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 13.2 上图书馆 课后集训 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 13.2 上图书馆 课后集训 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 2024 高中语文 第六 单元 读书 目的 前提 图书馆 课后 集训 部编版 必修
- 资源描述:
-
1、第六单元13【基础测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发动机的轰鸣震动大地,耀眼的尾焰辉映海天,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此时,距地球400公里外的中国“天宫”,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正拭目以待,迎接空间站形成“T”字构型后首枚航天器的到来。作为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七火箭总体技术状态逐渐趋于稳定,但研制团队以“打一发进步一发”的目标,不断向着更高效、更精准、更可靠的方向奋力迈进。设计师张博戎表示,长七火箭要达到的入轨精度偏差不能超过4秒。“以前要求精准投篮,现在还要空心入网。”经过不懈努力,长七火箭入轨精度再提升一个数量级,托举着天舟五号,以优异的性能
2、投出了一个漂亮的“空心球”。“从质量到流程,我们都要精雕细琢。”长七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邵业涛说。本次任务是长征七号前序多枚火箭任务的归纳和总结,在前序任务精准完成的基础上,又进行了10项技术改进,火箭操作的可靠性进一步提升。长期以来,高密度发射对中国航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长七系列火箭2021年成功发射4次,今年已成功发射3次,迎来了实至名归的“高密度发射”,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精度、中国速度、中国高度。1文中横线处填写的成语有误,请予以更正。_【答案】翘首以待/翘首企盼精益求精名副其实/名符其实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连贯准确,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但研制
3、团队以“打一发进步一发”为目标,不断向着更精准、更高效、更可靠的方向奋力迈进。3请指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拟人。赋予“长七火箭”人格化特征,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比喻。把“长征七号火箭将天舟五号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比作“投出漂亮的空心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入轨精度的准确,展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高质量发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阅读陶冶我们的性格,拓展我们的思维世界。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读书既享受他人的思考,_。“古文观止观不止,资治通鉴可鉴今。
4、”“不知世上观书上,不识今人看古人。”中国古代社会悠久漫长,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全球硕果仅存的、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态,_,便是中国有着崇学爱书的社会基因,谓之“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意义上,_,或者说教育就意味着阅读。阅读对于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对于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构建核心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李杨对着蛮横糊涂的父亲,气愤地说:“你这么不讲理,让我们怎么办?”B(老师对一个学生说)你要记住,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C我们张元真会说话,不论什么场合,她都能让人
5、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非常亲切。D实现民族复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答案】D【解析】画线句子中的“我们”指包括“我”在内的一组人。A带感情色彩,指“我”,用于口语。B在这里应指“学生”,比用“你们”或“你”更亲切。C指“我家的”或“我单位的”,表示夸赞,用于口语。D包括“我”在内的一组人。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也激发自己的思考其重要原因之一阅读就意味着教育【阅读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从夏商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
6、,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汉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代被焚毁,但是汉代还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的场面。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进入五代时期,
7、雕版印刷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记载:“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三类:曰官刻本,曰私宅本,曰坊行本。”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官府、私人和民间集体共同参与,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材料二: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士人敏锐感受到了印刷术发展对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625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