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年级 语文 学习 中的 探究 发现
- 资源描述:
-
1、一年级语文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一探究发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探究”关注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是一批专家学者在将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等进行深刻比较后作出的理性选择。美国的基础教育松松垮垮,但越往高年级,他们就越是人才辈出,高新科技更是日新月异。原因何在?在于他们的学生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写正儿八经的令我国不少学者都望而生畏的论文,
2、如我看地球、论中国长城、我和人类文化、大白鲸的研究等,也许他们的学生认不得几个字,但他们的学生会从图书馆里搬来一本本砖头厚的书,会打开电脑在全世界查找资料,于是一篇篇几千字、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的论文就在他们那些稚气未脱的娃娃手中诞生。这是可怕的!美国小学生开始写论文,而我们是大学生才开始写论文。也许这就是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最大的差别!我们往往把八岁就会做初中的数学题的儿童称为神童,其实他超前的只是知识。我们的少年大学班也只是在知识的教学上越前普通儿童几年。这导致很多的少年科大班出身的孩子最后与常人无异,甚至不如常人。而美国不叫少年大学班,也不叫有智力超常的孩子为神童,而是称为天赋班。但进天赋班
3、孩子的家长被明确告知“你别指望你的孩子能早一年小学毕业,你也别指望你的孩子能跳级学习”。这正是体现了他们的教育理念,他们从不在知识上作超前的教学,而天赋班的儿童学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实践的能力。这正是我们教学的欠缺!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应该小学开始,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在一年级的第一课就开始尝试,而且在每一节语文课中都有所体现。这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以及探索的意识与能力。当然,一年级的语文学习中的探究性学习,应该有它的准确定位。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兴趣及初步的探究能力。说得更具体些,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探究学习,重在让他们在探究中有所
4、尝试、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二探究发现学习的心理机制我们在学习文献时,发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内核、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尝试教学理论及生命科学的有关理论对本课题有极好的启示意义。借鉴以上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我们基于教学实践,对探究学习的心理机制作出自己的思考。首先,我们认识到,探究是个人内在于生命中的一种主动精神与探究欲望,探究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灵冲动和生命激情。这是本课题得以开展的生命基础和人本前提。探究始于好奇。好奇心正是与生俱来的探究源泉。因为好奇,所以探究。孩子都很好奇,因为他们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解的渴望。好奇是一种无穷的动力,它推动孩子去探究,去发现。探究基于期待。正是因为对未知
5、领域存在着美好的期待,孩子们才会去作乐此不疲的探究。每拿到一篇课文,孩子们都对它充满阅读的期待,希望能读到一个美丽的故事,读出一个精彩的结局,读懂一个深刻的道理。学生正是带着期待走向书本、走向课堂的。探究的最主要特征是主动性。在探究学习中,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积极投入、主动思考的状态。可以说,没有主动性就没有探究,没有主动就没有发现。教师的语言:“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发现什么?”最大好处就在于它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是一种主动尝试。“探究”意味着向未知领域进发,意味着结果的不确定性。它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必然的结果。因此,它只是一种尝试,是正确与错误并存的尝试。探究最可贵的也
6、正在于尝试,在于敢于尝试,善于尝试。即使是尝试中的错误,也是有价值的,错误也是一种美丽。学生正是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在错误中一步步走向真知真理。任何伟大的发现最初都来源于尝试。探究是一种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根据已有生活与学习经验主动建构的过程。提倡探究性学习,正是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在探究中去发现知识与规律,并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上,学生充分利用已用的学习经验,并随时将所发现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探究是一种主动发现。探究是为了发现,探究会有所发现。这种发现是主动的,是自由的,是学生个性能力的体现,是学生创造精神的展露。学习是一
7、种发现的过程,发现是学习的一种收获。发现给学生成就感,学生在发现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学生在探究发现过程中所获得的惊喜程度,也许不亚于科学家的伟大发现,而探究正是一种最重要的科学精神。最后,我们在实践中初步得出,探究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尝试探究发现,即在尝试中探究,在探究发现,在发现中学习。探究正是一种始于好奇、基于期待的主动尝试、主动建构与主动发现的学习过程。三、探究发现学习中的教师语言教师最基本的启发性语言:你发现了什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教师经常这样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这种语言的优点在于,它并不直接指向问题本身,不直接让学生去找书中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广阔
8、的自由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感悟。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发现能力。如学习“土”字时,传统型教师会这样问:土有几横,第一横与第二横有什么区别,竖要写在哪里。这是一问一答式的教学,虽然也达到教学目标,但教师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跟着教师走。探究发现式的学习就不一样,教师只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仔细观察,也能完成上述教师所问的几个方面。但这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是他们主动学习的结果。这也说明,教师不问,学生自己也能学习。在探究发现学习中,教师语言除了启发,还有两方面作用:一是鼓励,二是宽容。即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及时表扬他们在探究中的
9、发现,同时宽容学生在探究中的错误,以呵护他们尝试的勇气。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热情才能逐渐旺盛、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因此,教师还应有激励性语言:你真行!你真能干!你很聪明!你很努力!你真会思考!没关系,下次再努力!四探究发现学习的基本形式按内容维度来分,大体可以分为自由发散式探究和主题集中式探究。按学习者的维度来分,大体可以分为个体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又可分为小组合作探究与自由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中又分为主题探究与分工探究等。1个体自主探究发现。即学生基于个人的兴趣来探究与发现。这种探究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先后顺序、学习后的表
10、达方式等。这种通过自己的努力的个体自主探究活动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2小组合作探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较为倡导的学习方式。它的好处在于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它的另一大好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互相交流的习惯与能力,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小组学习更关注的是合作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精神,而不是结果的答案。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感到有人倾听他的声音,他可以对他人进行评价。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小组合格过程中所得到的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3小组分工探究:小组学习内同样有自主,这表现为小组学习时,各成员自主选择其中一部分内容或一种角色等。这种学习合作
11、之中有分工,分工之中有合作,学生可以互学互助,协同解决问题。如祖国到处有欢乐一课中写了小白鹅、小山羊、小蜜蜂、小燕子和小朋友等几个角色,小组内每一个成员可每人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探究。如我家住在大海边一文第三段有两句话。小组学习时,小组内的成员可以分成两份,一份探究第一句,另一份探究第二句。4自由合作探究。这也是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但它的合作是不固定的,是临时组成。它有一个优点,就是学生都是自己寻找合作伙伴,与自己喜欢的人一起探究学习,因此,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觉会很好,学习气氛十分融洽,这样,探究的结果往往令人满意。5自由发散式探究。学习时,教师往往只提一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
12、。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讲讲读书时的感悟与发现。这种探究方式的优点在于灵活与随机,学生任由思维在文中飞驰,自由自在地发现与感悟,利于培养学生的敏锐的感悟能力。6主题集中式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学生经讨论决定一个主题,然后分小组或个人进行探究。它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可充分利用学习时间,达成学习要求。如在学习鸟儿花儿一课时,重点探究两个问题“为什么不能捉鸟”,“为什么不能摘花”,就属于主题式集中探究。五一年级语文学习中探究与发现的具体内容与方法(一)拼音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1单韵母、声母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音:从第一课开始,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探究意识是在培养
13、学生的观察能力,联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同时进行的。如学习“”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看病时的经验,尝试发音;学“”时,回忆听过的公鸡打鸣声进行试读。以后几课中的单韵母与声母的读音都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读,再教师引导正音,这样效果不错。形:每个单韵母与声母的形都与插图有相似之处,因此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母,并联系生活中见过的东西,还可以联系学过的字母进行学习。这就在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一个扶手,即生活、学习的经验。这在一年级探究学习的启蒙阶段是应该提倡的。2复韵母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形:第14课开始学习复韵母,可以这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复习单韵母后,出示“i、ei
14、、ui”,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回答以前学的都是单个韵母,今天学的都是两个字母合在一起的,然后都引导学生给这三个韵母起个名字。书写时,又引导学生探究,复韵母的两个字母应该怎样写,讨论得出应该靠紧些。音:利用课件播放,让学生仔细看课件里的小女孩的口形与发音,再自己尝试读音,最后教师正音。这样比一开始就让学生跟教师读效果要好。四声:复韵母学习的四声的标调位置是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可在黑板上写四个“I”,让几个学生上去试着标调,学生肯定议论纷纷,这时教师也不要急着给出答案,而是先让小朋友跟教师念一首儿歌“有标上,无找e,有i又有u,声调标在后”。再让学生根据儿歌分析讨论哪个同学标得对。这
15、样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发现知识、获得知识。3音节拼读中的探究与发现学拼音时,音节的拼读是重点。由于现在大多小朋友都上过幼儿园,会一点拼读能力,因此,让学生先自由拼读,再指名拼读,最后让读得好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其他小学生读,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拼读能力有时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反复读,会发现发音技巧、掌握要领。而让读得好的小学生当小老师,对他是一个激励,对其他同学则是一个榜样。(二)识字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1独体字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笔画名称:一开始学的“横”、“竖”等基本笔画,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学生在幼儿园的知识,让他们讲讲名称。学到连笔的笔画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已
16、有的笔画名称猜一猜说一说,因为不少连笔的笔画都是两个最基本笔画的相连。如学了“横钩”,看到“竖钩”就应该会迁移地说。看到“竖折”,能够想到“横折”的说法,类推出它的名称。“撇点”的笔画可以根据“撇”和“点”相连说出来。书写位置:开始学习生字,就遇到书写位置的问题。这可以由老师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记住,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前者属于接受式学习,而后者则地探究式学习,是我们所提倡的。每教一个生字,都可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去发现这个字的每一笔画应写在哪个位置,怎么写,有什么注意的地方。学生其实都很会观察的,他们会看得很认真,发现许多,包括教师想讲的,和教师没有想到的。书写笔顺:一般的字笔顺很清楚,学
17、生很容易掌握。但一些有争议,容易弄错的字,则应让学生探究一番。如“日”、“目”等字的最后一笔,“水”、“小”、“山”的起笔等,可先让学生凭直觉说说应怎么写,学生讨论后,教师也不要急着告诉答案,可让学生看课件演示,也可看教师范写,让学生在观察中明白书写笔顺。然后教师小结相关的书写规则。2合体字学习中的探究与发现偏旁名称:学习合体字,首先就遇到偏旁,不少偏旁的各称与学过的独体字有关,因此,学习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给出各称,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作偏旁时与独体字时的区别与变化。如阅读第1课“爸爸妈妈”就学习两个偏旁,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发现今天学的生字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发现今天学的都是两个
18、字合在一起的。然后教师告诉学生,今天学的这些字都有偏旁,如“爸”字,它上面就是一个偏旁,请小朋友想想,给它起个名字。教师引导它在“头上”,最后说出“父字头”,“妈”也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说一说,起个名称,并问为什么这个不叫“女字头”,而叫“女字旁”。最后让学生再观察,这里的“父”与“女”跟以前学的女是不是一模一样,发现差异,记忆深刻。一些不是由独体字变化成的偏旁,可让学生观察它的形状,联想相关的物件,如右耳旁,它的形状很像耳朵,又在右边,所以叫右耳旁。字形结构:学习合体字,多了两样,一个是偏旁,另一个就是结构。教师不用让学生知识什么叫结构,而是问学生“妈”字怎么组成的,学生会说左边一个“女”,右边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