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7课时 七下 古诗词(二)(课堂讲本)课件.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语文 第7课时 七下 古诗词二课堂讲本课件 中考 语文 课时 古诗词 课堂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7课时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二)目录当堂检测0201 作品梳理01 作品梳理第18首 登幽州台歌第19首 望岳第20首 登飞来峰第21首 游山西村第22首 己亥杂诗(其五)第18首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重点注释前:过去。后:未来,后世。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的样子。涕:眼泪。背景知识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陈子昂因进言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他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重点赏析(1)修辞手法前两句中“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形成鲜明对比,有一种跨越时间的浩渺之感。
2、(2)炼字“独”字是全诗的诗眼,奠定了全诗悲凉寂寞的情感基调。(3)情感全诗直抒胸臆,全诗四句没有具体的描写,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表达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4)语言特色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作品主旨诗人登楼远望,吊古伤今,抒发自己积郁已久的悲愤之情,表达了自己的孤寂苦闷,渲染出悲凉孤寂的氛围。参考译文往前望,望不到古代的圣君,往后看,看不到后世的明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不禁黯然悲伤,独自落泪!第19首望岳唐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重点注释夫: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未了:不尽。
3、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割:分。荡胸:使心胸震荡。曾:同“层”。眦:眼眶。入:收入眼底,即看到。会当:终当,终要。凌:登上。背景知识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24岁,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杜甫北游齐、赵时期。重点赏析(1)炼字“望”是诗眼。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细望,最后是俯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决眦”二字尤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的神态,侧面表现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2)修辞手法开篇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展现泰山雄伟壮阔的气
4、势。“割”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高耸挺拔、遮天蔽日的形象。(3)表现手法“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前一句虚写泰山的神奇秀美,后一句实写泰山的雄伟景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采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用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挺拔高大。(4)情感颈联表现了诗人心境的开阔,表露了对泰山奇景的喜爱之情。尾联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态度。全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积极进取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5)哲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俯视一
5、切的哲理。作品主旨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敢攀顶峰、积极进取的雄心和气概。参考译文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如何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俯瞰群山,群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第20首登飞来峰北宋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重点注释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缘:因为。背景知识飞来峰,即
6、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县知县。三年后任满回临川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重点赏析(1)炼字“千寻”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塔高。“浮云”是双关语,既写眼前实景,又比喻奸佞小人。“不畏”是全诗的诗眼,表现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进取精神。(2)修辞手法前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千寻”正面写塔之高。第三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浮云”既是实写眼前之景,又比喻奸佞小人。(3)表现手法直抒胸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面上看是即景说理,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前两句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表现塔高。“千寻”从正面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专题九 第28课 方山子传(自读课)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