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将相和 人教新课标.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将相和 人教新课标 年级 下册 语文教案 18. 新课
- 资源描述:
-
1、18.将相和 1.走近作者司马迁人生标签: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作者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生平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文学成就: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作品:史记。2.片段赏析大屏幕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功劳。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生:嫉妒。生:很不服气,心里窝火。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从
2、“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指的是生:由上大夫升为卿。廉颇认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自己立下的赫赫战功,蔺相如是靠嘴皮子得到赵王宠爱而升官的,所以廉颇不服气,闹情绪。生:我从这个“爬”字还可以看出,廉颇觉得赵王轻视他而偏爱蔺相如,他对赵王和蔺相如都很不满。师:你能把廉颇那章不服气,一肚子的不满读出来吗?试一试。【课文分析】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
3、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文故事性强,他们比较感兴趣,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内在关系复杂,学生学习时还是有一些疑问,所以在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课后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指导学生精读每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相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并适
4、度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2.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资料;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揭题质疑。(约5分钟)1.出示课题。
5、引导学生理解:“和”,就是和好。2.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1.齐读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2. 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畅所欲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二、初读感知。(约10分钟)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教师简单介绍历史背景。3.引导学生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3.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6、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让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课文,概括文章大意,对课文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三、理清层次。(约10分钟)1.指导学生思考: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1.学生思考: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2.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集体交流,理清课文的层次,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四、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约15分钟)1.指导学生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并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
7、流解决提出的问题。3.出示句子:“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引导学生谈一谈: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4.指导学生说一说:对“理直气壮”的理解,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5.启发学生谈一谈: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吗?6.引导学生自由畅谈: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那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7.指导学生说一说:你从“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中读懂了什么?8.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9.指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1.学生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读课文第110自
8、然段,并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2.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3.学生谈一谈: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4.学生说一说:对“理直气壮”的理解,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5.学生谈一谈: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吗?6.学生自由畅谈: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那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7.学生说一说从“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中读懂了什么。8.学生思考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9.再次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抓关键句、交流讨论,感知当时的情景,把握“完璧归赵”的故事内容,感受蔺相如的人物
9、形象,在品读中悟情悟理。教学过程 第2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谈话导入。(约5分钟)谈话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认真听教师的导入内容。 通过谈话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期待。二、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约20分钟)1.指导学生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11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2)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3)指导学生思考:在这场斗争中,赵国和秦国是打了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