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教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秋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教案 2022 小学语文 四年级 上册 古诗 教案
- 资源描述:
-
1、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古诗三首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认识22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8个字,会写32个词语。语言积累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摘抄课文中表达准确形象的句子。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阅读理解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想象到的景象。能通过文章准
2、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能留心周围事物,养成连续细致观察的习惯。学习做好观察记录。口头表达能在小组讨论时注意音量适当。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想法接近时,先认同再补充。书面表达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能在小组内分享观察日记,并进行评价。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
3、出诗句描绘的景象。【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暮江吟。3.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教学过程】板块一诵读古诗,揭题导入1.全班诵读诗句。课件出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2.引导:你发现这些诗句的共同之处了吗?(都是写傍晚时分的景色)3.导入: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描写了傍晚的景色。(板书诗题)4.品读诗题。(1
4、)学生齐读诗题。(2)引导:诗题中的哪个字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点拨:“暮”字上面是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是一个“日”,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3)提问:诗题是什么意思呢?(吟咏傍晚江景的诗)古诗描写的时间是傍晚时分,地点是江面上。点拨:“吟”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如石灰吟游子吟等。指导朗读诗题:“吟”字可以读得舒缓一些。(指名读齐读)【设计意图】归类呈现描写黄昏的诗句,学生诵读诗句,在类比中初步感知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色,自然导入诗题,为理解题目渗透方法。板块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自读古诗,要求: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朗读古诗,教师随机正音。
5、(1)指名朗读古诗。提示:“瑟、似”是平舌音。(2)指导识记生字。形近字比较识记“暮”:“暮”与哪几个字很像?相机组词加以区别:暮(日暮)墓(墓地)慕(羡慕)幕(夜幕) 联系旧知识记“瑟”:和“琴”比较,两个字都有两个“王”,和乐器有关。(3)指导书写“暮”和“吟”两个字。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提示:“暮”字中的两个“日”,上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下面的“日”要写得稍瘦长一点儿;“吟”的右边是“今”,不是“令”。学生练习写字。3.学生练读古诗,指导读好节奏。(1)学生试读。(2)男女生赛读。4.理解诗意。(1)提问: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你不太理解呢?(2)学生反馈。(3)
6、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残阳”。学生查字典了解“残”字的意思。提问:“残阳”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西沉的太阳”的图片。学生理解“残阳”就是夕阳。(4)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瑟瑟”“可怜”“真珠”等词语的字面意思。(5)教师引导:读了古诗,你知道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吗?(残阳、江水、露珠和月亮)【设计意图】字词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这里的教学方法根据字形特点选择,注重实用性。依据文本内容选择重点字词教学,能达到读通古诗的目的。从学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借助图片、依据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中难懂的字词,继而帮助学生读懂古诗的内容。板块三展开想象,读出诗境1.学习第1、2句诗。(1)引导
7、:自由读第1、2句诗,你认为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2)引导学生交流。预设1:“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字写出了阳光是铺在水面上的,是要落山时的太阳。教师点拨:那为什么不用意思相近的“照、射、洒”等字呢? 预设2:“铺”字写出了太阳斜斜地照在水上面,江水一半是绿的,一半是红的。 教师点拨:是啊!这时的夕阳已经接近地平线了,余晖几乎是贴着地面射过来,就像铺地毯般平铺过来(教师做“铺”的动作),所以作者用“铺”而不用其他同样表示照射的字,可见诗人在用字上面非常讲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3)想象画面,品读诗句。教师引导:诗人面对美景陶醉了,夕阳多么柔美!江水多么恬静!此时
8、诗人的心情怎样呢?好好体会体会,把诗人的感觉读出来,好吗?学生朗读诗句。教师引导: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景象?预设1:血红的夕阳只留了半边脸在地平线的尽头,被阳光照到的江面是多么红啊,而没有被照到的江水则是青绿色的,比白天颜色更深了,好美啊!预设2: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将余晖铺洒在江面上。被残阳照射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另一半江水却是青绿色的。全班齐读诗句。2.学习第3、4句诗。(1)教师引导:漫步江边,诗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夕阳带着无比眷恋之情离开了,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此时作者又看到什么?有怎样的感受? (2)学生交流。预设1:天边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9、.教师引导:请你说说新月还像什么。b.课件出示:如蛾眉,似镰刀,像小船。c.教师解说:新月的形状像个反C字,即“月似弓”。预设2:露水像珍珠一样。.大家见过露水吗?见过珍珠吗?它们是怎样的?(露水是一颗颗大水珠,早晨上学时路边的小草上就有露水;珍珠圆圆的,具有明亮艳丽的光泽)b.教师引导:诗人陶醉于美景中,还在留恋逝去的夕阳,美丽的江水。此时一弯新月悄悄地挂在天边,他被惊醒了,看到了可爱的月亮,猛低头,发现脚下被月光映照的露水,更加晶莹剔透。这么奇丽的景色,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感叹(生齐读“可怜九月初三夜”) (3)教师提问:那么“初三夜”到底可爱在哪里呢? 学生理解诗句后想象画面:弯弯的月亮
10、高挂在天空中,在月光的照耀下,露珠晶莹剔透,像粒粒珍珠,美丽极了。 (4)学生朗读诗句。【设计意图】紧扣“铺”字,换词比较、联系生活实际联想,学生在脑海中重构诗句描绘的美景。 抓住两处比喻,引导学生延展想象月亮还像什么,露水又像什么。这样的想象有根据有基础。在教师用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受美景,诵读诗句,步步深入,体现了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板块四拓展延伸,背诵古诗1.补充资料,了解诗人情怀。(1)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课件出示:这首写景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写。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自求外任,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途经江边时吟成此诗。(2)教师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