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吉林省 中考 语文 模拟 试题
- 资源描述:
-
1、2022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一、积累与运用(15分)(请在相应的田字格中或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4题每句1分,第5题(1)小题1分,(2)(5)每小题2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2.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3.陆游游山西村中,。这一富有哲理的句子启 示我们:困境中往往含着希望,磨难里孕育着转机。4.当我们要表达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时,常常会引用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这是一个创造梦想、成就梦想的时代。“嫦娥”探月、“北斗”组网、“神舟”飞天。“天眼”巡空( )“jio 龙”入海( )这些大国
2、重器的背后无不闪耀着青年的力量与智慧。新时代的舞台上处处刻印着青年奋斗的脚步,洋溢着青春火热的激情。【甲】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祖国的哪个角落,【乙】要把理想和抱负溶铸在脚踏实地的前进征程中,当青年理想与历史使命同频 共振,奏响的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抓住时代机遇,用中国梦融入青春梦、将青春梦激扬中国梦,当代青年定能在风浪中搏击前进,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中国。(1)在语段处填写正确的汉字和拼音。 (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应将 改为 。(3)在语段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顿号省略号B.逗号叹号C.顿号句号D.逗号省略号(4)【甲】【乙】两处填入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A.尽管可是B.只要就C.无论都D.既要也要(5)语段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改正: 。二、阅读(45分)(一)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10题。(10分)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
4、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6.本文作者是元末明初文学家 (填人名)。(1分)7.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2分)A.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走送之(走:跑)B.尝
5、趋百里外(趋:归向) 未尝稍降辞色(稍:一会儿)C.色愈恭,礼愈至(至:周到) 俟其欣悦(俟:等待)D.主人日再食(食:供养,给吃)腰白玉之环(腰: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8.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处填写相应内容。(2分) 求书之难:用 的办法来克服。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求师之难: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 :作者历尽苦寒,破衣粗食,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9.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2分)对比手法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1)学习条件学习态度(2)富家子弟的豪华作者自家的贫寒(3)老师严厉自己谦逊(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自己的
6、恶劣条件10.从作者的读书经历和下面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中,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3分)【链接资料】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n)囊萤读书。晋朝,孙康家贫,映雪读书。(乙)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5分)樊重树木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选自齐民要术)注释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1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
7、思。(2分) (1)时人嗤之( ) (2)莫如树谷( )1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 (限一处) (1分)向 之 笑 者 咸 来 求 假 焉13.“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2分)道理: 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25分)(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6分)拜访冰心老人孙 海每每打开扬子晚报,看到冰心先生题写的刊头“繁星”二字,总有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回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三次去拜访老人的情景,已近三十年,恍然如昨,至今历历在目。那是1994年初,我还在北京求学,经诗刊社一位老师的引荐,我得以去拜晤冰心老人。那时,我的诗集初稿准备出版了,想求老人题写书名
8、。我们来到她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中央民族大学简易的教授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红砖楼,狭窄的楼道并没有因为这里住了大师而变得宽阔;质朴的木门上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主人卧病,暂不接待来访”。老人已经是94岁高龄,确实不太方便招呼访客了。叩响大门的瞬间,我有些许不安。我们到的时候,冰心老人正在休息,于是坐在客厅里等待。那客厅大概有十二平方米,有两张木质的小沙发,还有一把有着扶手的椅子,椅子旁边是一个小圆桌。过了好一会儿,我们猛然发觉客厅的四周四周所有的墙壁上都是贺卡。两颗图钉固定好一根白线,那些贺卡就悬挂在白线上。满屋都是贺卡,坐在其中,被一种温暖和文字里散发出来的诗意包围着。十多分钟后,客厅的一
9、扇门轻轻地开了,一个老人出现在门边,那就是冰心老人了。我们慌忙站起来向她老人家问好。她伸出手与我们握手时,另一只手也伸过来在我们的手背上轻轻地拍了两下。我们走进一间不满十平方米的房间,屋子里放着两张单人床,一把旧木椅寂静地立在墙角,擦得发亮的写字台上堆满书籍,墙壁上则挂满了亲人的照片,仅仅如此这分明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房间啊!冰心老人坐在那儿,我觉得她比照片上还要瘦小,但却比照片上更加慈祥和亲切。她的目光是那么暖,那感觉就像自己的祖母,和我叨唠起家常来。她问起我学校学生都干什么啊,读什么书啊之类的话题。接下来,又关心起我的写作来。那次去得匆忙,书稿没带。我大胆向老人索字,被拒绝了。“你的诗
10、歌我没看过,怎么能给你写呢?”她很认真地说。我自责起自己的疏漏来,但又暗地高兴,又可以再来看望老人。我们知道不能过多地打扰冰心老人,一会儿便起身告辞。我们再一次地向她老人家表达祝福,她笑了,那笑意是慢慢漾开的,如同慢慢绽放的花朵。下了楼,我们回头看见冰心老人站在门边,她一只手扶着门框为我们送行。那时,我们站在北国料峭的寒风里,觉得温暖无比,我们不约而同地对着她深深地鞠了一躬。后来两次我是自己去的。再见老人,就不那么拘谨了。书稿第二次带去,她很认真地看,连心爱的白猫在旁边撒娇她也无暇顾及。老人和我一篇篇地分析,哪首写得好,哪首写得感情不够,一一指出来。远远超过了家人规定的15分钟的约见时间。末了
11、,她很郑重地题写下书名“青春情缘”,一共写了三次,挑了最好看的一张递给我说,出书可不能不好看,那神情显得很童心。她又拿出印章,很慎重地钤在她的名字下面。第三次见面是她的女儿吴青教授通知我的,说先生为我的书写了一些话,先生期望送给我。我喜出望外,当天下午就来到她家。我双手接过她为我写下的文字,珍爱地折叠好,装进她递给我的一个信封里。那天她刚出院,气色不太好,见我买了大束玫瑰,很开心。我不忍打扰,匆匆问候便告辞了。后来,我把老人送我的话作为书的序,勉励自己。“要写真情实感,关注人民生活疾苦,不要无病呻吟。”“诗歌只要有益于世道人心,为人民喜闻乐见,就是好诗。”朴素的几句话,终身受用!后来,书出版了
12、,我想登门呈上。那时,她身体不太好,已经闭门谢客了。我便邮寄给她了。曾经几次想再上门聆听先生的教诲,一直也没敢惊扰。1999年春天,我在温暖的深圳,听到先生远去的噩耗,走过百年历程的文坛世纪老人,成为夜空中繁星中的一颗。我对着北方的天空,泪流不止。她的赠言让我终生享用不尽。(选自扬子晚报,有删改)14.选文写了“我”和冰心老人之间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4分)15.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对“我们再一次地向她老人家表达祝福,她笑了,那笑意是慢慢漾开的,如同慢慢绽放的花朵”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4分)16.选文第段写道:“我自责起自己的疏漏来,但又暗地高兴。”应如何理解作者“自责”又“高兴”的矛盾
13、心理?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17.纵观全文,冰心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4分)(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9分)文房四宝中的“墨”是怎么发明的迄今为止,中国墨发端于何时何地尚无定论。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有关墨的文物陆续被发现,这些直接或间接的考古证据为人们大致勾勒出了墨的起源和发展轨迹。文献记载与出土发现证明,至迟3000年前,墨就产生了,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墨是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墨块。墨的发明是人类书写文字史上的重要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墨是用杂木和草烧结而成的,制法粗糙。后来,为了提高墨的质量,人们改用松柴烧结,再后来又加入了麻子油和猪油
14、烧结。如今,我们知道,麻子油和猪油这几种油脂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受热分解,可以得到黑色粉末状物质,即古人所谓的“烟灰”。庄子田子方篇里提到“舐笔和墨”,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普及使用墨了。秦汉时期是墨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时出现了松烟墨。松烟墨是用松木烧出的烟灰再拌之以漆、胶制成,其质量远远胜过石墨。东汉以前,墨没有制成锭,只是做成小圆块,不能用手直接拿着研,必须用研石压着来磨,这种小圆块的墨又叫“墨丸”。到东汉时发明了墨模,墨的形式趋于规整从小圆块改进成为墨键,它经压模、出模等工序制成,可以直接用手拿着研磨。汉代已形成了全国制墨中心即渝麋。隋唐时期,制墨业更加受到重视,政府设官办厂,其中,最著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