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浅谈数学分析法.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浅谈 数学分析
- 资源描述:
-
1、新课标下浅谈数学分析法在多年的数学教育中,我们应该明白:单纯的“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化教育”转变,这是新时代的要求。而学校是传授知识的阵地,所培养的人才应该不再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应该是智能型的人才。因此,我认为,教育学生除了从数学思想上、教育观念上转变之外,还需要花大力气研究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真正提高,新的课程改革才有价值、有意义。无论是数形结合、抽象思维还是空间观念,“分析法”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如果你遇到题目时不会分析,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分析,那么,你想给出正确答案就很困难。一、由因索果式分析法这类题目,往往注重题设部分给你什么样的条件,你只要根据条件分析,每一个
2、条件下,你将会得到一些相关的结论,最后需要证明的结论将一目了然。例如:(08年中考第12题)如图,O的直径AB与弦AC的夹角为30,切线CD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D,若O的半径为3,则CD的长为()。A、6B、63C、3D、33分析:方法一、根据已知条件,我们不难发现,因为AB是直径,所以我们联想到直径的特点: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那么我们不妨连接BC,这样就出现了RtABC。又因为A等于30,半径为3,所以AB=6,BC=3,AC=33,ABC=60。而CD又是O的切线,所以DCB是弦切角,它等于A=30,因此D=30,故CD=AC=33,所以答案是D。方法二:由条件CD是O切线,我们也会联
3、想到:如果连接OC,那么OCCD,此时我们不难发现COD=60,D=30,OC=3,所以CD可求。从例题中,我们应该感受到,分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如果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话,对于任何数学题,他们都能进行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宽与延伸。这也正是我们新课标下所需要培养的人才,我们天天提倡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吗?就目前新课标而言,“数学与生活链接”已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与提高。例如:(08年中考第20题)如图所示,秋千链子的长度为3m,静止时的秋千踏板(大小忽略不计)距地面0.5m。秋千向两边摆动时,若最大摆角(
4、摆角指秋千链子与铅垂线的夹角)为53,则秋千踏板与地面的距离大约为多少?(参考数据:sin530.8,cos530.6)分析;从所给的条件中,我们发现了参考数据53的三角函数值,既然给我们,肯定有它的用途,并且需要构造直角三角形;而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当秋千踏板摆动到A点时距离地面最大,因而我们需要用A点以及用53来构造直角三角形。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有了明显的思路。本题的分析方法有点特别,所以在大多情况下,分析问题还需要有灵感。我们知道给条件总是要用的,要抓住制卷老师的心理:老师想考我什么?在已经给出的条件中,你能感觉出来吗?我经常跟学生讲,在解题中,所有的数据和条件很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