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10.捞铁牛_语文S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下册 语文 教学 实录 10. 铁牛
- 资源描述:
-
1、捞铁牛教学实录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一、教学设计说明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
2、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一)制定目标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
3、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湖南师大余同生教授曾经明确指出,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明确而不含糊,要准确而不随心所欲,要具体而不笼统,要重点突出而不面面俱到,要以语言训练为重点,而不以理解内容为重点。”在制定捞铁牛一课教学目标时,本着这个原则,尽量做到明确、集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归纳段落大意”。“读写例话”归纳段落大意就是以本课为例进行阐述的。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本课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怀丙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打捞上来的,从而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
4、科学、学科学。2.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3.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二)落实目标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而不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在教学捞铁牛时,就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首先让学生在熟读进而记住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帮助学生总结出概括段意的一般方法。这几个环节是在落实“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这一目标,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先然后再又)接着通过覆盖式
5、投影片按顺序分步演示这四项准备工作,并体会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进而总结出:写文章应做到“言之有序”。这几个环节是在落实“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2.落实目标过程中注重读的训练。语文课应该以读为本,已经成为小语界的共识。这节课为了扎扎实实地落实教学目标,注重了学生读的训练。在读的形式上,有指名读、齐读、自由读、默读等;在读的时机上,有初步感知内容时的“初读”,有理解分析时的“细读”,有体会领悟时的“品读”。例如在教学第三段时,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中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前两个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和方法,后一自然段写打捞另外七只铁牛的内容)然
6、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条理性(第4自然段后三句话),反复地读,反复地体会,便落实了“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这一目标。接着再让学生通过“读”来概括这一段的段意总之,教学中始终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来落实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他们自读,自悟,自得。教学一开始,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质疑,让学生们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深读课文。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立学习的机会,如在第二段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多读,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来理解内容,进而达成目标。在教学第三段时,
7、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反馈目标目标反馈,是目标教学的特征之一,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反馈环节:1.让学生想出比怀丙更好的办法。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已经读懂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想。2.回家做一个小实验,并按一定的顺序把实验过程写成一段话。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检测学生对“言之有序”的掌握情况,看一看学生是否能按一定的顺序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二、教学实录与评析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捞铁牛(板书课题)。注意“捞”字读一声。大家一起读课题。生:(齐读)捞铁牛。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课文分为了四段,老
8、师请四名同学一人读一段,谁愿意读(指名)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中讲到的铁牛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要捞它们呢师:好,这几个同学读得都非常认真,谁先来说一说铁牛是做什么用的生:铁牛是拴浮桥用的。师:那为什么要捞铁牛呢生: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浮桥,铁牛陷在了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了,浮桥需要重修,所以人们要捞铁牛。(板书:陷进淤泥)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知道了铁牛是做什么用的,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下面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呢生甲: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生乙:是用什么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的生丙:为什么不把铁牛放在船上拉回来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和尚
9、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师:刚才我们学懂了第一段,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生:(大声读这一段)师:现在先请同位的同学互相说一遍,看谁说得最好。生:(同位同学练习)师:谁愿意给同学们说一说生:和尚先请一个熟悉水性的人潜入水底,看一看铁牛沉在哪儿,然后准备两只大木船,船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紧,搭个架子。最后请一个水手用很粗的绳子拴住铁牛。师:这段写捞铁牛了吗生:(齐答)没有。 师:那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生甲:写了和尚做准
10、备工作。生乙:这一段主要写了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板书:准备工作)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这一段的段意。我们通过认真读书,知道这一段中的四句话都是写“和尚做的准备工作”,所以同学们把段意概括为“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由此可见,认真读书,了解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概括段意的方法。师:还有一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概括这一段段意。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我们可以结合这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话来概括第二段段意生:我们可以结合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准备工作做好了”来概括第二段段意。师:对,谁来试着概括一下。生:和尚做好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师:真好!我们读书时还要注
11、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师:谁再来把第二段内容读一遍,我们看一看课文中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请同学们用笔画下来。着眼于言之有序,紧扣教学目标,训练重点明确,指导具有可操作性。生:课文中运用了“先然后再又”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师:你说的完全正确。下面请同学们看投影屏幕,我们来体会一下准备工作。(师用覆盖式投影片分步演示四项准备工作)师:和尚先做了什么准备工作生:请一个水手潜到河底,摸清了铁牛沉在哪里。师:然后做了什么准备工作生:准备两只大船,把船里装满泥沙。师:第三项准备工作是什么生:把两只船并排拴在一起,搭上一个结实的架子。师:又做
12、了什么生:请一名水手用绳子把铁牛拴住。生:(兴趣盎然地看着演示过程)师:刚才我们演示了四项准备工作,都看清楚了吗那如果换一换顺序可以吗比如说先写把两只船拴在一起,再写划过去行吗为什么生:不行,因为船很大,单独划比较好划。生:我同意孙明的意见。先把两只船挂在一起,划起来就非常吃力。师:由此看出,课文是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能颠倒吗这样写很有条理,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言之有序。(投影出示:言之有序)生:(齐读)言之有序。 师:谁再来把这一段读一读,同学们再来体会一下这一段是怎样做到言之有序的。这里强调训练“言之有序”这个重点,目的不在于反复讲,而在于让学生多体会。生:(读第二
13、段)师:刚上课时,同学们就提出了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现在我们通过学习第三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师:这一段一共三个自然段,老师请三名同学读,谁愿意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哪两个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生:第45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师:好,这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是认真读书,思考两个问题。(出示投影)思考题:1.第4自然段中后三句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生:(读两道思考题)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学习。在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讨论。老师看哪些同学学得认真。开始吧! 生:(自由学习,讨论。)讨论法应该大力提倡,这样的教学安排,有
14、助于促进学生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并适当指导。)师:好,我们先自学到这,谁先来说一说后三句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先说12句的关系,再说2、3句的关系。)生:我认为这几句话是因果关系。因为水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了,所以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因为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所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拔了上来。师: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好,那和尚是利用什么把铁牛拔出来的生:利用水的浮力。(板书:利用水的浮力)师:谁还记得刚才老师提的第2个思考题生:刚才老师提的第2个思考题是:铁牛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高二语文答题卡.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