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 学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 学案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三 单元 11. 十二
- 资源描述:
-
1、 论语十二章 学案学习目的:1.了解孔子的哲学观念,理解孔子的基本理论;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3.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4.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学习重点难点:1.孔子的仁学观念;2.孔子的教育思想;3.论语的语言风格。一、作品简介1.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2.论语其书论语
2、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1.教育思想 教育的指导思想 有教无类 教育的基本方法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触类旁通 ; 夫子循循然善诱
3、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教育的基本内容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诗、礼是其主要课程 教育的培养目标 学而优则仕。 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 2.为学之道 学习的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爱学、乐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学而不厌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学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4、乎。(学而) 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思结合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 精益求精 学习的内容 文、行、忠、信。(述而) 博学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贯一 学习的目的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学以致用 “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为己之学三、课文解析 第一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参考译文】孔子说:“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就可以做老师了。” 【本章大旨】强调新故合一,教学合一。第二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5、学则殆。”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 【本章大旨】强调学与思当交修并进、互相结合。 第三章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参考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何以得谥为文呀!”孔子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这就得谥为文了。” 【本章大旨】孔子解释孔文子谥号之涵义。 第四章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 【本章大旨】意在说明“文”与“礼”、“博”与“约”兼修并进之于施行大道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