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限时训练33 WORD版含答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一语文限时训练33 WORD版含答案 语文 限时 训练 33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高一语文限时训练33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4题。【材料一】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全球第三长河,国家战略水源地,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在维护我国生态和水安全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我国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示范。习近平同志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改革开放后的很长时间内,长江沿线省市曾过度追求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忽视了长江流域生态容量的有限性和环境承载力的脆弱性。经济发展目标与生态发展目标长期不平衡,导致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
2、,生态“账户”透支严重。长江流域已遭到破坏的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效恢复。更严峻的是,在长江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重新实现平衡之前,长江生态“赤字”仍会持续增长。因此,“大开发”带来的后果必须通过“大保护”来弥补,而且刻不容缓。“不搞大开发”,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加强自律。自律意味着取舍,背后是对生态价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重视。一些地方之所以面临转型困难,本质上是因为还在传统的发展路径上一意孤行。对这些地方而言,当务之急是严格以生态红线为标尺,明确什么不能做。减掉一项破坏生态环境的政策,就是增加一项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这种“减法”正是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
3、统一的开端。“共抓大保护”,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加强沟通合作,形成保护长江生态的合力。长江经济带涉及11个省市,是全世界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因长江而构成了统一的生态整体。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省市都无法在长江生态环境破坏中独善其身,也无力独自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因此,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以行政区划为壁垒。各省市在加强自律的同时,必须同其他省市精诚合作。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长江作为战略水源地,在维护我国生态和水安全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B.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反映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问题。C.“不搞大开发”,意味着取舍
4、,取的是良好生态环境,舍的是经济发展。D.“共抓大保护”,要求沿线省市共同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账户: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 B.赤字:生态需求远小于生态供给C.红线: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 D.壁垒:行政管理清晰分明的界限【材料二】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东到上海江苏浙江,西到云南四川贵州,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经济带,跨越11个省市,面积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经济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的累积效应和缺乏科学的空间开发管控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严
5、重威胁长江作为国家战略水源地和重要生态支撑带的地位。受生产和运输“亲水”特性的影响,长江干流和一些主要支流沿岸高风险企业聚集。目前,沿江有62个工业园区,其中,全国40%的造纸、43%的合成氨、81%的磷铵、72%的印染布、40%的烧碱产能聚集在该区域,尤其是重化工企业密集分布,生产和运输的危化品多达250余种,由此导致环境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威胁所在地及下游地区的供水与生态安全。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共发生环境突发事件2574起,约占全国总数的53.6%;其中,上海、江苏和浙江的环境突发事件占整个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总数的80%以上。3.下列对材料二中图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6、)A.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与全国大体一致。B.2009-2013年,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呈持续上升趋势。C.2010年,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占全国总数的70%左右。D.从2015年开始,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数量显著下降。(取材于杨桂山、徐昔保的相关文章)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不搞高强度开发,长江经济带生态需求与供给重新实现平衡则指日可待。B.空间开发管控的非科学性是导致长江经济带生态形势严峻的最主要原因。C.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恶化与沿江人口稠密、产业规模大有一定关系。D.为保障长江经济带沿线饮用水安全,沿江省市必须彻底关停高风险企业
7、。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5-6题。高斋视事 谢朓【1】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列俎归单味,连驾止容膝。空为大国忧,纷诡谅非一【2】。安得扫蓬径,锁吾愁与疾。注释:【1】谢朓:南朝齐文学家。出任宣城太守时,曾于城关陵阳山顶建造一室,取名“高斋”。视事:处理政务。【2】纷诡,指官场混乱。非一,不能一致、难以治理。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寒雾消散,白日显露,“映”字写出了远处尚未消尽的白雪与青山相互映衬的景象。B.三四句,写江边村落与树木隐约可见,其中“暧暖”与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中的意思相同。C.五六句,写起身披衣,洗
8、漱之后坐在窗前开始写字作画,体现出志趣高雅、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D.七八句,说佳肴只吃一菜足矣,排场显赫所居不过一屋,由此可见作者不以优渥的物质生活为乐。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高斋周围的景色,以动衬静,虚实相生。 B.五句至八句叙事,多角度展现了诗人的日常生活。C.最后四句抒发情怀,“空”字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D.诗歌融景、事、情于一体,景中含情,事中寓志。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1题。公昔守颖上,乐其风土,因 卜居焉。及归而居室未完,处之怡然,不以为意。公之在滁也,自号醉翁,作亭琅琊山,以醉翁名之。晚年又字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
9、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自为传,刻石,亦名其文曰居士集。居颗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后以诸子赠太师,追封兖国公。公之于文,天材有余,丰约中度,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胜,短章大论,施无不可。有欲效之,不诡则俗,不淫则陋,终不可及。是以独步当世,求之古人,亦不可多得。公于六经,长于易诗春秋;其所发明,多古人所未见。尝奉诏撰唐本纪表志,撰五代史。二书本纪,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其表、传、志、考,与迁、固【注1】相上下。公笃于朋友,不以贵贱生死易意。尹师鲁、石守道、孙明复、梅圣俞既没,皆经理其家,或言之朝
10、廷,官其子弟。尤奖进文士,一有所长,必极口称道,惟恐人不知也。公前后历七郡守,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滁、扬之人,至为立生祠。昔孔子生于衰周而识文武之道,其称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虽一时诸侯不能用,功业不见于天下,而其文卒不可掩。孔子既没,诸弟子如子贡、子夏,皆以文名于世,数传之后,子思、孟子、孙卿,并为诸侯师。秦人虽以涂炭 遇之,不能废也。及汉祖以干戈定乱,纷纭未已,而叔孙通、陆贾之徒,以诗书礼乐弥缝其阙矣。其后贾谊、董仲舒相继而起,则西汉之文,后世莫能仿佛。盖孔氏之遗烈,其所及者如此。自汉以来,更魏晋历南北,文弊极矣。虽唐贞观、开元之盛,而文气衰弱,燕许【注2】之流,倔强
11、其间,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阏其颓波,东注之海,遂复西汉之旧。自退之以来,五代相承,天下不知所以为文。祖宗之治,礼文法度,追迹汉唐,而文章之士,杨、刘而已。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於乎!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 (取材于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有删改)【注1】固:班固,东汉史学家。【注2】“燕许”指唐张说、苏颋,二人皆爵封国公;新唐书载,苏“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所发明 发明:独到阐发 B.文不在兹乎 兹:同“滋”,生长C.秦人虽以涂炭遇之 遇:对待 D.倔
12、强其间 倔强:努力振作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公之在滁也 或言之朝廷 B. 吾老于其间 公笃于朋友C. 皆出涕相吊 与迁、固相上下 D. 昔孔子生于衰周而识文武之道 而文气衰弱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诡则俗,不淫则陋 译:不是怪异就是俗气,不是杂乱就是浅陋B.以诗书礼乐弥缝其阙矣 译:用诗书礼乐补救政教的缺失C.阏其颓波,东注之海 译:阻挡那每况愈下的颓势,向东使它流入大海D.天下不知所以为文 译:天下人不知道写文章的原因1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因喜欢颍州而居住在那里,去世后凭借儿子的显贵被追封为兖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年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安徽专版)同步作业精英课件:专题3古诗文默写(共14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