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邢台市 第一 中学 2019 2020 学年 语文 上学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 资源描述:
-
1、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艾青诗选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这本书真实反映历史,高度浓缩作者思想,蕴含着强烈深沉的情感。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他在1933年写了著名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署名时,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突然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迫害共产党和正义的人们,感到与蒋介石同姓是一件耻辱的事情,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下面打了个“乂”,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又因为“海澄”的家乡口
2、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这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同时他的诗篇又澈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斗争,如吹号者我爱这土地等。建国后,艾青的诗歌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内客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囿熟。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这意象中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和认识,以及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艾青诗歌的中
3、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一种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在现代国人当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还有一个要素就是“忧郁”。艾青的忧都一方面源于个人的经历和性格,源于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漂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源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辗转于北方,亲眼见识了北方农民的苦难,与我国古代士人的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因此,这种忧郁里
4、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丧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的思索。艾青的忧郁并不是消极的,其所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深沉”的力量,表现的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坚定的信念。艾青的诗歌是现代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的新成果,它在成长中广泛汲取了现代新诗的营养。这个时期,自由体诗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既有蒋光慈等诗人的政治抒情诗的实践,也有冰心等诗人的小诗形式可供借鉴。更重要的是,新诗还经过了格律诗的提倡、探索和象征派诗的介绍、实践,同时他也受到了惠特曼、叶遂宁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这样,艾青的诗歌在艺术上就比以前的自由体诗有了很大的提高。(摘编自序言)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5、 )A. 大堰河我的保姆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艾青出于对蒋介石的报复,又结合自己名字的家乡口语特点,起了“艾青”这个笔名。B. 艾青诗歌的内容在建国前后有很大不同,建国前侧重反映祖国的土地和人民遭受的不幸,建国后则开始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C. 艾青诗歌的两个中心意象凝聚的是现代国人当中普遍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感,而并非艾青特有的情感,因此,艾青在独创性方面有所欠缺。D. 如果没有受到惠特曼、叶遂宁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艾青的诗歌定不会在艺术上比之前的自由体诗有很大提高。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介绍艾青笔名的由来,表现了艾青对革命的支持和对正义的追
6、求,与后文写他的诗歌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相照应。B. 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证明艾青早期诗歌艺术具有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凝结成形象这一显著特征。C. 第五段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艾青忧郁产生的原因,分析全面,思路清晰。D. 本文主要介绍了艾青诗歌的两大艺术特征,并就这两大艺术特征在艾青诗歌中的具体体现逐一进行了深入的阐述。3. 根据原文内容以及课内相关篇目的内容及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堰河我的保姆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塑造“大堰河”的形象,并大量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乳母真挚深切的情感。B. 艾青在诗歌中主要通过土地和太阳这两个意象分别表达他对
7、祖国、人民最深沉的爱和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C. 正是北方农民在抗战炮火中所受的苦难和我国古代士人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才使艾青具有了对祖国和人民极其深沉的爱。D. 艾青诗歌“忧郁”特征的形成,既与他留学法国的经历和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有关,又与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所见所感密不可分。【答案】1. A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建国后则开始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错误,由原文第三段“建国后,艾青的诗歌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可知,“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等内容在其前期诗歌中也有体现。C项,“因此艾青在独创
8、性方面有所欠缺”错误,强加因果,有原文第四段“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这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以及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一种至死不渝、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情感在现代国人当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可知,“艾青诗歌的两个中心意象凝聚的是现代国人普遍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感,而非艾青独有的情感”前因正确,但结论错误艾青诗歌有自己特有的意象,因此是具有独创性的
9、诗人,在独创性上并不欠缺。D项,“如果没有受到惠特曼、叶遂宁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艾青的诗歌定不会在艺术上比之前的自由体诗有很大提高”错,结合“更重要的是,新诗还经过了格律诗的提倡、探索和象征派诗的介绍、实践,同时他也受到了忽特曼、叶遂宁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这样,艾青的诗歌在艺术上就比以前的自由体诗有了很大的提高”,可见艾青的成就不仅是受到了忽特曼、叶遂宁的影响,还有格律诗的提倡、探索和象征派诗的介绍、实践,选项以偏概全。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并就这两大艺术特征在艾青诗歌中的具体体现逐一进行了深入阐述”错误,由原文第三段 “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
10、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这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如吹号者我爱这土地等”可知,文章就艾青早期诗歌艺术具有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凝结成形象这一显著特征作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但并未对艾青诗歌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忧郁”在艾青诗歌中的具体体现进行深入阐述。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才使艾青具有了对祖国和人民极其深沉的爱”错误,由原文第五段“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辗转于北方,亲眼见识了我国北方农民的苦难,与我国古代士人感时愤世、忧国
11、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因此,这种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图、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思索”可知,“才使”归纳错误,艾青对祖国人民的深爱来源已久,苦难和传统是与他内心已有的爱国情感契合,而非激发。故选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秋瑾注:襟抱谁识?耿立在2011年的第一天,人生第一次路过杭州,从岳庙出来的沉重,暗合了灵隐的香烟。我坐上一绍兴小伙的出租车,要看西湖,谁知他把我们掷到一片有水的地方,其实这里在办丝绸展,并不是真正的西湖,我和朋友自嘲,阿Q的后代一阔脸就变,在城里早已褪净了乡间可爱的淳朴。今天的西湖少了风苦水寒,这冬日
12、的午后,我从走过秋瑾灵柩的这个桥头走过,我想到,也是在光堵三十三年丁未年的正月间,秋瑾与女友徐自华一起,在冬日的杭州,两人登临凤凰山吊南宋故宫遣址,登高送目,正故国的冬日,那时的西湖是萧杀的,正如当时的国运。在寒冷中挺风而立的才三十二岁的奇女子,如一枝寒冬的梅,横斜在冬日,不是疏影黄昏,而是如瘦铁的枝干,在顽强对抗着孤冷。我知道秋瑾是喜爱梅花的,地笔下的“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抑或就是她的影写,秋姿态,梅精神。先初,我接触到秋瑾被捕时的文字,是说用枪激烈抵抗的,但后来知道血写的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墨写的秋瑾持枪拒捕的事实。陶成章淅案纪略回忆,得知安庆事败后,执报纸坐泣于内室的秋瑾“不
13、食亦不语”,“有劝之走者,不问其为谁何”此后杭州女师同学劝其避难,秋瑾的最后回答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清军到大通学堂前门时,学生仍劝秋瑾从后门乘船渡河,“瑾不应”,不走不避,决心殉难。其时以身相殉的秋瑾,一袭白衫,坐在楼上,静等着那最后时刻的到来。被捕后的秋瑾,被关在山阴监狱,绍兴知府贵福要县令李钟岳严刑拷问,希望获得有用的一二线索。第二天的午后,雨脚如麻,虽是夏日却有种凄风苦雨的味道。雨落在青藤的胡同,雨落在人去楼空的大通学堂;雨落在闹市轩亭口,雨落在乌篷船,雨落在岸旁的乌柏树上。这一切都在雨中有了凄迷,有了不祥。李钟岳恪守着自己的良知和底线,没有动刑,没有逼供,只是让秋瑾自己写供词,秋
14、瑾提笔仅写一“秋”字,如指顶大。李钟岳令再写,秋瑾沉思片时,好像看到储存在天际的云和雨,越来越凝聚,越来越饱满,突然一声长啸,那氤氲就跃下云层,独立纸上:秋风秋雨愁煞人。在秋瑾的事上,贵福本是存有私心,借刀于李,因其“雅不欲冒杀士之名”,故假手李氏。这时的李钟岳的内心,如虫子在啮咬,他感到了无力,他向秋瑾惭愧地说:“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谅之也。”当秋瑾系狱,亲属恐遭株连,逃避进深山;当秋瑾轩亭而殉,秋家就无人收尸,而遗骨由绍兴同善局草草成殓,槁葬绍兴府城卧龙山西北麓。秋瑾的死和血,硌痛了一些有良知的人,她激怒了民族久已蛰伏的良知,一个女人的死使一个民族的男子蒙羞,
15、秋瑾让麻木以惊醒,给踉跄以力气,让无情以热血,给铁石以恻隐,为冥作光,为旱作润,为良知作愤慨。在晚清的年代里,秋瑾比女人多出了男人气,比男人多出了英雄气。法国诗人雨果有一首赞项巴黎公社的女英雄米雪尔的诗,题目是比男人伟大。面对秋瑾这样的有奇行的女性,还能有什么有“比男人伟大!”更恰切的词语去描写秋瑾吗?在1903年的中秋节,丈夫叫秋瑾准备晚宴要请客吃饭,谁知他自已却在晚宴前被人拉走去吃酒了。中秋之夜,秋瑾独自一人面对一桌酒莱。天上一轮明月。只有对影三人。于是。她换上男装。毅然到一个戏园去看戏。当丈夫得知秋瑾身着男装去戏园看戏,不禁勃然大怒,竟然动手打了秋瑾。拳脚侮辱,所谓的家法和夫权已使这位比
16、男人伟大的女子忍无可忍,如娜拉一样走出家门。于是在朋友昊芝瑛纱帽胡同的宅第里,就诞生了和岳飞相媲美的满江红词章: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渐。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紅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有删改)注秋瑾:我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别号“鉴湖女侠”。1907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共同筹划皖渐两省起义,后在安庆举义失败,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于绍兴轩亭口。4.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17、( )A. 开头写游览杭州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淡漠,引出下文对秋瑾的叙写。B. 第段运用排比手法描写苦雨,谊染了一种凄凉氛围,烘托了主人公秋瑾当时的心境。C. 文中写李钟岳,通过其言行表现出当时具有良知和做人底线的旧官吏对革命者秋瑾的同情。D. 文中写法国诗人雨果赞美女英雄米雪尔“比男人伟大”,意在突出秋瑾的男人气和英雄气。5. 文中说“在晚清的年代里,秋瑾比女人多出了男人气,比男人多出了英雄气”,请分别指出其“男人气”和“英雄气”在文中的具体表现。6. 作品以满江红结尾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4. A 5. (1)男人气:与友人凭吊古迹,喟叹国运;如梅花般有对
18、抗孤冷的顽强精神;着男装看戏;反抗家法夫权走出家门。(2)英雄气:面对灾难降临,不逃避;身陷牢狱,以死唤醒民众;创作满江红,表现英雄气概。 6. 照应标题,表现了秋瑾不为人理解的苦闷之情;是秋瑾精神世界的写照,丰富了秋瑾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秋瑾巾帼英雄气概的敬仰,深化作品主旨。【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A项,“表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淡漠”分析错误,开头部分作者想去看西湖,结果出租司机把他们拉去了办丝绸展的错误地点,于是“我和朋友自嘲,阿Q的后代一阔脸就变,在城里早已褪净了乡间可爱的淳朴”,作者感慨绍兴司机不淳朴、不地道,并没有提及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淡漠。
19、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抓住“男人气”和“英雄气”两个关键词进行分析。“男人气”指男人特有的性格和气质,男人独有而女人不具备的阳刚之气,据此在原文信息中进行筛选,结合第二段可概括出秋瑾“与友人凭吊古迹,喟叹国运”的事迹。第三段写秋瑾在寒风中挺立,如一枝寒梅,体现了她对抗孤冷的顽强精神。第十二段写她被丈夫爽约,一人孤寂在家,便换上男装去戏园看戏,有不输于男子的傲气。第十三段写秋瑾反抗家法夫权离家出走,体现了她身上如男子般的魄力。“英雄气”指英雄品质,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令人敬佩的精神。原文第四、五段写秋瑾面对捕杀,不胆怯、不逃避。第十一段,写秋
20、瑾英勇就义,以死来唤醒民众,最后一段秋瑾创作的满江红中“心却比,男儿烈”“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等句都体现了她无畏无私的英雄气概。【6题详解】此题考查重要段落的作用。可从内容、情感、结构、主旨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文章结尾写秋瑾忍受不了所谓的家法和夫权而离家出走,并写下一首满江红,从内容和情感上考虑,满江红是秋瑾精神世界的写照,既突出了秋瑾无人理解,离家出走的苦闷之情,也表现了秋瑾堪比男子的英雄气概。从结构上考虑,照应了标题,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从主旨上和人物上考虑,丰富了秋瑾的人物形象,突出了秋瑾巾帼英雄的伟大气概,深化了主旨。二、古诗文阅读(58分)(一)文言文阅读(共9小题
21、,26分)7. 下列各项中的文言句式特征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A. 不吾知其亦已兮,有余情其信芳B.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C.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答案】D【解析】【详解】例句,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C项,判断句。D项,定语后置句。故选D。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B. 秋天漠漠向昏黑C.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D.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
22、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B项,秋天:古义:此指秋日的天空;今义:季节。D项,穷困:古义:指不得志;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故选C。9. 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B. 总角,古时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做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C. 战国策又称国策,由汉代刘向整理编辑,与国语同属国别体史书著作。D. 古人把音乐分为宫、商、角、徽、羽、变宫、变徽,称为七音,其中变徽的音调激昂慷慨。【答案】D【解析
23、】【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变徽的音调激昂慷慨”错。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昂慷慨。荆轲刺秦王中有“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张耳者,大梁人也。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去其夫,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听之,乃嫁张耳。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盛。陈余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敖游赵苦陉。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余非庸人也。
24、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者千金,陈余者五百金。张耳、陈余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两人相对而处。里吏尝有过答陈余,陈余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余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余然之。陈涉起蕲,至入陈,兵数万。张耳、陈余上谒陈涉。涉及左右数闻张耳、陈余贤,未尝见,见即大喜。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功德宜称王。且夫监临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
25、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成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陈涉不听,遂立为王。陈余乃复说陈王曰:“大王举梁、楚而西,务在入关,未及收河北也。臣尝游赵,知其豪杰及地形,愿得奇兵北略赵地。”于是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节选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注抵:投奔。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6、. 嫁庸奴,去其夫 去:离开B. 父客素知张耳 素:平素C. 购求有得张耳千金 购求:悬赏缉捕D. 陈余然之 然:正确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 乃宦魏为外黄令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C. 张耳乃引陈余之桑下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D. 为天下除残也 为变徽之声12.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余年少,父事张耳B. 又前而为歌日C. 函封之D. 士皆縝目,发尽上指冠13. 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
27、则力/分与众则兵强/B. 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C. 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D. 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14.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耳从大梁逃亡来到外黄,娶了外黄富人家的女儿为妻,并得到了丰厚的财物。B. 张耳为人沉着冷静,能忍小耻,做事不急功近利,陈余与张耳相比则略显浮躁。C. 张耳、陈余主动请求追随陈涉起义,最终目的是能使被暴秦灭亡的诸侯国得以复立。D. 陈涉占领陈地后拥
28、兵数万,陈地父老劝陈涉称王,认为不称王不足以镇服天下诸将。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案,功德宜称王。(2)臣尝游赵,知其豪杰及地形,愿得奇兵北略赵地。【答案】10. D 11. B 12. C 13. C 14. C 15. (1)将军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拿锐利的武器,率领着士兵讨伐暴虐的秦国,这样的功德应该称王。(2)我曾遍游赵国,熟悉那里的杰出人物和地理形势,希望派一支军队向北出其不意地夺取赵国的土地。【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积累能力。D项,“然”,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正确。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
29、A项,用法相同,意思不同:第一个“以”,介词,把/第二个“以”,介词,因为。B项,用法、意义均相同: “乃”,于是,连词。C项,第一个“之”动词,到/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D项,用法、意思均不同:第一个“为”,介词,替、给/第二个“为”,动词,发出。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积累能力,具体指词类活用情况考查。A项,名词作状语,像对待父亲一样。B项,名词作状语,上前。C项,名词动用,用木匣装。D项,名词作状语,向上。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希望将军不要称王,赶快率兵向西挺进,派人去拥立六国的后代,作为自己的党羽,给秦国增加敌对势力。给它树敌越多,它
30、的力量就越分散,我们的党羽越多,兵力就越强大。“愿将军毋王”,“愿”的宾语为“将军毋王”,这个宾语是主谓短语充当,“将军”为主语,“毋”为能愿动词,不能独立作谓语,与“王”组合一起作谓语,而能愿动词后必须接动词,所以“王”活用作动词,“称王”,此处句子完整独立,“王”后停顿。“急引兵而西”,形容词“急”作动词“引”的状语,之间不可断开,“西”名词作动词,向西出发,“西”后断开,此处是语法独立意思完整的句子。使令性动词“遣”的宾语为“人”,“人”又作“立”的主语,“遣人立六国后”为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前后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ABD。断句为: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462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