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版选修《史记》同步课件: 专题二 克己复礼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史记 高二语文版选修史记同步课件: 专题二 克己复礼 语文版 选修 同步 课件 专题
- 资源描述:
-
1、“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幸福,如钻石般耀眼;落日的幸福,是留下最后的美丽;我的幸福,是和友人一起去采撷每一份友情,每一丝快乐,每一片希望,每一线阳光”哲思短章采撷幸福这是我日记本上的一段话。每天翻开日记本,看见它,心情总会变得很蓝,很透明,冲走了沉淀在心底的失落和烦忧,那是一种幸福的感觉。时光匆匆,流年似水,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童年的记忆是一片片叶子,从童年的大树上悄然飘落,便再也无法重新回到树上,只是那片片叶子依然翠得耀眼。还记得,那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总爱张开好奇的眸子仰望蔚蓝的晴空,想融入那片蓝;总爱和小伙伴们钻在“小房子”里,看调皮的雨滴在微风中嬉戏。那时
2、的天很蓝,那时的草很青,那时的我真的很幸福。现在,我依然爱蓝蓝的天,爱蓝天下美好的一切,却鲜有时间和精力细细欣赏,偶尔抬头望望,觉得有种陌生的亲切,仿佛生活里少了许多情趣,平添了几许忧烦和困惑。岁月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曾明白的东西:人生本来就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在这漫漫长途,要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希望,给自己拚搏的勇气,给自己点一盏灯,再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幸福是什么?在我眼里,幸福不是一叠厚厚的钞票,一件华丽无比的衣裳;也不是遮掩痛苦的工具,贪图片刻欢娱的美酒。幸福,应该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你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会带给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难耐时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是
3、你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时一封远方的素笺;幸福是你噩梦后看到的一张慈祥的笑脸。成功是幸福,失败也是幸福,那是一种酸楚的甜密。在任何时候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不怕失败,因为我的目标在前方,因为我有再爬起来的勇气,因为失败是一种幸福!依然是一片澄澈的晴空,丝丝阳光温暖如昔。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其实世界究竟怎样,答案就在你眼里,就在你心中。采撷幸福,给自己一份愉悦的心境;采撷幸福,离幸福近些吧。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象辞下)赏读:君子看见好事马上跟过去学习,发现错误急速改正。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周易既济象辞下)赏读:君子思虑可能出现的祸患而预先加以防备。二人同心,
4、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传)赏读:两人同心协力,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两人同心的言论,其气味就像兰草那样幽香。修身名句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传)赏读:易这门学问,走到尽头就要变化,变化以后就能通达,通达以后便能使你的事业长久。答案(1)y(2)(3)zhun(4)sn(5)zun(6)j(7)m(8)xin预习作业答案(1)克,约束;复,回归,恢复(2)赞许(3)条目,大项中分出的小项(4)文采丰富的样子(5)这(6)空缺,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7)信,诚然、果真;虽,即使;诸,“之乎”二字的合音(8)孝,孝顺父母;弟,敬爱兄长;鲜,少(9)曾,乃
5、、竟然;是,这(10)太,甚(11)期,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已,结束(12)美味,滋味甘美的食物答案(1)“监”通“鉴”,借鉴(2)“希”通“稀”,少(3)“错”通“措”,放置答案(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2)连词,表示顺承关系(3)连接修饰语和谓语中心语(4)连词,表示转折关系(5)连词,表示顺承关系(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答案(1)名词活用作动词,像觚(2)名词活用作动词,行君道,行臣道,行父道,行子道答案(1)主谓倒装(2)主谓倒装(3)宾语前置(4)主谓倒装(5)主谓倒装(6)宾语前置(7)介词宾语前置7文化常识(1)礼:_(2)仁:_(3)庶人:_(4)名:_(5)孝:_(6)弟:
6、_答案(1)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礼节仪式。(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作过不同解释。主要的解释有“克己复礼为仁”“爱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主张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3)平民百姓。(4)名称,名义,名分,此处应指周代礼乐制度的名称。(5)孝敬父母。(6)“弟”通“悌”,敬爱兄长。8成语积累(1)克己复礼:_(2)是可忍,孰不可忍:_(3)名正言顺:_(4)犯上作乱:_答案(1)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克,克制。(2)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3)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
7、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4)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9名句积累(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_,_。(2)名不正,则言不顺;_,_。(3)八佾舞于庭,_,_?(4)君子务本,_。(5)人而不仁,如礼何?_,_?答案(1)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2)言不顺则事不成(3)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4)本立而道生(5)人而不仁 如乐何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提示 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重点突破孔子认为“仁”的本质要通过“礼”的修养而达到理想的适当的外化;一个仁爱的人要根据礼的要求与外界协调。所以当颜回问孔子,仁爱的人具体应
8、该怎样做的时候,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乐”虽然重要,与“仁”相比,却是次要的,是附属于“仁”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仁”的品质在孔子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提示 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
9、。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的句子。这种倒装的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提示 我们可以通过倒装句的特点体会论语的口语化风格,并通过对句式特点的探究把握语言蕴涵的思想情感。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两句中,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
10、思慕。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得远较书面语为多,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命题规律】前几年高考出现频率较高,近几年时有考查。【例题解析】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试解:_考点链接古今异义词解析A项中“书记”是指书籍。B项“待遇”是“对待”的意思。D项“可以”是“可以凭借”的意思。答案C点拨 古汉语多为单音节词,拆开翻译与现代汉语这个词意思不相同的,就是古今形同异义词。【考点总结】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古今“微殊”的词,它们常常是命题的重点。我们可以借助词义转变的规律来区别词的古今异义。1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2词义缩小。如
11、:“臭”,古代表示气息,包括香气、臭气,现在却只表示臭气。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4词义弱化。如:“怨”,古代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6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是得力帮手之义,褒义词,现在则是贬义词。7名称说法改变。如:“目”现在改称为“眼睛”,“寡”现在改称为“少”。【命题规律】(1)“而”字是高考中常考的虚词,2012年有2套高考试卷考了“而”字。2011年则有4套高考试卷中考了“而”字。(2)多考“而”的连词用法,其中又多考表承接和转折关系的用法。【例题解析】下列各组中,“
12、而”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而”字的用法解析A项均表承接,译为“就”“接着”;B项前者表转折,“但是”;后者表假设,“如果”;C项均表修饰关系;D项均表转折。答案B点拨 注意表修饰关系与表并列关系、承接关系的“而”的区别。并列关系前后动作往往无关联性,承接关系前后动作是连贯的,而修饰关系的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的方式、方法等,作状语。【考点总结】“而”字用法归类(1)连词表示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文本审美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孝弟也者,其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