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档: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推荐作品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资源描述:
-
1、一、作者简介(1)苏轼,详见新城道中(其一)。(2)魏禧(16241681),明末清初散文家,与侯朝宗、汪琬并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与兄际瑞、弟礼合称“宁都三魏”。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江西宁都人,明末诸生。后出游江南,以文会友,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著有魏叔子文集。二、背景展示(1)嘉祐六年(1061),苏轼出任凤翔签判。嘉祐八年(1063)陈慥之父陈希亮来任府尹。陈希亮素以威严著称,僚属和他见面多不敢仰视,而苏轼年少气盛,常与争议,甚至形于颜色。这年,苏轼和陈慥初遇,二人一见如故,抒怀言志,
2、颇为投合。陈慥也父死无禄,心志不得伸,以平民之身隐于异乡。元丰三年(1080),陈慥听说苏轼被放逐而相迎于途中,以后过往频繁。两人情至深,故苏轼于元丰四年写下了这篇散文。(2)大铁椎传是一篇人物传记,因为不知道侠客叫什么名字,就用他的兵器“大铁椎”来代替,魏禧以细腻生动的手法,描述身怀绝技却不为世用的侠客大铁椎的故事。方山子传大铁椎传方山子传一、中心主旨本文为方山子立传,抓住方山子异于常人的特点,写他少年的意气风发和晚年的闲适安贫,突出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同时流露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二、写作特色1奇特的构思。苏轼此文之“奇”,首先表现在构思上,没有像一般传记,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
3、籍贯、家世、生平等,而是“随物赋形”,极其切合隐士的身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出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起而如神龙见首不见尾,继而如春蚕吐丝,终而如秋蝉脱壳。2奇妙的语言。作者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含感情,细节描写、形象描写独具匠心,故而有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如“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一个“适”字正刻画出作者想见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当得知作者被贬黄州的原因后,这位作为故人的隐士,竟没有一点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在这里,作者再度向读者渲染了隐士的特征,不仅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其神态,而且也蕴涵着多少人生沧桑与感慨!如第四段极度
4、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一个反问句,真是惜墨如金,又字字千钧!大铁椎传一、中心主旨本文属于传记文,作者在纪实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艺术的想象和虚构,塑造出了一个丰满的侠客、大力士的英雄形象,透露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人才不为世所用的感慨。二、写作特色1表现方法灵活,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多角度刻画人物。第四段道别时,一句“不足用”写出了大铁椎杀敌前的内心感受和抱负,而“故自负”的将军在他面前无可辩驳,自惭形秽,以“强留之”来掩饰自己窘态的表现,侧面烘托了大铁椎的可敬。文章最后一段着重描写大铁椎的神勇和绝技,旷野杀贼一段,描写细致,绘声绘色,因此为全文重心。
5、“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二句,是紧急叙述中的舒缓之笔,既点明了杀贼、鏖战的时间,又使行文有些轻松和曲折,增加了文意的空间美。杀贼时,“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而大铁椎挥动铁椎,使对方“应声落马”“人马仆地”。旁观的宋将军,屏息不敢出气,“股栗欲堕”,形象地烘托了大铁椎的勇猛。最后,客大呼“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这段描写绘声绘色,笔墨特别集中,痛快淋漓地刻画了大铁椎的勇武形象,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印象尤为深刻。2纯用记叙手法,形象鲜明。这篇文章洋洋洒洒,纯为记叙。不加任何评论,只是通过别人的叙述和人物的言行来显示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因而形象生动,文意含蓄,发人思考
6、。写大铁椎的外貌和性格:“貌甚寝”,“与人罕言语”。写大铁椎来去无踪:“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写大铁椎的豪侠:“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最后又写大铁椎旷野杀贼的神勇绝技。真是形象鲜明,虎虎有生气。箭锋上的友情福建一考生周瑜在军营帐篷里来回踱着步,一只飞蛾在案台上的火烛旁飞来飞去。帐篷里忽暗忽明,帐篷门口站岗的士兵叹了口气,(1)他明白帐篷里的人一定正被什么事所烦恼着,但同时他也明白像他这样的小人物又怎能替得了一个东吴大将着想?此时,帘幡被掀开了,周瑜从里面走了出来,一身的银甲在月亮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他的脸上没有表情,看上去像是在犹豫什么,又好像是下定了决心。
7、(1)周瑜就这样站了很久,旁边的士兵也只好就这样陪他站着。一时间,天地显得无限宽广,星星满布在黑色的夜空中,就好似一颗颗珍珠撒落在了黑色的绸缎上。(2)周瑜开始回想起几天前的事来三天前,在军营里的军事会议上。“公瑾兄,我看曹贼此次来势凶猛,并筑起了城墙。目前敌多我少,敌强我弱。你看我们是否要”孔明摇着鹅毛扇缓缓地说,可是他还没说完就被周瑜打断了。“等等!孔明兄,小弟我有一建议,不如我们二人将各自的计策写在手上,一起拿出来看看,不知意下如何呀?”“好。”孔明笑着答应。一会儿两人都已准备好,周瑜心想打曹贼定要火攻,不知这孔明会不会两人一起伸出了手掌。两只手上都写了一个“火”字。“哈哈”两人顿时畅快
8、地大笑起来。此时周瑜心中很是高兴,他对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早有耳闻,但是能如此合他心意却出乎意料。火攻需要弓箭,而东吴的弓箭却远远不及所需。诸葛亮却放声道:“公瑾兄,弓箭的事你就别操心啦!”于是他们约定十日之后诸葛亮交十万支弓箭给周瑜。第二天,孔明出发。运用计谋与对天文知识的了解,他向曹操“借”了满满十条小船的箭。回到东吴时一个士兵的报告令他大吃一惊,草船上的箭并没有十万支,只有八万有余。(3)诸葛亮摇着鹅羽扇陷入了深思。明日就要交箭了,周瑜视我为眼中钉、肉中刺,这可如何是好。东吴的大将听说孔明借箭不足,皆大喜,都到周瑜的帐中找他贺喜。可周瑜听后却为之一震,“怎么?他失败了?”周瑜有些不相信自己
9、的耳朵,但现实却摆在了他的面前,孔明失败了,明日就可将这个麻烦除去,但是孔明的确是一个知己,倘若我俩共事一主该多好啊!唉周瑜苦恼着月光依旧照着,周瑜望向远处的天空,似乎已有些鱼肚白。(4)他深吸一口气回到帐内。第二天的军机会上,吴、蜀双方气势十分紧张,张飞瞪着铜铃眼,赵云握着长枪,紧紧站在孔明身旁,看来他们已经做好拼死保护孔明的准备。“孔明兄,时限已到,交箭吧!”周瑜说。“拿箭!”一声令下,士兵们扛上了箭,孔明觉得不对,细细一点,十万支,不多也不少。“这”孔明纳闷了。周瑜走上前来递给他一支箭,说道:“好!不愧是卧龙先生啊!”孔明盯着周瑜递过来的那支箭,愣住了(5)思悟要点核心亮点:改写历史,构
10、思奇特。(1)第段中描写人物运用了哪些方法?本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提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这个比喻句只是描写当时的环境吗?提示不是。除了描述自然环境外,还烘托了主人公周瑜心中的犹豫、沉重心情。提醒依托三国演义中“密谋火攻”“草船借箭”情节,围绕作文命题要求详细描述,符合记叙文的文体要求。(3)作者为何改变了原小说中圆满完成借箭的情节内容?提示改变情节内容主要是根据写作主题的需要。该文主要表现周瑜的顾全大局、重情重义、机智爱才,赞美周瑜与孔明之间的友情;这样安排使情节跌宕曲折,悬念顿起,推动行文发展。(4)这句景物描写能否删掉?它在行文中起怎样的作用?提示不能。
11、倒叙文章写作中必须交代清楚起止点,这样才能使文章思路明晰。(5)结尾再留悬念,孔明为什么“愣住了”?提示周瑜递过来的箭不是曹营射出的,是周瑜自己军中的箭。这样写更加凸显周瑜重情爱才的襟怀。单元检测卷(四)(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语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舟中估客莫漫狂漫狂:纵情、放荡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遇:会合、接触C身七十余战身:身体D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态:指姿态的美好答案C解析身:亲身(参加)。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C解析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3下列加点词的词义与现
12、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视为止,行为迟B愿为诸君快战C信造化之尤物D与江山相发挥答案C解析A项行为: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B项快战:古义,痛快地打一仗;今义,迅速作战。D项发挥:古义,互相辉映;今义,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直夜溃围南出”中“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B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答案D解析名词作状语。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_,_。(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13、;_,檐牙高啄;各抱地势,_。(杜牧阿房宫赋)(3)阿房宫赋中写六国衰亡,秦朝覆灭的罪魁祸首的句子是“_;_”。答案(1)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2)廊腰缦回钩心斗角(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三、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
14、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行有日,甘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338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