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宜春市 上高二中 2023 2024 学年 语文 上学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2025届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9.16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以文为词”是后人对辛弃疾的重要评价,相关研究已非常深入。学者普遍注意到辛弃疾词具有熔铸经史、善发议论、融入散文章法句法等特点。不过据笔者管见,对辛词与四六文的关系似乎研究不多。辛弃疾虽以词最为著名,但其实著述颇多,诸体兼备。只可惜其稼轩集早佚,文章留存有限。今所见者,散文有大名鼎鼎的美芹十论九议,骈文则有贺叶留守启新居上梁文等数篇。骈体文章,宋人通称为“四六”。宋代骈散分流,散体多用以著述,骈体多施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南宋时期,骈体书启的写作日益普
2、遍,诸家文集多有留存。辛弃疾的四六文创作亦应不少,而且享有一定的时誉,一些篇章被纳入选本,一些名句亦为他人借鉴。今存四六虽不多,但章句文辞颇耐细品。如新居上梁文 云:“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亦将东阡西陌,混渔樵以交欢;稚子佳人,共团栾而一笑。”想象新居落成后的优美风景和居处其中的悠然生活,骈对工稳, 文气秀逸。这篇新居上梁文既体现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还体现出辛弃疾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文中有云:“望物外逍遥之趣,吾亦爱吾庐;语人间奔竞之流,卿自用卿法。” “吾亦爱吾庐”是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句子,“卿自用卿法”乃世说新语中庾敳对王衍说过的话。二者放在一起,不但是天然佳对,
3、而且鲜明展现出辛弃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奔竞的蔑视,算得上四六文中的俊句。此种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正是辛弃疾词中的拿手好戏。其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作于将迁新居不成之际,上片末尾直用孟郊借车中的“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两句,下片末尾直用陶渊明读山海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呼应将迁新居,化用自然,前后照应,呈现出与新居上梁文相似的艺术技巧。直接移用诗句,只是辛词化用成句的一种,更为多见的,是其对散文成句的化用。最能突出展现这一点的是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集句是宋代兴盛的一种创作方式,将前人诸家诗句汇聚为一首新的作品,能够展现创作者的敏捷才思。不过前人集句多从诗词中取材,句式的选择较为
4、容易,而辛弃疾此词专从儒家经典中集句,必然要面临剪裁转换的问题,因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集句,更接近于四六中的化用成句。此词首三句云:“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进退存亡”来自易乾文言;“行藏用舍”是对论语述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概括;“小人请学樊须稼”更见剪裁工夫,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待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孔子认为稼穑之事只是末端,不如礼义仁信重要。而辛弃疾不为朝廷所用,只能营建“稼轩”,自甘与“小人”为伍,其实是一种自我调侃。辛弃疾特意强调此词专集经句,而主旨却在说归隐,在对立冲突中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从艺术技巧上说,与诗词集句颇为不同,而与宋四
5、六化用成句同一机杼。在化用成句之外,辛弃疾词还有着好用长句的特点。好用长句同样是宋四六特色之一。就体式而言,词与四六文显然不同,不过一些词调中会包含连续几个短句,辛弃疾常常将这样的短句贯通起来、形成长句。这一做法在长调慢词中较为常见,水龙吟是其中一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八句例作四字句,诸家多用独立短句,或稍加勾连,成为一组复句,意思上虽是一个整体,但小句也可以单独拎出。而辛弃疾常将小句打通,如“割肉怀归,先生自笑,又何廉也”“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水龙吟用瓢泉韵戏陈仁和,兼简诸葛元亮,且督和词),无论从句意上看还是从语法上看,都不能轻易抽出其中的小句。传统的表现方式,更倚重物象的描
6、摹与铺排,借以传达绵密的思绪。辛弃疾将其作为长句来处理,往其中注入了更明晰的逻辑线索与文章气势,因而更容易形成气脉贯通、纵横捭阖的格局。在一些词中,辛弃疾甚至会顺势融入骈句。这类情况以沁园春最为典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六句,实由一个领字带出四个四字句,四句的安排,有前两句、后两句各自对仗者,也有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与四六文最为接近。辛弃疾的沁园春以这种方式最多,有意用四六法加以安排,如形容山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前二句与后二句分别将山峰比喻为谢家子弟、司马相如,直接从词中抽出,便是上好的四六对句。化
7、用成句,好用长句,都参与着辛弃疾笔下的风云变幻。越是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有所了解,越能感受到辛词背后的四六笔意。对于兼善各体的创作者而言,一种 文体的创作技巧,常常会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另一种文体的创作。这是创作技巧在文体间的迁移,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能促成文体的发展革新。宋人常常破体为文或以文为诗, 或以诗为词,又或以论为记、以赋为记等。这样的文学景观体现着宋代文学的集成性与丰富性。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正是此类文学景观中别具风采的一种。 (摘编自周剑之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浅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辛弃疾作词善于引经据典、发表议论、运用散文式
8、章法句法,后人评价他的创作具有“以文为词”的特点。B. 骈体文章在宋代通称“四六”,与散体用途不同,骈体多用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如贺叶留守启。C.与前人化用诗词的集句方式不同,辛弃疾从儒家经典中剪裁转换来集句的方式更复杂,创作的水平也更高。D.感受辛弃疾词作蕴含的四六笔意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会随着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的了解而加深。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辛弃疾的稼轩集早早地佚失,使得后代学者虽然知道他以词闻名、诸体兼备, 但却少有对其词与四六文关系的研究。B.通过对水调歌头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辛弃疾直接移用前人成句来表意,但是化用自然,并未妨碍自我
9、情感的表达。C.辛弃疾与孔子对“樊迟学稼”这件事的态度是相反的:孔子认为这是末端的小人之事,而辛弃疾却愿意与“小人”为伍。D.宋代文学的集成性和丰富性体现在创作者打破了文体的界限,诗与文、诗与词、论与记、赋与记等文体没有了明显区别。3.下列选项不符合“词中融入骈句” 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 分)( )A.“暂武林分阃,东南外翰,锦衣乡社,未满瓜时。”(张先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B.“向落花香里,澄波影外,笙歌迟日,罗绮芳尘。”(贺铸沁园春)C.“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D“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4.新居上梁
10、文在论证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5. 请从辛弃疾词“好用长句”的角度,结合材料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阙。(4分)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二)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 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9题。废墟上的菜地 晚乌下班到家已过十二点。午饭和往常一样比较简单,喝一口豌豆蛋花汤,忍不住说“真好喝”。豌豆,是母亲自己种的。她从厨房里拿出一个小布袋,一边打开一边美滋滋地说,不太多,但很让人喜欢。我瞥过去,那里面装着的青绿豆英,颗粒饱满。几年前,为了帮我照顾孩子,母亲从乡
11、下来到城里。这种迁移如同一把无形的刀,缓慢地切割着母亲。她不说什么,我也能在日常生活里发现蛛丝马迹。从老家奔赴而来,想到归期遥远,母亲有些无力。白天,她窝在家里,时光泌出漫长的丝,将她束缚。有时她从卧室踱到客厅,又从客厅挪到阳台,像在寻找什么,默默地。她常看的电视节目是我们省台的玩水冲关,偶尔换到新闻频道,她总是对我说:电视里讲的,听不懂。 她简洁的言辞后跟着长长的叹息。我给她买的智能手机,她不会使用,最后闲置在书架上。有时,她会打开门,随后又将其关闭,她感到,就算出门了,她也无地可去。后来,孩子入了幼儿园,母亲多了闲暇,决定拓宽活动区域,去楼下不远处被拆的棚户区那片废墟上种菜。她从碎石渣里清
12、理出厨房大的一块领地。现在便隔三岔五带回一小布袋青绿豆荚,或几棵根部冒着乳白汁液的生菜。围在废墟周围的栅栏被人抠裂,朝外翻卷的绿铁皮被风一吹就发出脆响。那里有一孔洞,是种菜人弯腰进出的门,一同出入的还有水壶、锄头、弯刀、铲子。这些和耕种有关的工具,被母亲隐藏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她把锄头横放在自己的折叠床下,铲子放在鞋架的最底层,弯刀立在冰箱与墙之间的缝隙,水壶放在花架上。如果这些工具会表达情感,它们跟母亲一道出门时,一定会像孩子那样开心到尖叫。它们回归土地,不,并不是我在乡下看到的那些松软的黑土,具体点说,那是碎石、断砖及大块混凝土堆叠成的废墟。一把锄头在断壁残垣里爬行,母亲的脸上挂着汗滴。她浑
13、身湿透,开门出现在客厅,好像刚刚经历一场搏斗。随后,她迅速清理农具,把它们放回原处,再找来洁净衣服,沐浴。晚间我们回来时,似乎什么都未曾发生。母亲在城市生活中习得了绝佳的藏匿本领,这些背后,一同隐藏的还有她自己的心事。我曾去过母亲的菜地。母亲的小块石渣地卧在断墙之中,种着大蒜、豌豆、生菜,那些细弱的苗,像是一块土地微弱的呼吸。母亲第一次割生菜回来时曾说,买种子的本钱已经收回。我记得,她使用的是我们家一贯的低调不张扬的口气,平静中还带着终有回报的自豪。母亲的算计,听起来格外世俗,但我并不嫌弃这些,相反,我会给她诸多赞美。在乡下,母亲干农活粗放豪迈,她早出晚归,经常忘记时间,汗流浃背而又不知疲倦。
14、在城里,母亲对这里的生活缺少掌控感,必须在日常事务中学会平衡,精准到每个时刻。因此,种地这样的事情,好像也变得精致起来:她把肥料装进塑料瓶,用废油桶装清水,用旧童车推着去给蔬菜施肥。垦荒的劳苦,随时被毁坏的可能性,她似乎都忽略不计,行动中有我行我素的坚决。我终于明白:在那小块地面前,她几近忘我;泥土,让她忘乎所以。我不禁想起母亲人生中已过去半个世纪的那个故事。生产队里的男男女女在集体劳作间隙,组织了次插秧比赛,母亲上午赢得很轻松。有人不服气,坚持下午再比一次,结果还是母亲赢。她给我讲完这个故事后,低声又略带兴奋地说:“当年,我上午赢得轻松,基本没使劲;下午又要比,我稍微使出一点力气,还是我赢。
15、”母亲一生未进学堂,鲜有机会展示自我,那一次, 她赢得了可以吹嘘一生的价值感,声名大噪。是土地,是劳动,成就了她。 现在,和母亲一起种菜的有不少人,元元的奶奶,胡小功的奶奶,丁家枫的外公,他们像蜗居在春日荨麻叶片下的虫子,在蒿草丛生的废墟上自得其乐。他们是废墟上的首批种地人,都来自外地,住在这整体功能颇为完善的小区里,帮着带孙辈。他们此生也许未曾想到会住在洁净明亮的高楼里,把心神分给不同的地方,一面记挂着老家的房子、院落、老伴甚至一条狗,一面在城里过着逼仄但又无法摆脱的生活。夜幕将临时,他们常聚集在楼下说话,或站或坐。有时,她们还会把自己种的菜拿来跟大家分享,一把豌豆、两棵生菜或几根蒜,这或许
16、能让彼此产生回到乡下的短暂错觉。谈起种地经验,他们有抑制不住的热情,聊着聊着,时间就过去了。黑夜漫长,来自菜地的那点荣光,好像可以帮她们驱散寂寥与不安。偶尔, 附近传来挖掘机的轰鸣,她们还会仔细甄别,听那声响是否来自废墟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废墟”不仅是现实种菜的地方,也指母亲来到城里后一度荒芜的“心田”,具有象征意义。B.“时光泌出漫长的丝”形象地写出逼仄又无法摆脱的城市生活让母亲备感时光漫长寂寥。C. 文中的母亲与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母亲一样,“偷偷摸摸”的行为中饱含对子女的爱。D.母亲种菜时的“我行我素”和“忘乎所以”隐匿着对泥土的特殊感情,蕴藏
17、着她的精神渴求。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句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长时间不适应城里生活的钝痛感。B. 句子中的“搏斗”,既是母亲与土地的搏斗, 又是她与自己矛盾心理的搏斗。C. 句子中母亲的“藏匿本领”,体现在她藏匿工具和回家换衣沐浴的行为上。D. 句子语意上与上文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使得语气和表达的感情更强烈。8. 文章最后两个段落,写出了废墟上首批种地人的复杂情感。请加以梳理概括。(6分)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劳动价值”,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土地”。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 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
18、思路。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
19、?”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材料二: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 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
20、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 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节选自韩非子显学篇)注 埃墨:烟灰。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的锡。青黄:蓝黄色,冶炼金属时的火色。区冶:区冶子,春秋时善于铸剑的人。必:
21、判断。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而世主之听眩乎A仲尼B为悦C其言D因E任其身F则G焉得H用无失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与,给予,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义相同。B. 全,保全,与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字用法相同。C. 形容,指形体容貌,与现代汉语“喜悦之情难以形容”中的“形容”完全不同。D. 涂,通“途”,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曾子生活贫困,面对鲁君的赏赐做了
22、出人意料的选择,孔子对其所言大加赞赏,认为他可以保全名节。B. 孔子信任颜回,子贡告诉孔子颜回偷吃米饭后,孔子直接向颜回询问事情的原委,证实了自己的判断。C. 材料二认为华阳之战的惨败、长平之战的大祸, 是由魏、赵两国任用能言善辩的孟卯与马服造成的。D. 材料二运用比喻说理,通过如何识别剑器的钝锈与锋利、马匹的低劣与优良,形象地阐释了识人之道。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2)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14. 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有何用意?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
23、完成1516题。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15、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唱离歌”意谓魏万动身离京,“微霜”营造了离别时节深秋萧瑟的气氛。B、颔联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魏万作为游子在途中听到雁鸣和看到云山的感受。C、颈联写树色把寒气催来,暗含岁月不待之意,与尾联的“岁月易蹉跎”相呼应。D、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表达友人离别之时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24、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雍也告诉我们,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内应该保持质朴品性,在外应该讲礼貌、懂学问,不可偏废, 否则“ ,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_?_。”(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了宇宙和人生,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两句诗是:_,_。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古代汉语(特指书面语)最大的特点就是_,用它写作诗歌和散文,可以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音韵和谐、言不尽意的唐诗宋词作为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同样是写风
25、雪夜归,唐代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只用了二十个音节就已完备,美国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却用了一百零八个音节。虽然它们都达到了_的艺术境界,但是谁更精炼,更上口,也是一目了然。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巨星璀璨代不乏人,难道不是跟古代汉语的这个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吗?但是古代汉语也有明显的短板,它不太适合严密的逻辑论证,在科学原理的表述方面,也有些_。例如“圈,一中同长也”,很难让刚刚启蒙的孩子理解“中”指圆心,“长”指半径的长度。民间当然不会用古代汉语这种交际工具,它不仅会抑制理论科学的发展,也会叫三百六十行的师傅们无法授徒,他们得用各自时期的白话要知道,中国古代理论科学虽无法与古希腊罗马相比
26、,但在各种工艺上,却长期领先。这仿佛是一种悖论,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白两种语言环境作用的结果。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仰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
27、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 够着吃力,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 ,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
28、。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我们”一家人相依相守的情状,请简要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3分)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以上这则材料出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256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