产。B社会结构稳定,

    20、缺乏变动。C地缘是血缘的投影,和血缘不分离。D社会活动受到血缘关系的制约,人情维持人与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小题4】结合材料,请概括契约社会的特征。【答案】【小题1】D【小题2】A【小题3】C【小题4】从商业里发展出来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崇尚契约精神,以契约完成权利义务的清算。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法律和信用起着重要的作用。【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D.“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因而其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因果推论不成立,原文说“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

    21、式”,二者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故选D。【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B.“血缘社会也将会随之而改变”错误,原文“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该推断缺乏前提“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C.“是最没有理由的”过于武断,原文说“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有“似乎”一词。D.“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因而要注意权利和义务平衡”因果倒置,原文说“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可见,“社

    22、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是因,“避免太重叠的人情”才是果。故选A。【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重要概念的能力。C.地缘不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由材料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可知。故选C。【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契约社会”在材料二,从“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可得出从商业里发展出来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可得出崇尚契约精神,以契约完成权利义务的清算。从“在这里是冷静地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

    23、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可得出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可得出法律和信用起着重要的作用。【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

    24、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这两种过程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任何社会绝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所谓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所变的,在一个时候说,

    25、总是整个结构中的一小部分。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这种时势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儒家所注重的“

    26、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乡土社会环境固定,长老保持他们的权力,子弟们在无违的标准中接受传统的统治。在这里不发生“反对”,长老权力也不容忍反对。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没有反对的必要。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

    27、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小题1】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内容,下面对“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横暴权力”为解决社会冲突而产生,是统治者的工具,是一种临时平衡。此时武力的阶段已经过去,被支配的一方认了输,完全心服。B“同意权力”在社会分工合作中产生,它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社会分工愈复杂,这种权力就愈扩大,它主

    28、要存在于乡土社会中。C“时势权力”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产生,此时出现了能应付新环境并获得别人信任的“文化英雄”,他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权力由此发生。D“长老权力”在社会继替过程中发生,是教化性的权力。这种权力表现在长幼之序的亲子、师生等关系中,这是由文化不稳定造成的。【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提到本书前面提出的三种权力,目的是引出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时势权力”。B文章通过对“时势权力”与“长老权力”、“反对”与“注释”的比较,来说明名实分离的现象。C第三段引儒家所注重的“孝”道,意在说明在乡土社会中的长老权力是不容忍“反对”的。D文章末段举“面子”“挟天子

    29、以令诸侯”等语汇,易让读者明白乡土社会中“注释”大量存在。【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继替是指社会成员的变动,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动,二者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B社会变迁是渐进的,不是突然的;在某一时期内,变动的只是一小部分,任何社会的变迁都是如此。C“注释”是为了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会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可以说是一种保留“面子”的“反对”。D儒家注重“孝”道,是为了维持社会安定;而“注释”引起的名实分离会促使社会加速变动甚至动荡。【答案】【小题1】C【小题2】A【小题3】D【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30、A.“完全心服”错,原文是被支配一方“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B.“它主要存在于乡土社会中”错,“同意权力”的是“基础是社会契约”,因此它主要存在于契约社会中;D.“这是由文化不稳定造成的”错,稳定的文化是其保证。“横暴权力”“同意权力”见无为政治章,“长老权力”见长老统治章。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 “目的是引出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时势权力”错。本文通过对“时势权力”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

    31、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不是“时势权力”,而是“名实分离”。故选A。【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注释引起的名实分离会促使社会加速变动甚至动荡”错,原文中没有依据。原文只是说“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并没有说会“加速变动甚至动荡”。故选D。5 .判断正误:孔子对礼崩乐坏的社会深恶痛绝,渴望复兴周朝礼治,因此主张“正名”,希望一切都名实相符、名正言顺。(_)【答案】【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思想的判断能力。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各方霸主割据,早先的社会等级礼仪早已“礼崩乐坏”,让孔子深恶痛绝,一心想恢复到周朝初期的礼制。孔子认为,一个社会要想能够走上轨道、井然有序,首要的不是制定各种严苛的规矩制度,而是“正名”。对于什么是“正名”,孔子解释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因此可判断选项是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名实的分离-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微解.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5093.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竹竿赶鸭子的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竹竿赶鸭子的歇后语.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竞选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竞选歇后语.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稻草稻草人的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稻草稻草人的歇后语.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秃子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秃子歇后语.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秀才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秀才歇后语.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砌墙的砖头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砌墙的砖头歇后语.doc
  •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
  • 广西河池市示范性高中课改联盟体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doc广西河池市示范性高中课改联盟体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矮子的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矮子的歇后语.doc
  •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doc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矮子的搞笑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矮子的搞笑歇后语.doc
  •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小结.doc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小结.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矮子坐高凳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矮子坐高凳歇后语.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瞎猫的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瞎猫的歇后语.doc
  •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小结.doc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小结.doc
  •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小结.doc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小结.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百字开头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百字开头歇后语.doc
  •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doc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生活常见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生活常见歇后语.doc
  •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小结.doc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小结.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生活中常用歇后语大全.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生活中常用歇后语大全.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猫的民间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猫的民间歇后语.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猫抓老鼠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猫抓老鼠歇后语.doc
  • 广西河池市示范性高中课改联盟体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doc广西河池市示范性高中课改联盟体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猫哭耗子假慈悲的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猫哭耗子假慈悲的歇后语.doc
  •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doc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狐狸吵架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狐狸吵架歇后语.doc
  •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doc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doc
  • 广西河池市示范性高中课改联盟体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河池市示范性高中课改联盟体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缺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