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年同步教学案:第11课 师说 人教新课标.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年同步教学案:第11课 师说 人教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 学年 同步 教学 11 新课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1课师说一、实词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或师焉,或不焉:_点拨“受”通“授”,传授。“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一词多义道传师惑无点拨道理/风尚/说/道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流传/传授/驿站,客舍军队,名词/老师,名词/学习,名词用作动词/乐官,乐师,名词疑惑/迷惑,欺骗/糊涂/名词用作动词,有了疑惑无论,连词/没有,动词3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今义:_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_今义:_小学而大遗古义:_今义:_吾从而师之古义:_今义:_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_今义:_点拨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
2、:一般人。今义:大家,很多人。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初等教育的学校。古义: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今义:一个词,表目的或结果。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4词类活用吾师道也:_来源:高&考%资(源#网吾从而师之:_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而耻学于师:_圣人之所以为圣:_不耻相师:_孔子师郯子:_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于其身也,则耻师焉:_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_圣益圣,愚益愚:_点拨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用作动词,低于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3、为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二、虚词来源:高&考%资(源#网1之2其点拨1.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代“子”/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2.作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人称代词,“他”/人称代词,作定语,“他们的”/句中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句中语气副词,表感叹语气,“多么”三、句式来源:K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2而耻学于师:_3师不必贤于弟子:_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_8不拘于时:_点拨1
4、.宾语前置句23介词结构后置句4.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5.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6.省略句,“先”后省略“生于吾乎”7.省略句,“及”后省略宾语“之”8.被动句,“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四、名句积累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五、课文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该中心论点展开的?点拨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学必有师”“唯道是学”
5、。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高屋建瓴,提出全篇纲领性的论题,全文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反复进行论证。第二段和第三段中派生出的“圣人犹且从师”“不耻相师”“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等分论点,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进一步阐明中心论点的。末段看似是无关紧要的交代,实则是以李蟠为例,说明今之贤士也从师求学,是全文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紧扣文章的中心。总之,本文结构严谨,不生枝蔓;论点明确,中心突出。2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应作怎样的理解?点拨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6、。“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3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有何特点?点拨文章第二段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起句,针对“耻学于师”的现象,展开了三重对比。纵比:古之圣人才智高,犹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而耻学于师。自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大遗。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4师说以其雄辩的力量和
7、不容置疑的气势享誉文坛,被人们广为传诵。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点拨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的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一、中心主旨本文通过阐明从师学道的重要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并以孔子为例论证“圣人无常
8、师”,论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表现反抗流俗、抗颜为师的态度和勇气。二、写作特色1立论鲜明,中心突出。见“要点突破”中“五、课文理解”的第1题答案。2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文章第二段运用三组对比,揭示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心态及后果,作者主张从师的观点不言自明。第三段引用孔子的言论,增强了说服力。3以丰富的表达语气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
9、,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三、结构图解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四、古今对译(45分钟,90分)一、基础知识(21分,14题,每小题3分,第5题9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孰(sh)苌弘(chn)经传(zhun)针砭时弊(bin)B谀(y) 句读(du) 谄媚(chn) 不拘于时(
10、j)C郯(dn) 严谨(jn) 或不焉(fu) 惑之不解(hu)D聃(dn) 贻之(y) 师襄(xin) 以资切磋(chu)来源:K答案B解析A项“砭”应读bin。C项“郯”应读tn,“谨”应读jn,“否”应读fu。D项“磋”应读cu。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无贵无贱(无论,不分)B小学而大遗 (丢弃)C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身体)答案D解析身:自己。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B吾未见其明也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其可怪也欤答案D解析A、B、C三项为代词。D项为语气副词,用在句首,表示反问。
1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B解析B项益:副词,更加。A项贤:名词,才能/形容词,高明。C项名词,道理/名词,风尚。D项师:名词,老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5默写。(1)古之学者必有师。_,_。(2)是故_,_,_,师之所存也。(3)是故_,_,_,_,如是而已。答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二、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69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12、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下列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拘于时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何陋之有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案C解析C项与例句均为宾语
13、前置句。A项为被动句。B项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判断句。7下列句子中加点“惑”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来源:高&考%资(源#网C其为惑也,终不解矣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答案D解析A、B、C三项指疑难问题。D项指糊涂。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上态度是不同的。来源:高&考%资(源#网B本段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原则,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D本段从论证方式上来看,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