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

类型高一语文限时训练33 WORD版含答案.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61936
  • 上传时间:2025-11-10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84.7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一语文限时训练33 WORD版含答案 语文 限时 训练 33 WORD 答案
    资源描述:

    1、高一语文限时训练33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4题。【材料一】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全球第三长河,国家战略水源地,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在维护我国生态和水安全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我国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示范。习近平同志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改革开放后的很长时间内,长江沿线省市曾过度追求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忽视了长江流域生态容量的有限性和环境承载力的脆弱性。经济发展目标与生态发展目标长期不平衡,导致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

    2、,生态“账户”透支严重。长江流域已遭到破坏的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效恢复。更严峻的是,在长江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重新实现平衡之前,长江生态“赤字”仍会持续增长。因此,“大开发”带来的后果必须通过“大保护”来弥补,而且刻不容缓。“不搞大开发”,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加强自律。自律意味着取舍,背后是对生态价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重视。一些地方之所以面临转型困难,本质上是因为还在传统的发展路径上一意孤行。对这些地方而言,当务之急是严格以生态红线为标尺,明确什么不能做。减掉一项破坏生态环境的政策,就是增加一项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这种“减法”正是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

    3、统一的开端。“共抓大保护”,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加强沟通合作,形成保护长江生态的合力。长江经济带涉及11个省市,是全世界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因长江而构成了统一的生态整体。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省市都无法在长江生态环境破坏中独善其身,也无力独自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因此,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以行政区划为壁垒。各省市在加强自律的同时,必须同其他省市精诚合作。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长江作为战略水源地,在维护我国生态和水安全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B.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反映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问题。C.“不搞大开发”,意味着取舍

    4、,取的是良好生态环境,舍的是经济发展。D.“共抓大保护”,要求沿线省市共同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账户: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 B.赤字:生态需求远小于生态供给C.红线: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 D.壁垒:行政管理清晰分明的界限【材料二】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东到上海江苏浙江,西到云南四川贵州,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经济带,跨越11个省市,面积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经济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的累积效应和缺乏科学的空间开发管控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严

    5、重威胁长江作为国家战略水源地和重要生态支撑带的地位。受生产和运输“亲水”特性的影响,长江干流和一些主要支流沿岸高风险企业聚集。目前,沿江有62个工业园区,其中,全国40%的造纸、43%的合成氨、81%的磷铵、72%的印染布、40%的烧碱产能聚集在该区域,尤其是重化工企业密集分布,生产和运输的危化品多达250余种,由此导致环境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威胁所在地及下游地区的供水与生态安全。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共发生环境突发事件2574起,约占全国总数的53.6%;其中,上海、江苏和浙江的环境突发事件占整个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总数的80%以上。3.下列对材料二中图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6、)A.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与全国大体一致。B.2009-2013年,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呈持续上升趋势。C.2010年,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占全国总数的70%左右。D.从2015年开始,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数量显著下降。(取材于杨桂山、徐昔保的相关文章)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不搞高强度开发,长江经济带生态需求与供给重新实现平衡则指日可待。B.空间开发管控的非科学性是导致长江经济带生态形势严峻的最主要原因。C.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恶化与沿江人口稠密、产业规模大有一定关系。D.为保障长江经济带沿线饮用水安全,沿江省市必须彻底关停高风险企业

    7、。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5-6题。高斋视事 谢朓【1】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列俎归单味,连驾止容膝。空为大国忧,纷诡谅非一【2】。安得扫蓬径,锁吾愁与疾。注释:【1】谢朓:南朝齐文学家。出任宣城太守时,曾于城关陵阳山顶建造一室,取名“高斋”。视事:处理政务。【2】纷诡,指官场混乱。非一,不能一致、难以治理。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寒雾消散,白日显露,“映”字写出了远处尚未消尽的白雪与青山相互映衬的景象。B.三四句,写江边村落与树木隐约可见,其中“暧暖”与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中的意思相同。C.五六句,写起身披衣,洗

    8、漱之后坐在窗前开始写字作画,体现出志趣高雅、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D.七八句,说佳肴只吃一菜足矣,排场显赫所居不过一屋,由此可见作者不以优渥的物质生活为乐。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高斋周围的景色,以动衬静,虚实相生。 B.五句至八句叙事,多角度展现了诗人的日常生活。C.最后四句抒发情怀,“空”字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D.诗歌融景、事、情于一体,景中含情,事中寓志。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1题。公昔守颖上,乐其风土,因 卜居焉。及归而居室未完,处之怡然,不以为意。公之在滁也,自号醉翁,作亭琅琊山,以醉翁名之。晚年又字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

    9、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自为传,刻石,亦名其文曰居士集。居颗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后以诸子赠太师,追封兖国公。公之于文,天材有余,丰约中度,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胜,短章大论,施无不可。有欲效之,不诡则俗,不淫则陋,终不可及。是以独步当世,求之古人,亦不可多得。公于六经,长于易诗春秋;其所发明,多古人所未见。尝奉诏撰唐本纪表志,撰五代史。二书本纪,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其表、传、志、考,与迁、固【注1】相上下。公笃于朋友,不以贵贱生死易意。尹师鲁、石守道、孙明复、梅圣俞既没,皆经理其家,或言之朝

    10、廷,官其子弟。尤奖进文士,一有所长,必极口称道,惟恐人不知也。公前后历七郡守,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滁、扬之人,至为立生祠。昔孔子生于衰周而识文武之道,其称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虽一时诸侯不能用,功业不见于天下,而其文卒不可掩。孔子既没,诸弟子如子贡、子夏,皆以文名于世,数传之后,子思、孟子、孙卿,并为诸侯师。秦人虽以涂炭 遇之,不能废也。及汉祖以干戈定乱,纷纭未已,而叔孙通、陆贾之徒,以诗书礼乐弥缝其阙矣。其后贾谊、董仲舒相继而起,则西汉之文,后世莫能仿佛。盖孔氏之遗烈,其所及者如此。自汉以来,更魏晋历南北,文弊极矣。虽唐贞观、开元之盛,而文气衰弱,燕许【注2】之流,倔强

    11、其间,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阏其颓波,东注之海,遂复西汉之旧。自退之以来,五代相承,天下不知所以为文。祖宗之治,礼文法度,追迹汉唐,而文章之士,杨、刘而已。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於乎!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 (取材于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有删改)【注1】固:班固,东汉史学家。【注2】“燕许”指唐张说、苏颋,二人皆爵封国公;新唐书载,苏“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所发明 发明:独到阐发 B.文不在兹乎 兹:同“滋”,生长C.秦人虽以涂炭遇之 遇:对待 D.倔

    12、强其间 倔强:努力振作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公之在滁也 或言之朝廷 B. 吾老于其间 公笃于朋友C. 皆出涕相吊 与迁、固相上下 D. 昔孔子生于衰周而识文武之道 而文气衰弱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诡则俗,不淫则陋 译:不是怪异就是俗气,不是杂乱就是浅陋B.以诗书礼乐弥缝其阙矣 译:用诗书礼乐补救政教的缺失C.阏其颓波,东注之海 译:阻挡那每况愈下的颓势,向东使它流入大海D.天下不知所以为文 译:天下人不知道写文章的原因1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因喜欢颍州而居住在那里,去世后凭借儿子的显贵被追封为兖

    13、国公。B.欧阳修行事从容不迫,喜怒不形于色,所写文章繁简得当,当时无人能及。C.欧阳修在经学、史学方面均有建树,五代史的成就可与史记等媲美。D.欧阳修先后做过七郡太守,为官严明又不失宽厚,在世时百姓就为其立祠。11.文章最后一段说“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请根据最后两段,说明“文章废而复兴”的几次变化,用原文填写。答:孔子时代至西汉, 汉代以后, 至唐, 五代, 至宋, 高一语文限时训练33答案一1.C。【解析】(曲解文意,原文说“减掉一项破坏生态环境的政策,就是增加一项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可见,取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舍的是破坏生态环境的政策)2. B。【解析】(结合语境“

    14、更严峻的是,在长江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重新实现平衡之前,长江生态“赤字”仍会持续增长”分析,“赤字”是指生态需求远大于生态供给)3. D。【解析】从材料二图表分析,从2015年开始到2018年,2015年至2016年呈上升趋势,2017年至2018年并不是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只是略有下降。4. C。【解析】A.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一“在长江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重新实现平衡之前,长江生态“赤字”仍会持续增长。因此,“大开发”带来的后果必须通过“大保护”来弥补,而且刻不容缓”分析推断,不搞高强度开发,如果不注意加强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那么其生态需求与供给重新实现平衡也不能指日可待。B.根据材料二“由于长

    15、期高强度开发的累积效应和缺乏科学的空间开发管控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严重威胁长江作为国家战略水源地和重要生态支撑带的地位”分析推断,原文是说长期高强度开发的累积效应和缺乏科学的空间开发管控,严重威胁长江作为国家战略水源地和重要生态支撑带的地位,并没有说空间开发管控的非科学性是导致长江经济带生态形势严峻的最主要原因。D.“沿江省市必须彻底关停高风险企业”错,材料二说“由此导致环境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威胁所在地及下游地区的供水与生态安全”,可见,原文只是环境突发事件严重威胁所在地及下游地区的供水与生态安全,并没有说必须彻底关停高风险企业才能为保障沿江省市饮用水安全。二、5.C。【解析】

    16、秉笔:批阅公文,不是写字作画,自然也就没有之后的“志趣高雅、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了。6.A。【解析】前四句写的是野外景色,全是实景,没有虚景。【作者简介】谢朓(464499),南朝齐文学家。他与同族前辈谢灵运均擅长山水诗,并称“大小谢”。谢朓先在京城任职,经常出入竟陵王萧子良的藩邸,为“竟陵八友”之一,享有很高的文学声誉。后在荆州任随王萧子隆幕僚,深受赏爱。公元493年(永明十一年),谢朓因遭受谗言被召回京师后,逐渐陷入困境。虽然,他的官职不断提高,从宣城太守做到尚书吏部郎,但由于他的家族和个人的声誉,从萧鸾(明帝)篡政,到始安王萧遥光谋废东昏侯自立,都曾拉拢他以为羽翼,使他深感危险。最终他还

    17、是因为有意泄漏了萧遥光的阴谋,被诬陷下狱而死,年仅三十六岁。有谢宣城集。高斋视事是他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该诗作于作者在宣城太守任内,记述了他在一个早晨早起后于高斋的所见所为所想,表示了他想要归隐的念头。【诗歌大意】 寒雾散开,白日显露,尚未消尽的白雪与青山相互映衬。江边的村落隐约可见,一片繁茂的树木也依稀呈现在眼前。我起床披衣,洗漱完毕,才靠着窗户批阅公文。面前摆着丰盛佳肴,我只吃其中一样菜;车驾相连,我只需一个狭小之地安身。我为国家担忧也是徒然,因为官场混乱,充满欺诈,料想是难以治理的。怎么才能归隐,锁住我的愁肠和痛疾呢?【诗歌赏析】题目“高斋视事”,宅高故得居高临下,视事方能高瞻远瞩,此为引

    18、题。全诗也正是顺引题兴起,诗人写了高斋的视野、个人不安的生活情绪和原因、以及最后无可奈何的愿望,从而较真实地反映出诗人在这一时期政治上的彷徨与犹豫。“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雪白而山青,雪映青山,更显出雪的素洁和山的苍翠;一轮日出,寒雾顿开,日华与雪光交相辉照,浮光闪烁,灿然夺目。日开雾散,远处可眺,这时诗人又看到了另外一种奇景,千里江南,冬景也是这般的迷人,傍江的村庄隐隐约约,依稀可见;依海的树木。浓密繁茂,郁郁成荫。诗人原本是清晨醒后,懒散地躺在床上的,无意间看到如此美景。心中生出无限感触,不觉“披衣就清盥”,急急忙忙洗完手脸,便在廊轩下设几,铺纸研墨,“凭轩方秉笔”想趁着这激情把公文处

    19、理一下。然而就在欲写未写之时,一阵烦躁袭来,竞在瞬息之间将那满心的激荡泼灭了。心情是那么沮丧、颓废,因使得“列俎归单味,连驾止容膝”了,各种各样丰富异常的佳肴美味,嚼之无味;把数辆车驾连结起来,也只不过能容得下一膝而已。青天白日,骤然间布满乌云,刚才还是笑容满面。一霎时又阴沉可怕。“空为大国忧,纷诡谅非一”写出了诗人情绪极度变化的原因。他悲哀地说道,我又何必死死徒为国家大事所担忧呢,辛苦多年,落得如此下场(贬官),世事原就是这般纷诡怪诞,自己既然被逐出朝中,也就应该随遇而安了。政治上的失意,使诗人不能不重新正视现实,求得自我安慰。所以最后诗人消极但又无奈地说,“安得扫蓬径,锁吾愁与疾?”怎么才

    20、能够仿效隐逸前贤,每日扫扫宅前长满蓬蒿的小径,以此为乐,将我那满腹的愁肠和痛疾尽情抛之于九霄云外。从此,读者可以了解到诗人这一时期的政治态度,已不是一味进取,而是进退两可,甚至知难而退了,归隐的念头已经在时时拂扰着他的心胸。这也是“视事”的结果。这首诗有深刻的思想性,但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很有特色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诗的一开头几句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诗化的境界,既有谢灵运山水诗的空灵。又有陶渊明田园诗的冲和,一切都是那么恬淡、安适。中间转折奇突、秉情直抒。结尾归于隐逸,和开首遥相呼应。全篇意脉流贯,流畅中又具转折顿宕,更显出了此诗思想情感的深厚。这首诗形式整齐,对仗工整,遣词非常讲究。“暖暖

    21、和“离离”的叠用,信笔自如地勾勒出山野初春的美景胜态。“谅”字一词是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恐惧、而至战栗心理的真实写照。 “锁”字不仅把愁与疾这抽象的意思拟作具体的物状,更重要的是点出了作者内心有倾诉不完的愁苦之情。此时的谢眺,萦心禄位,却又不能象陶渊明那样决然摆脱,不肯舍弃衮衮公服,但又想远离仕途的斗争,唯用“锁”字,才能最为确切地表达他折衷地追求“官隐”的意趣。三、7、B。【解析】兹:这里,指孔子自己。8、D。【解析】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件事。B.介词,在/介词,对。C.代词,偏指一方,他/副词,互相。D.均为连词,表转折,但是。9、D。【解析】“所以”这里是“用来干

    22、的”,译为“天下人不知道(怎么)用它来写文章”10、B。【解析】“欧阳修行事从容不迫,喜怒不形于色”错,原文“不大声色”指他的文章,不是他的为人。【参考译文】欧公过去做颍州太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于是想在那里(筑屋)选择居住。等到退休归颍,住室还未修好。(他)住在这里怡然自乐,不以为意。欧公在滁州,自号“醉翁”,在琅琊山建亭,就用“醉翁”命名。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他说:“我有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我老在这些之中,所以自号六一”。自作了一篇六一居士传,刻在石上,又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居士集。在颍州住了一年后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天下

    23、学者闻此噩耗,没有不流泪哀悼他的。后因诸子而赠太师,追封兖国公。欧公在文学上,天才有余,繁简得当,从容不迫,文字蕴藉,以义理胜,无论长短,无所不能。有想效法的,不是怪异就是俗气,不是杂乱就是浅陋,总是赶不上他,因此独步当时。就是到古人中去寻找可相比的,也是不可多得。欧公在“六经”中,擅长易经诗经春秋,他的见解,多古人所未发。曾奉旨撰写唐书中的本纪、表、志,自撰五代史。所写本纪,法严辞简,常用春秋笔法,他的“表、传、志、考”和司马迁、班固的不相上下。欧公对朋友诚笃,不因地位贵贱或生死而改变态度。尹师鲁,石守道、孙明复、梅圣俞死后,欧公都照管他们的家庭,或向朝廷上言,让他们的子弟作官。尤其奖励文士

    24、,一有长处,必定极口称赞,生怕别人不知道。欧公前后做过七郡太守,他为官严明而不失宽厚,宽简而不废弛,吏民安定,滁州、扬州的百姓,甚至在欧公活的时候建立祠堂。过去孔子生于衰败的东周却懂文武之道,他说:“文王死后,文化就不在我这里了吗?”虽说一时诸侯不用孔子,他的功业未能在天下显现,但他的文章最终不可被掩盖。孔子去世后,众弟子如子贡、子夏,都因文学而闻名于世。传下几代后,子思、孟子、荀子都成了诸侯之师。秦人虽用极端困难的境地对待这些儒者,儒家也不能被废。等到汉高祖以武力平定天下,动乱未停,叔孙通、陆贾这些人,用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来补救那政教的缺失了。这以后贾谊、董仲舒相继起来,西汉的文章,后世不能模

    25、仿比拟。大概孔子的遗风,它影响的程度到了这种地步。从汉朝以来,经过魏晋南北朝,文章写作的弊病达到极点。虽有唐代贞观、开元的盛世,但文气(仍然)衰弱,张说、苏颋这些人,在这时崛起强大(力振衰风),最终不能振起。只有韩愈变革文风,使之复古,阻挡每况愈下的颓势,向东使它流入大海,于是恢复了西汉旧观。从韩愈以来,五代相承,天下人不知道(怎么)用它来写文章。宋开国皇帝治国,在礼文法度方面,直追汉唐,但所谓文章之士不过杨亿、刘筠罢了。等到欧公的文章流行天下,才又无愧(于)古人。呜呼!从孔子至今,千百年间,文章废而又兴,只出了韩愈、欧阳修啊。这难道是偶然吗?11.【参考答案】:孔子时代至西汉,识文武之道(文章注重表现文武之道)。汉代以后,更魏晋历南北,文弊极矣(文风凋敝,至南北朝达到极点)。至唐,惟韩退之一变复古(韩愈(或退之)变革,使文风复古)。五代,天下不知所以为文(未能继承韩愈的文风)。至宋,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等到欧阳修的文章流行天下,才又无愧于古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一语文限时训练33 WORD版含答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1936.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从容不迫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从容不迫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人不知,鬼不觉近反义词解释.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人不知,鬼不觉近反义词解释.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解释.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解释.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是什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是什么.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班语言活动找反义词教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班语言活动找反义词教案.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央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央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重的反义词是什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重的反义词是什么.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寒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寒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x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业精于勤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业精于勤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横跋扈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横跋扈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心一志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心一志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与柔软有关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与柔软有关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计其数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计其数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知不觉的近义词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知不觉的近义词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声不响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声不响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生字课件 新人教版.ppt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生字课件 新人教版.ppt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一掷千金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一掷千金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tall的反义词有哪些.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tall的反义词有哪些.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lucky的反义词有哪些.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lucky的反义词有哪些.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