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教育”教改实验及教学思想.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教育 教改 实验 教学 思想
- 资源描述:
-
1、“大语文教育”教改实验及教学思想一、“大语文教育”简述河北省邢台市的语文特级教师张孝纯于1983年9月1日开始“大语文教育”的教改实验。大语文教育的教学结构由“一体两翼”构成。“一体”就是指主体课堂教学,“两翼”分别是开展课外活动和利用语文环境。作为其主体的课堂教学有五部分组成:(1)课堂阅读教学;(2)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学;(3)参读教学;(4)说写教学;(5)考试考查。为了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贯彻以下原则:(1)千方百计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2)千方百计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3)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大语文教育结构中的“左翼”即语文课外活动包括:(1)组织凭兴趣自由参加的写作、朗读、书法
2、、诗词等课外小组;(2)每天进行几项短小的语文活动;(3)每学期指定一部古典名著,有教师指导选读或泛读;(4)广泛开展读书、读报活动;(5)配合教学进度的活动;(6)配合时令和节令的活动;(7)办手抄小报;(8)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右翼”即利用语文环境。对语文环境的利用分为客观利用和主观利用两个方面。客观利用是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包括教室语文环境、校园语文环境、家庭语文环境,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接受环境这个客体的积极影响。主观上利用语文环境是指教给学生一套方法,帮他们树立起在客观语文环境学语文的能力和习惯。具体方法是:(1)在日常的听说活动中学习和实践;(2)在日常的读写活动
3、中学习和实践;(3)各科语文学习;(4)影视语文学习;(5)利用班级的各种活动、会议;(6)从欣赏艺术作品中领悟。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生的思想素质相对较好。历次统测,试验班语文分数均高于平行班。学生的智力发展相对较好。语文能力相对较强。对其他各科有促进作用,使各类各层次学生同步发展,两极分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工作情况较令人满意。学生知识面较宽,社会活动能力较强,爱好和特长都有较好的发展。二、“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实验简述为了使语文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空间、争取语文学习时间、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1993年湖北
4、宜昌的余蕾老师创造性地开始以“育人要有新观念,教学要有新格局,考试要有新思路”为基础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课题试验。试验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特级教师张孝纯的“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思想,刘国正先生“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思想,美国教育家科勒涅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论,以布鲁姆“目标评价”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现代自然科学中“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与迁移理论等为理论源泉。试验的主要目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课内外衔接”试验就是力求花费最少的必须投入时间,取得
5、现有条件下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尽可能的主动、积极、轻松地学习。使学生达到:(1)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具有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继承祖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2)能养成学习语文的各种良好习惯;(3)能善听、会读、勤观察;(4)能说会写;(5)能综合运用眼耳等感官洞察社会生活,同时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及时进行加工整理,能快速准确地表述出来。做到视、听、读、写、说、思同步进行,形成熟练的语文学习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水平及综合素质,满足社会生活对学生应具备的语文能力的要求。使学生进入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试验的基本原则:(1)整体
6、性原则,融教材内外为一体,课堂内外为一体,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为一体;(2)实践性原则,语文能力培养注重课内外的实践活动;(3)开放性原则,做到教学思想开放,教学内容开放,课堂教学开放,教学形式开放,教学手段开放;(4)愉悦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体现人文思想,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科学评估原则,对学生素质评估采用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注重各种能力、素质养成过程的评估。试验模式分八步实施:(1)课内外感知。感知自然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感知生活,学生以自我为轴心的生活环境是他们接触生活、感知生活的最佳途径。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事情更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感知
7、社会中语文学习素材,深层洞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味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生,充分感知社会方方面面的事情,在感知中融进自己的理性思考。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要充分感知教材中的语言材料。(2)课前听说训练。开展课前系列听说训练活动,以大纲听说能力要求为依据,以社会生活和学生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激发学生的听说兴趣,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3)展示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单一,避免贪多求全。(4)例证目标。充分贯彻叶圣陶先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思想,学习教材的过程就是例证目标的一个过程。(5)学法指导。了解学情,因材施教,制定具体的学法指导计划;进而认真分析学习内容,归纳出具体的学习方法,采用恰当的方式
8、教给学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6)迁移运用。有机衔接教材内外、课堂内外的语言材料,强调相机迁移运用训练,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7)创造提高。打开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创造性理解、创造性表达、创造性思维,享受到创造的乐趣。(8)课外延伸。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补充能源,以课堂为新的起点,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向课外延伸,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以课堂外教材外观察能力的培养为例,“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认识到社会生活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广阔天地,只要善于观察,举目抬头皆是语文学习的素材。运用课内所学观察方法,迁移延伸到生活中,有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三年级下册语文作业课件-双休自主作业(七) 人教新课标(共12张PPT).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