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教学课件 (共22张PPT).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教学课件 共22张PPT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第三 单元 第九 木叶 教学 课件 22 PPT
- 资源描述:
-
1、说木叶林庚林庚,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他在楚辞研究和唐诗研究上成果卓著,著有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唐诗综论等。他在唐诗研究方面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为研究者广泛引用。认识作者概括文意 1、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请用尽量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的文意。概括文意 2、古代诗歌中很少见“树叶”而一再使用“木叶”。概括文意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的关键在“木”字。概括文意 4、“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其本身含有落叶
2、的因素。概括文意 5、“木”概念的暗示性使读者更多地想起树干;“树”与“叶”形象十分一致,所以很少见“树叶”。概括文意 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微黄和干燥之感;“木叶”既疏朗又绵密,是迢远情深的美丽形象。概括文意 7、“木叶”与“树叶”概念上相去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是一字千里。一、提出问题。1、导出话题:2、设置疑问:(第1、2段)梳理文脉“木叶”古诗中为什么少见“树叶”而多用“木叶”?二、分析问题。3、关键在“木”字。4、“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第36段)梳理文脉5、“木”含有落叶因素的原因。6、“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解答了古诗中很少见“树叶”的缘由。解答了古诗中一再用“
3、木叶”的缘由。三、得出结论。7、“木叶”与“树叶”概念相差极小,艺术形象差别极大。(第7段)梳理文脉一、(第1、2段)提出问题。梳理文脉二、(第36段)分析问题。三、(第7段)得出结论。解析疑难 1、结合文意,辨析“树叶”与“木叶”意味的不同。解析疑难 2、结合文意,辨析“落叶”与“落木”意味的不同。解析疑难 3、“木叶”的形象既然如此生动美丽,那么是否可以将“无边落木萧萧下”改为“无边木叶萧萧下”呢?文外探究古代诗歌中少见“树叶”而多用“木叶”,是否还另有原因?文外探究“木”总含有落叶的因素吗?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无可秋寄从兄贾岛文外探究“木”总暗示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文外探究“树”总是与繁茂的枝叶相关联吗?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文外探究“黄叶”总是不如“木叶”吗?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慕遮扑翠色秋山如靛,涌寒秋波水连天,西风黄叶满秋川。康海红绿鞋秋碧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