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课案3 传统文化经典(一)专题限时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课案3 传统文化经典一专题限时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1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专题 十三 传统文化 经典
- 资源描述:
-
1、传统文化经典(一)(时间:60分钟分值:60分)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5分)材料一: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材料二: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1)材料一中,“辟人之士”是指的人,“辟世之士”是指的人。(2分)解析:这里“辟”同“避
2、”。“人”指与孔子思想不合的人。因孔子碰到他们往往避开,故桀溺称其为“辟人之士”,而孔子是积极入世的,不愿意和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见面说话。所以“辟人之士”是指“积极入世,不愿同流合污”的人。而“世”指社会,所以这里“辟世之士”是桀溺自谓,是指隐者。这些人不主张出世,逃离社会世俗。所以“辟世之士”是指“不主张出世,逃离世俗”的人。答案:积极入世,不愿同流合污主张出世,逃离世俗 (2)同为儒家圣人,孔孟二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3分)解析:桀溺的话意思是:(社会纷乱)洪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样)避人的人,是不是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孔子的话意思是
3、: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由此可以得出孔子的人生态度是身处无道之世,无论得志与否,都应该积极入世,担负变革社会重任,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根据材料二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可以得出孟子的人生态度是人生得志则施恩天下,不得志则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答案:孔子:无道之世,无论得志与否,都应该积极入世,担负变革社会重任,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人生得志则施恩天下,不得志则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路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
4、答说:“是的。”桀溺说:“(社会纷乱)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天下到处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样)避开恶人的志士,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材料二:“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保持个人修养,显达时使天下人都得到恩惠和帮助。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
5、成下列小题。(5分)甲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乙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注成人:全人,完美无缺的人。(1)甲段文字中孔子将“贤者”分为四个等级。论语选读教材中提到的人物当中和属于第一个等级。(2分)解析:“贤者”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第一个等级是“辟世”,即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的贤者。再联系论语选读教材就可以找到谁是第一个等级的贤者了。比如: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晨门、荷蒉者等人,任选其中两个即可。答案:长沮桀
6、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晨门、荷蒉者)(2)对照乙段文字中孔子对“成人”的理解,甲段文字中的“贤者”能不能被称为“成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解析:本题涉及两个词语:“成人”和“贤者”。甲选段四句话里都带有“辟”字。“辟”就是“逃避”的意思。该句是说贤者为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采用“逃避”的方式洁身自好,逃避社会责任。这其实是一种消极的自保方式。而乙选段中对“成人”的理解共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以臧武仲、孟公绰、卞庄子、冉求等人为例,指出“成人”要“知”“不欲”“勇”“艺”“礼乐”;第二句话是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也可称为“成人”。综上分析:“贤者”是不能被称为“成人
7、”的。回答问题时,首先要表明态度是:不能。然后再结合语段的内容概括出“贤者”不能被称为“成人”的原因。答案:不能。因为:(1)在孔子看来,要成为“成人”,要么得理智、寡欲、勇敢、有技艺、明礼乐,要么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始终不忘初心;(2)而所谓的“贤者”,他们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是却逃避社会责任,只顾洁身自好。所以“贤者”是不能被称为“成人”的。参考译文:甲孔子说:“贤人会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人遇到是非之地会避开,再次一点会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会回避别人难听的话。”乙子路问怎样才算完美无缺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聪明,像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多
8、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修养,也就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人了!”又说:“现在完美无缺的人哪里一定要这样呢?见到利益就想到道义,面临危难能付出性命,长期处于穷困之中,还不忘记平素的话或诺言,这样也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人了。”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荀子性恶)注 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谄:谄媚。中:中正之道,下文“道”,是正道。傀然:坚定的
9、样子。(1)两则材料阐述的共同点:。(2分)解析:主要论述的是勇敢与行动的关系。答案:勇敢是正确思想指导下的行动(意近、言之成理即可)(2)简析两段话的不同点。(3分)解析:主要是孔子和荀子立场的不同。答案:孔子站在个人立身处世立场上,从否定“无原则地迁就、讨好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勇敢须以正确的思想、正确的原则为基础;荀子则站在统治者强国安民的立场上,从捍卫正义、坚持优良传统、舍己立仁、爱护百姓等方面阐述了正确思想行为的具体内涵。参考译文: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这是谄媚。遇见正义的事却不挺身而出,这是不勇敢。”天下有了中正之道,敢于挺身捍卫;古代的圣王有正道传下来,敢于贯彻执行他们
10、的原则精神;上不依顺动乱时代的君主,下不混同于动乱时代的人民;在仁德存在的地方不顾贫苦穷厄,在仁德丧失的地方不愿富裕高贵;天下人都知道他,就要与天下人同甘共苦;天下人不知道他,就岿然屹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所畏惧:这是上等的勇敢。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5分)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1)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思想,被后人称为“”。(2分)答案:仁政亚圣(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的三乐,每一点不超过1
11、0个字。(3分)解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归纳。答案:父母兄弟的天伦之乐;德行完满之乐(或无愧于心之乐、内心坦荡之乐);教育英才之乐。(3分,每点1分。如果用原文回答,最多给1分)参考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5.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隆(尊崇)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
12、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礼记经解)(1)第一则材料中,“和为贵”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2分)解析:杨树达论语注疏:“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第一则材料中“和为贵”强调的是“和谐”,所体现的思想自然是“中庸”。答案:中庸(2)结合第二则材料,简述儒家对“礼”的作用的理解;并结合现实谈谈儒家“礼”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3分)解析:本题要求分析的是“礼”的作用,而不是分析什么是“礼”,材料是从多个方面来谈它的作用的;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应突出“礼”积极的一面。答案:作用:
13、儒家认为,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等级制度,使“贵贱有位”“长幼有序”,从而利于管理,社会稳定。礼还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父子亲、兄弟和”,人们各安其分,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礼是和谐的根本,儒家“礼”的思想,有利于维持和促进人伦关系的和谐,达到“和”的境界。意义:儒家的“礼”强调父子亲、兄弟和,对于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稳定有积极意义。所以,儒家“礼”的思想对现代社会而言,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参考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可贵。先王治国的方法,就以这样为美,不论大事小事只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尊崇
14、礼教、遵循礼教的人,必定是懂得礼的人;不尊崇礼教、不遵循礼教的人,就是不懂礼的人。礼是恭敬和谦让的大道。所以,在宗庙里应该恭敬,在朝堂上应该无论贵贱各安其位,在家里则应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乡里则应该尊老爱幼各得其所。孔子说:“能使君主安心,百姓安定,没有比礼更好的了。”说的正是这个道理。6.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238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