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0

类型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64048
  • 上传时间:2025-10-30
  • 格式:DOC
  • 页数:20
  • 大小:126.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河北省 衡水 中学 滁州 分校 2017 2018 学年 下学 第二次 月考 语文试题 WORD 解析
    资源描述:

    1、滁州分校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卷高二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2、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3、。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

    4、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

    5、”“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B. 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C. 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

    6、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D. 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B. 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C. 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

    7、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D. 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B. 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C.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

    8、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D. 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答案】1. D 2. A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紧抓题干要求“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D项,结合原文第二段内容“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分析可知,题干中为“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和必然行为”,故选D。混淆文意,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是“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9、,A项,结合文本内容“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分析可知,“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篡改文意。故选A。【3题详解】试题分析: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段。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项,结合原文第四段内容“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分析可知,强加因果。故选D。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仔细对照,正确判因果。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鸳鸯跳王春迪海头帮,指的是一帮在码头上靠扛

    10、活为生的脚夫,凭着一股子不怕苦不要命的狠劲儿,练就了一身脚夫的真本事,挤走了旁门外姓,吃起了这碗独食。老街是鲁中南地区有名的商业集散地,国泰民安、商贸繁盛的时候,那一条条来自江南甚至南洋的货船,黑压压地挤在码头上,远远望去,似鱼鳞般密集。先装卸谁的,不装卸谁的,都是海头帮说了算!啥叫强龙不压地头蛇?管你多大来头,瞅你不顺眼,让你的货霉在船里、烂在岸上,那都不叫个事儿!就连老街首富海爷,都被他们整过!那几年,海爷走南闯北,生意蒸蒸日上。一次年关,海爷设宴备礼,酬谢各条道上的老大们。一忙,就把海头帮的钱老大给忘了!年后,海爷从南方运来满满三大船的货,有茶叶、药草、布匹、香料、木材全是些怕湿怕霉的娇

    11、贵玩意儿,不想遭遇了连日的雨雪,急着找海头帮卸货,可他们要么以先来后到为由,要么以雨天脚滑为由,磨磨蹭蹭,就是不靠海爷的船边儿。没办法,海爷这天亲自到钱老大的船上求他,钱老大得了脸,还不忘摆回谱。那时,连接船和陆地之间的是一种一步宽的木板,人在上面走,木板就跟着你弹来跳去,码头上叫它鸳鸯跳,把握不住鸳鸯跳节奏的人,站都站不稳,稍不留神就把你弹到水里去。 得知海爷到来,钱老大还故意在鸳鸯跳上泼了一层豆油。海爷默默地脱了鞋,然后俯在鸳鸯跳上,爬了上去。眨眼几年过去,到了咸丰五年,太平军把整个水路截得几乎连条鱼都游不过来,一路上关卡林立。因而各行各业,纷纷改水路为旱路。因为好久都没啥生意,码头上那些

    12、个鸳鸯跳,都起了厚厚的青苔。一日,一条货船劈浪而至。往年,是先交钱,再卸货。如今哪还管这一套?钱老大这边正和船上的掌柜在袖筒里合计价钱,那边,海头帮的爷儿们在不到两袋烟的工夫,就利利索索将一船粮食整整齐齐地码在了岸边。这时,有一个轿子,从远处嘎吱嘎吱地晃了过来。轿子里刚露出一个头,钱老大的脸,唰地就绿了。竟是海爷!海爷目不斜视地上了船,随后,掌柜站在船板上对钱老大吆喝:“咱东家说了,银子有的是,可要钱老大自个儿来拿才行!”说罢,眼睛盯着钱老大,手里一杯油,滴滴答答地淋在了鸳鸯跳上!钱老大望着身旁海头帮的弟兄,衣衫褴褛、一脸菜色。他回过头,牙一咬,鞋一脱,扑通一声跪在了鸳鸯跳上进了船,钱老大头别

    13、到一边,也不看人,手一伸:“拿钱!”海爷笑笑,说:“听闻钱老大当年为争这码头当家人的位子,曾从滚水里取铜板,怎一个勇字了得!兄弟们的工钱,就在那个盒子里,够胆量的,你就试试!”钱老大一瞧,是一个一臂高的盒子,上面露出拳头大的洞,里面黑乎乎的,啥也看不见。钱老大琢磨着,这里头一定有蛇蝎一类的东西,取吧,保不准被咬;不取,空手下船,咋和快饿死的兄弟们交代?钱老大心一横,袖子一撸,顿时青筋暴出,伸手就冲盒子去了。手还没到盒子口,钱老大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忽而,钱老大眼如铜铃,手在里面搅了几圈,啥也没有。他怒吼一声,盒子一甩,想冲上去对海爷动粗。海爷哈哈大笑,而后大手一挥:

    14、“送钱老大下船!”钱老大被推搡出船舱,刚要破口大骂,可随之而来的景象,闪了他的眼。岸上,海爷手下的人,正把刚刚卸下来的整船粮食,一袋袋地分给海头帮的弟兄,弟兄们接过粮食时,那曾经硬邦邦的双膝也都软塌塌的了。下船时,钱老大看脚下的鸳鸯跳,干净如洗。钱老大一声长叹,扭头对着海爷抱了抱拳,大步而去。几年后,朝廷又重新夺回了水路,随着商道畅通,码头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兴盛。有所不同的是,每每海爷的商船驶进码头,那些海头帮的人,好似迎亲一般,争先恐后地冲上去卸货,甭说啥先来后到,也甭说你财大气粗有多大来头,只要海爷的船来,统统站一边去!谁都别委屈,人家钱老大说了,这是他们海头帮的规矩!(选自小说月刊2015

    15、年第3期)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本文围绕码头上常见的鸳鸯跳展开,“鸳鸯跳”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是故事独特的背景,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B. 小说善于通过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写钱老大掏盒子时“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表明他当时的紧张心理。C. 鸳鸯跳贯穿全文不但推动情节发展,而且有力地塑造了人物性格。过鸳鸯跳难度很大,但海爷和钱老大都忍辱求全,克服困难,可敬可叹。D. 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钱老大在码头生意兴隆时用“鸳鸯跳”故意刁难海爷,海爷在码头生意萧条后,又用“鸳鸯跳”“回敬”钱老大。

    16、最终两人结下了深厚情谊。E. 小说中写到码头的几经变迁,太平军拦截水路时,码头生意萧条;朝廷夺回水路后,码头生意兴隆。这深化了关于不同历史阶段民生问题及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主题。5. 小说前三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6.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答案】4. BE 5. 因为读者勾勒了一幅鲁中南地区码头熙米攘往、生意兴隆的图景。为后文人物出场设置了合理的背景。 6. 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形象而生动,善用比喻修辞。如写码头上的船只多,“远远望去,似鱼鳞般密集”;语言兼有口语化特点,比如:咱东家说了,银子有的是,可要钱老大自个儿来拿才行!”;小说善于通过细节

    17、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写钱老大掏盒子时“两行热汗已顺著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在故事发展的叙述上,运用插叙。插入几年前海爷和钱老大之间的故事,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言之成理即可)【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本题,考生应先分析选项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再与文本进行比对。B项中“白描手法”的表述错误,应为“细节描写”。E项中“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理解错误,无中生有。【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

    18、小说前三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这是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要看前三段写了哪些内容,这三段主要介绍了海头帮在码头的地位以及老街的繁荣情况,“海头帮,指的是一帮在码头上靠扛活为生的脚夫,凭着一股子不怕苦不要命的狠劲儿,练就了一身脚夫的真本事,挤走了旁门外姓,吃起了这份独食”“老街是鲁中南地区有名的商业集散地,国泰民安、商贸繁盛的时候,那一条条来自江南甚至南洋的货船,黑压压地挤在码头上,远远望去,似鱼鳞般密集”,对海头帮和老街的介绍为下文人物的出场设置了活动场所,自然引出本文的主要人物钱老大、海爷,为人物的出场做铺垫;“先装卸谁的,不装卸谁的,都是海头帮说了算”“啥叫强龙

    19、不压地头蛇?管你多大来头,瞅你不顺眼,让你的货霉在船里、烂在岸上,那都不叫个事儿”,码头的环境象征了某种社会现状,构成了故事独特的时代背景,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本题中,因设题的段落在文章

    20、的开头,且是对人物活动环境的介绍,故可以从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对社会环境的象征暗示以及对氛围的渲染等几个角度作答。【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这是考查文章的手法,从语言运用角度: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从本文来看,语言上,小说的语言非常简练而自

    21、然,如“啥叫强龙不压地头蛇?管你多大来头,瞅你不顺眼,让你的货霉在船里、烂在岸上,那都不叫个事儿”,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如第二段“黑压压地挤在码头上,远远望去,似鱼鳞般密集”“钱老大眼如铜铃”,同时文章多用口语,如“咱东家说了,银子有的是,可要钱老大自个儿来拿才行”;从塑造人物形象上来看,文中多用细节描写,如“钱老大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从写作顺叙角度来看,文章在顺叙中又使用插叙,在行文中插入海爷和钱老大之间的故事,让故事的情节更为完整。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文后各题。爱心如同韭菜余显斌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他轻声说:“在医院。”娘说:“知道,听你爹说的娘接着哽

    22、咽着说,*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能捐献骨髓啊?”显然,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饞,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他忙说:“娘,没啥。”娘威胁说:“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蚨骨随,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給自己捐献骨髄,自己有病。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在医院看见了他。他坐在病床上,护士在给他量着血压。娘一见吓了一跳,问道:“儿呀,你怎么啦?” 他说:“白血病。”娘不懂什么是白血病,望着他。他告诉娘,患白血病很难治的。看娘身子一颤,他忙说,不过,有骨敵私型成功的人愿相骨髄,自己就有救了。娘忙说;“配啊,碰锅卖铁也配啊。”他叹口气,说:“哪有那

    23、么容易的?两万多人中才有一对配型成功的。”娘坐在那儿,眼睛直了。他忙摇着手道,不过,自己很幸运,和一个女孩配型成功。娘眼晴一亮:“真的?”他再次垂下头,告诉娘,可是对方不愿捐献骨髓。娘一脸灰白,许久,点点头道:“是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晴舁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会长啊,谁又愿捐啊?”爹在旁边嘀咕一声:“听说,捐骨髓没事的啊!”他沮丧地摇摇头,告诉他们,邹个女孩就是不愿捐。娘试探着问:“真没事吗?”他说:“可能是吧,不过,这得问问医生。”正说着,一个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苹一般,可怜巴巴地问:“医生,捐献骨髄对捐献的人有伤害吗?”医生望望娘摇了摇头。看娘

    24、有些不懂,医 生打比方说:“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农村里,韭茱不少,剪后生得更怏更肥更多。娘懂了,娘脸上的灰白颜色没了,她想了想,仍拉着医生的手不放,娘有一个请求,希望医生能帮自己給那个女孩说说。医生一笑,点头答应了。四人去了另一间病房,见到了那个女孩。娘走过去,一把拉住女孩的手。娘说:娃啊,大婶求你了。”娘指着他说:“我就这一个儿,请你救救他啊。”见女孩不说话,娘猛地想起什么似的,指着医生说:“医生说了,对你没损害。如果有损害,这个要求大婶也说不出口啊。”女孩雪白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望望她,仍没有说话。娘急了,说:“娃啊,大婶破下了。”娘说着,准备跪下来。女孩忙一把拉住,流着泪说:

    25、“大婶,我才是病人,这位大哥 :是捐献者啊说着,女孩指指他,对娘说 “求大婶了,救救我。”娘站在那儿,愣住了。不过,娘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 “去吧, 娘不拦你。”娘说:“出来了,娘煮鸡蛋给你补补身子。”他“哎” 了一声,笑着望了医生和女孩一眼,忙向手术室走去。他知道,他的方法成功了,善良的娘,一耳知道捐献骨髄是怎么回事,一定不会拦他的。他猜对了。六个小时后,他捐献了骨瓶,走了出来。爹娘迎上来,仔细打量着他,见他没事,爹一笑,得意地道:“小子,你答应了爹的,我劝你娘来,你固去可得陪爹喝几盅的。”他一笑,手指一弹,略地一响。娘这

    26、才知道,自己被骗来,是他和老头子商量好的,回头瞪了老伴一眼道:“啥出息? 几盅酒,就让儿子收买了。”说完,拍着他的手笑笑,得意地道,“我儿捐了骨髓,救了一条人命,故了一个家,娘受一回骗,值啊!”他望着爹娘笑了。他想,有时,爱心也像韭菜,付出越多,播撖越快越广,不但能传及家人,甚至能传及世界,让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碧绿、一片阳光。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虽只用较少的笔墨来写爹,但爹对情节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爹支持儿子捐献骨髓,为了和儿子喝几盅,还与儿子一起隐瞒真相,骗了娘一回。B. 小说以医生的话“爱心如同韭菜”为题目,不仅形象贴切,通俗易懂,可以

    27、让娘理解“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也彰显了本文播撒爱心的主题。C. 文章开头就写他在医院,就是为了用装病来让母亲理解他的做法,表明他已决定为 患白血病的女孩捐献骨髓。D. 文章在写娘和女孩时都写到了脸色,写娘脸色由“灰白”到“灰白颜色没了”是为了表现娘由失望到希望的心理变化,写女孩脸色主要是表现白血病病症。8. 小说中的娘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9. 作为儿子的“他”为捐献骨髄对娘采用了欺骗的方式。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答案】7. D 8. 爱子情深。怕儿子捐骨髓影响身体;得知儿子“有病”当天打车到医院,砸锅卖铁也要救儿子;为救儿子准备下跪求女孩“捐骨髓”。 善良淳朴

    28、。知道捐献骨髓没什么损害,才求女孩给儿子“捐骨髓”;得知真相后,看到女孩脸上毫无血色,病情严重,同意儿子捐骨髓。 明白事理(通情达理)。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就不阻拦儿子捐献;虽然自己被骗,也不怪丈夫和儿子。 9. 观点一:作为儿子的“他”,不应该欺骗娘。欺骗说明儿子对母亲不真诚;娘为人善良,可以把实情直接告知她,她会同意捐献的;欺骗会使母亲误解或因过于担心儿子而着急。 观点二:作为儿子的“他”,欺骗娘是有原因的。儿子考虑到母亲的情绪,才采用欺骗的方式;母亲态度坚决,用死来反对儿子捐献骨髓;母亲不懂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不能明说。【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

    29、色的分析鉴赏。A项“为了和儿子喝几盅,还与儿子一起隐瞒真相”,理解浮于表面。 B项“小说爱心如同韭菜是以医生的话为题目”表述不当,医生的话是“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C项一开始写他在医院并不是要装病,而是后来母亲以死相逼不让他捐骨髓,他才不得不装病来让母亲理解损献骨髓是怎么回事的 。【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变相的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爱子情深,善良淳朴,明白事理(通情达理)。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睛: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从作

    30、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9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分析作为儿子的“他”为捐献骨髓对娘采用了欺骗的方式的理解,明确观点,结合文本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分析、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列小题。伐树记欧阳修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 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 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

    31、,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 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

    32、生之 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注】樗(ch):臭椿树。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 茀:杂草丛生 B. 然一旦悉翦弃 翦:修整C. 以无用而贼有用 贼:侵害,妨害 D. 乌能免哉 乌:哪,怎么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其根壮而叶大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B. 以杏故,特不得蔬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C. 美泽可用,反见存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D. 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故乡人号之“驼”12.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与庄子“才者死,不才者生”的态度完全相反的

    33、一组是( )(樗)不足养,是宜伐 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 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 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 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A. B. C. D. 1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守园人向作者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木砍去,使园子更加宜于种植蔬菜。B. 改造东园时,作者生出疑问,觉得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反。C. 在客人看来,树木的去留要看它的地位作用,有用者留之,无用者去之。D. 作者记伐树事,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主张看问题应客观。【答案】10. B 11. A 12. A 13. D【解析】伐树记作者:欧阳

    34、修 年代:北宋【10题详解】试题分析: 翦:砍伐。【11题详解】试题分析: A 两个都是代词它的,B 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因为。第二个是表目的的连 词。C 项第句中的“见”,表被动;第句中的“见”,看见。D 项第句中“者”, 语气词,引出下文的原因、解释等;第句中的“者”,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等后面 指代相关的人和事物。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

    35、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如此题C项“见”,译为“看见”,把“看见”带到前面的句子中,显然不通顺,前面的“见”是“被”的意思,可见用法不同。【12题详解】试题分析: 三句话都与庄子的观点“才者死、不才者生”相反,其中是守园人对“不才者”樗的处置办法,认为“宜伐”;是作者欧阳修想到的,樗“不材”,所以对 其“一旦悉翦弃”; 也是作者欧阳修想到的,杏树是“才者”,而不死,“体最坚密, 美泽可用,反见存”。是守园人向作者建议的话,要将还有用的杏树砍掉。是庄子 “才者死”这一观点的例证。是“客”议论庄子对待事物的态度与作者处置东园树木的 看法。这是一个新的视角,而非与庄子态度“完全相反”。【1

    36、3题详解】试题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揭示“有益者生存发展,无益者遭淘汰”的客观规律,而非 “反思自己”。参考译文:衙署的东园,长久地荒芜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治理了。我来到以后,才开始整治这个园子。为贫瘠的土地施肥浇水,种了菜蔬十几畦,又种植了花卉、果树、梧桐、竹子等共 百来株。春天到来阳气上升之后,许多树木已经发芽生长。守园的人告知说:“园中有一些臭 椿树,它们的根系壮大、枝叶茂盛。根系壮大那么就会阻塞地脉,消耗土壤的许多养分, 因而使得那些新种的花果桐竹得不到滋养;(臭椿)枝繁叶茂那么遮挡了阳光,因而新种 的植物受到影响,不能自然繁茂地生长。再有臭椿的树干扭曲多节,木质疏松不坚硬,(臭椿)不

    37、值得种植,是应该把它们砍掉。”于是就将臭椿树都砍去了。第二天,守园的 人又说:“菜园的南边有些杏树,大凡它们的根扎在地下方圆可达六七尺,那儿的土地非 常肥沃,因为杏树生长的缘故,白白地不能再种蔬菜。因此也应当砍去杏树。”我说: “哎,现在杏树正是春天将要开花,我们将等待它(秋天)结果实。你难道不能减少几畦 菜地的面积作为种植杏树的地方吗?”因此没有砍掉杏树。事过之后不久,我有所感悟就发了一番感慨:“唉!庄子的学说中说:臭椿、栎树因 为不是好木材使它们活到应活的年限,桂树、漆树因为有用而被人们很早就砍伐折断。现在臭椿确实不能成材,可是人们有一天将它们全部砍伐掉了;杏树的木材很坚硬细密,(木材)有

    38、漂亮的色泽又可供人们使用,反而被保存下来。难道是成材的与不成材的各自遭遇的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吗? 有一天,来了位拜访我的客人,差役正拖着砍下的椿树经过堂前,(我)趁机指着椿树把我对庄子所论述的怀疑说给客人听。客人说:“这有什么感到惊讶的呢?凭着无用的态 度处置无用之材正是庄周所崇尚的。世上凭借自己无用反而侵害有用之材,(那么有用之 材)哪里还能幸免呢!那些杏树可利用的是花和果,因为(杏树)有花果这些供人们享用 的生存的条件保护着它的根部,所以(它)幸免予被砍伐。至于桂树、漆树不能从砍伐的 厄运中逃避,是因为它们被人们利用的东西只有被砍下来才能利用,所以这样一种状况必 然无法生存。这跟那些

    39、杏树凭借开花结果免予砍伐是不同的啊。而今臭椿高大不成材,反 而因高大妨害了别的花木生长,他们被砍去的确是理所应当的。跟那庄子“有用的死没有 用的生”之说又是不同的。大约世上万物能够幸免于难与不能幸免于难,要看它所处的地 位和用途罢了。”客人离去后,我认为他说的很对,写此文以记之。14.古诗文名句和文学常识填空:(1)_,秋以为期。(诗经氓)(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而又何羡乎?(赤壁赋)(3)万里悲秋常作客,_,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4)可惜流年,_,树犹如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5)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的第二境界是:_。(人间词话)(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_,可谓好

    40、学也已。”论 语【答案】 (1). 匪我愆期。将子无怒, (2).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4). 忧愁风雨 (5).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6).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匪”“愆”“憔悴”的写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芳草渡宋贺铸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捻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此夜为谁排。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注:“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15

    4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同是送别词,这首词与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不同,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集中,匠心独运。B. “捻青梅”的“捻”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写出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捻梅的形象。C. 词的下片“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的口吻,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写出女子对丈夫的依恋。D. 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E. 这首词写妻子与丈夫离别时的情景,在表达方式上熔叙事、写

    42、景、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夫妻离别时难分难舍之情。16. 这首宋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答案】15. CE 16.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留”“送”“撚”“泪下”“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相思烦恼,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表现了这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一面。【解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

    43、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用一种幽怨的语气”有误,“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是女子对丈夫的关怀,女主人公让丈夫把烦恼给自己送来,体现出令人感动的为对方着想的精神。E项,“在表达方式上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有误,选项对表达方式的分析有误,这首诗重在叙事,没有写景。【1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这是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塑造形象的技巧。从题干来看,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注意诗下对“雁”的解释,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

    44、斜行,故称”;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来分析人物的特征。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由此可准确判断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为女子,“留”“送”“泪下”“撚”“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开始,后面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通过这些,不难把握人物形象。点睛:解答诗歌人物形象三要点如下:首先明确“写了谁”,比如本词中,塑造的是一个痴情的女主人公形象,概括的时候使用“特征+身份”这种模式;然后分析“有什么特征”,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或手法)分析形象特点,如本词中主要通过动作和语言来塑造女子形象;最后要分析“

    45、塑造该形象有什么意义”,即表现人物怎样的思想、情感、志向、品格等,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与写作意图。1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民国时期,声名显赫的银行家群体一度是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然而这个曾经创造过辉煌的银行家群体不知何故很快便 了。 丰收的秋天远去,萧瑟的冬日降临了,曾经活跃在田野里的各种动物都已 ,雪花满天飞舞着,为大地披上了一身银白色的服装。 正如伟人所说,一切稳固的东西都会 ,一切神圣都将会遭到亵渎。很多企业早已明白,在这个时代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生意。A. 销声匿迹 烟消云散 风流云散B. 风流云散 烟消云散 销声匿迹C. 风流云散 销声匿迹 烟消云散

    46、D. 烟消云散 风流云散 销声匿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可根据词义及句子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A项,风流云散,像风和云那样流动散开。比喻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四面八方。B销声匿迹, 形容消失得无影无踪。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D 烟消云散, 比喻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选C。【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历年高考试题表明,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考点中,近义词的运用是常考点。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

    47、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现在“城归”族的规模尽管还不算大,但他们绝不是被城市“挤出”或消极避世的族,而是怀着梦想在乡村创业的弄潮儿,所发挥的牵引作用不可小觑。B. 少数电商巨头,虽已建立起各自的征信体系,但自己给自己当裁判,难免不会出现监管不严、打击不力情况,所以电商除了自律外,还需要社会力量监督。C. “汉语盘点”借助语言的力量引导人们理性思考自身、社会和国家,在表达个体情感的同时也凝聚了时代记f乙和文化价值,为当代文化的发展贡献着力量。D. 社会管理层如果对文化创造不上心,那么文

    48、化自信就不容易树立,只有引领者普遍树立起“文化化人、从我化起”的生命信仰,才可能真正形成文化中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B项,不合逻辑,去掉“难免”后面的“不会”;D项,成分残缺,“真正形成”后面缺少宾语,可在“文化中国”后面加上“的局面”。语序不当,句首应为“如果社会管理层”。点睛:语序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定语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不当、修饰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语序不当、逻辑语序不当等。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

    49、语)蓝球(e名词)女(f名词)教练。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多层修饰语,看谁离谁最近,离得最近就应该紧挨着。关联词语,前后主语是否一致,一致主语在前,不一致关联词语在前。“和”“或”顿号等注意查找逻辑对应和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被字句,把字句前面加否定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把”和“被”的前面。此题属于关联词语语序不当,注意跟例句对照分析。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口大多数人认为,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饮食是理所应当的。实际上

    50、, _,因为如果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容易使饮食结构不合理,久而久之,_,而营养元素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品。合理的膳食可以给机体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那么,_?就是尽量不挑食,以保证营养的平衡。【答案】 (1). 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2). 必然会导致体内营养元素不均衡 (3). 怎样做到膳食合理呢【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回答时,先通读语段,了解内容。本语段主要围绕膳食来谈。补写应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加以分析、思考,做出判断即可。第一空根据前面一句和“容易使饮食结构不合理”,此处应填“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第二空前面的“久而久之”和后面的“营养元素”提示,可推知应填这种饮食导致的结果“必然会导致体

    51、内营养元素不均衡”;第三空根据前面的“那么”和后面的句子,判断出应是问怎样做,可填“怎样做到膳食合理呢”。20.该图在第8届全国税收宣传漫画大赛获得二等奖,请你为其拟一个标题并揭示其寓意。【答案】标题:明知故犯;寓意:讽刺社会上某些人知法犯法,恣意践踏法律的可耻行径。【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漫画以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前提就是读懂漫画。读懂漫画中的对白或说明文字;读懂漫画的构图;读懂漫画中的要素角度思考。阐述对漫画所反映的现象的启示,必须找出漫画涉及到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常识的观点。这时需要对题干相关内容进行疏理,再回过头来解读漫画,这样对漫画的理解就上升到了一个新的

    52、层次。如本题讽刺社会上某些人知法犯法,恣意践踏法律的可耻行径。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一个小和尚耐不住禅院的寂寞,老觉得修行太慢,感觉不出自己的长进,甚至他怀疑自己究竟能不能修成正果。有一天,他再也没法忍受了,就向老禅师发牢骚,说自己没有慧根、缺少佛性,对自己失去信心了。老禅师微微一笑说:“山腰的工地上,石匠们正在为本寺加工佛像,你反正也静不下心来,就跟他们去劳动吧,做个帮手,学点手艺”小和尚一听,居然特别高兴,心想,终于可以出去透透风、乐呵乐呵了。可是,三天以后,小和尚来找禅师,他满

    53、脸歉疚:“师傅,我还是回来修行吧,连四角八棱的粗糙岩石都能在工匠的雕琢下变成仪态万方的石佛,何况我是一个人呢?”老禅师舒心的笑了。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略【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寓言作文材料 ,故事内涵丰富。在作文时要找准切入点,才可以准确构思立意。这则寓言中有三个主要形象:老禅师、小和尚、“佛像”。因此作文构思立意可以从这三个主演的具象去切入。从老禅师的角度,可以概括出“教育一定要讲求方式方法”“正确引导的效果要比一味的说教要好”“给与亲身体验的教育,远远胜过那些空洞的说教”“教育是一门充满智慧

    54、的科学”等。从小和尚的角度切入,可以概括出“凡事情半途而废,常常是没有恒心所致”“信心是成功的关键所在”“要走向成功,不仅需要信心,还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欲速则不达”“领悟真理,往往需要源于实践的体验,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树立雄心,激励斗志,从而走向成功”“先要有心灵的顿悟,而后才能有正确的抉择乃至成就事业,舍弃中选择,选择中舍弃,人生就是不断舍弃和不断选择的过程”等。从佛像的角度切入,可以概括出“在走向成功的途中,一定要懂得舍弃”“舍弃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智慧”“不经历雕琢,石头不能成佛;不经过磨练,人不能成就大业”等。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55、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语句是:他满脸歉疚:“师傅,我还是回来修行吧,连四角八棱的粗糙岩石都能在工匠的雕琢下变成仪态万方的石佛,何况我是一个人呢?”所以从小和尚的角度可以有如下的立意理解:先要有心灵的顿悟,而后才能有正确的抉择乃至成就事业,舍弃中选择,选择中舍弃,人生就是不断舍弃和不断选择的过程。考生要注意作文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明确立意,自选文体。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4048.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从容不迫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从容不迫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人不知,鬼不觉近反义词解释.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人不知,鬼不觉近反义词解释.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解释.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解释.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是什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是什么.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班语言活动找反义词教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班语言活动找反义词教案.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央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央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重的反义词是什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重的反义词是什么.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寒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寒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x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业精于勤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业精于勤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横跋扈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横跋扈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心一志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心一志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与柔软有关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与柔软有关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计其数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计其数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知不觉的近义词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知不觉的近义词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声不响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声不响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生字课件 新人教版.ppt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生字课件 新人教版.ppt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一掷千金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一掷千金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tall的反义词有哪些.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tall的反义词有哪些.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lucky的反义词有哪些.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lucky的反义词有哪些.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