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二节 理解词句把握观点.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二节 理解词句把握观点 2017 年高 语文 全国 一轮 复习 练习 部分 第一 单元 第二 理解 词句 把握 观点
- 资源描述:
-
1、理解词句,把握观点(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2016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
2、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
3、“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
4、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
5、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与此相承,王远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王运熙服膺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6、”,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
7、两项是()(5分)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D.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E.“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
8、的写照。如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解析B项“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不准确,与另外几位学者作对比,是为了体现王运熙学术观点见解独到,自成一家。C项,“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的说法不准确。前两个,可以说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后一个则是说他居于48平方米的旧房子里的时间很久。D项,这句话表明王运熙专心学问,甘于淡泊,他认为学术研究比物质享受更重要,但他并不认为“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答案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2.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6分)答
9、:_解析引用原话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文章第5、6两段有对王运熙自己的话的引用,分别体现了他的人生追求和治学态度。文章第7段引述了詹福瑞的话,意在表明王运熙学术见解深刻但为人谦逊的品性,第13段引述杨明的话表现王运熙是个忠于学术、坚守学者良知的人。答案用王运熙自己的话能从正面直接体现王运熙的学术观点和人生追求。引用詹福瑞、杨明等人的话,借其他专家教授之口侧面表现王运熙高贵的人格和治学精神。使文章内容更具真实性,使评价更具权威性。3.(理解词句)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请简要概括。(6分)答:_解析对“学术创新”的理解主要在文章的第
10、9段中,“求实即是创新”“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文章第9、10两段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这种“创新”,一是对“风骨”重新准确定义,二是对“建安风骨”发表独到见解。同时上文中对文心雕龙一书性质的理解也非常独到,这也可以理解为“创新”。答案对学术创新的理解:求实即是创新,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主要学术创新:对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对刘勰所谓的“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753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人教版广东专版课件: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pptx(共8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