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10WORD版含答案 (2).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10WORD版含答案 2 2015 届高三 语文 新课 一轮 复习 阶段 检测 10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阶段检测题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9分)以“复兴”求发展,是儒学的宿命,为求自身的发展,儒学迄今已兴起三次较大的复兴运动。第一次复兴在汉代,这次复兴消解了黄老之学对孺学的威胁,确立了孺家作为封建大一统帝国官方哲学的地位。这次复兴运动的最终结果是将原始孺家的“修己安人”之学化为了汉唐儒家“经世济国”之学,第二次复兴是宋代。这次复兴运动既消解了佛学对儒学的威胁,亦消解了由于唐末五代的道德沦丧所造成的文化危机,重新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正统地位。这次儒学复兴运动在回归孔孟的旗帜下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人文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第三次复兴在二十世纪初,迄今尚未最终完成。这次儒学复兴运动一定程度
2、地消解了西学对儒学的威胁,某种程度上确立了儒学的普世价值。但由于过度地诠释儒学所具有的知识理性及其现代价值,造成了儒学与民众的新的疏离。从宋元明清新孺家、现代新儒家使儒学变得玄秘,从而使民众疏离儒学来看,儒学要为民众所接受,深入民心,不是将儒学逻辑化、体系化、精致化所能奏效的。儒学何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为民众所疏离,发生生存危机?由此看来儒学要在当下发挥其收拾民心的作用,消解其生存危机,绝不能再走以前的老路,当另寻现实可靠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通过儒学世俗化以实现儒学的大众化、普世化,使儒学的普世价值得以真正发挥作用。世俗化是手段,大众化是途径,普世化是目的。没有世俗化,优学的大众化就无从谈起,
3、儒学的普世化就无从实现。儒学的世七绝不是使儒学庸俗化,让信学交得容易迎合民众的庸俗要求,而是让儒学清除以为“生民立命”,以儒学技人类的精神贵族化倾向,将孺学化为民众世俗生活的精神导向。为了实现儒学的世俗化,儒学的当下发展迫切需要真正实现三大转变:一是改变立场,由“重士”转向“重民”。在当下社会里,知识分子(士) 亦为世俗价值取向所左右、已失去了作为引导民众价值认同的道德榜样的影响力。 这就决定了如果继续坚持重“士”的立场,儒学就会走上绝路。二是转变观念,由不能容忍世俗价值转为重视民众的世俗愿望与世俗要求。就目的讲,学世化日七并不是为了将儒学变成论证民众庸俗趣味、庸俗言行之合理性的、学问,而是为
4、了强调只有主动地适应现代民众的世俗愿望与世俗要求,儒学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三是改变导向,由专注正面指导人生转向积极关注负面问题。儒学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其显著特征就是专注于刀心王面指导人生,而对负面人生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儒学假如不认真解决现代民众种种人生困惑,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起到指导民众精神生活的作用。儒学要求得当代发展,实现现代复兴,便失去了现实的可能性,势必成为空想。1下面对儒学的“三次复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次复兴发生在汉代,这次复兴的最终结果是确立了儒学作为官方哲学的地位。B第二次复兴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唐末五代的道德沦丧所造成的文化危机。C第二次复兴发生在宋代,
5、这次复兴的结果是儒学从此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正统。D第三次复兴开始于二十世纪初,迄今尚未完成.这次复兴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了偷学的普世价值。2下面对儒学一再为民众所疏离、发生生存危机的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将原始儒家的“修己安人”化为了汉唐儒家的“经世济国”之学。B宋元明清新儒家、现代新儒家将儒学逻辑化、体系化、精致化从而使儒学变得玄秘。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人文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过度诠释儒学所具有的知识理性及其现代价值。D先后受到黄老之学、佛学和西学的不断冲击,对负面人生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3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汉代起,儒学兴起了三次复兴运动,但迄今为止都未能找到解决
6、其发展的可靠途径。B儒学的世俗化就是要容忍世俗价值,重视民众的世俗愿望与世俗要求。C儒学的世俗化就是要清除儒学的贵族化倾向、将儒学化为民众世俗生活的精神导向。D实现“三个转变”, 儒学的普世价值才能得以真正发挥作用,儒学才有求得当代发展的可能。二.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
7、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
8、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刖其左足刖:砍断脚,古代的一种酷刑。B而游士危于战陈陈:通“阵”,指军队
9、阵列C独周乎道言也周:契合,此可引申为采纳D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治:被治理,此引申为被管制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组是A玉人曰:“石也。”/ 是寡人之过也B和虽献璞而未美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C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 乃能衔哀致诚D主以尊安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6、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和氏得到玉璞后,先后两次进献君王,均以欺骗罪被处以刖足之刑。后至文王时他才得以献玉而正名,并将玉命名为“和氏之璧”。B第二段,韩非指出若以法、术治国的话,臣则失去擅权弄权的自由,士民则失去游说游荡的自由,法、术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祸害。C第三段,韩非借吴起与商君之例,阐明了法、术
10、能否施行于世,取决于君主的判断力以及臣子细民的处世态度。然后借此针砭时弊,指出当世乱而无霸主的原因。D文章除了运用和氏之喻、吴起商鞅之例外,还拿悼王孝公楚秦两国君主对法的态度及其结果作对比,文笔犀利而深入浅出,叙议相间而富于变化。7、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3分)(2)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4分) (3)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3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8.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
11、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4分)9.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四、名言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6小题,每空1分)(6分) (1)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 (贾谊过秦论) (3) _,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_。 (李密陈情表) (5) 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 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7)楚天千里清秋,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香远益清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年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4 古代诗歌四首(共17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