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 湖北省 公安县 第三中学 2016 届高三 上学 月月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公安三中2016届高三年级8月考试语 文 试 题制卷人:王 洪 考试时间:2015年8月23日上午9:2011:50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明之间为什么需要交流互鉴 各民族创造了自己的灿烂文明。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民族都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互鉴。那么,文明为什么需要交流?可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来理解。 根源于文明路向的不同。“文明”是指人类在应对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制度、精神等成果的总和。文明交流指的是主动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给其他民族的活动过程。任何民族的文明都不是完美的。由于遭遇外部环境的挑战不同、
2、文化禀赋的不同。思维趣向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文明景观。对这一过程的揭示,德国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他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短短几百年时间,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本来是相互隔绝的各个文明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自己的伟大精神导师,如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国有先秦诸子百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后来这些地区各自迥异的文化形态。雅斯贝尔斯实际上揭示了人类精神的“裂变”过程,即不同民族如何“分有”了自己的文化精神,形成了自己的文明
3、路向。 在 “裂变”之前,人类的精神虽然完整却蒙昧不明。“裂变”之后,沿着自己的路向发展,却难免走向偏执,陷入所谓的“相对真理”的困境。因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甚至整合就变得尤为重要。在文明交流史上,最大的敌人就是“文化自我中心论”者。如19世纪后期,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文化也同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标准,不同文化之间是可以比较的,有先进和落后、高级和低级之分。这种思想刚一提出就遭到“文化多元论”者的激烈反对,后者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曾在或者正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立足于现实梦想的差异、文明交流的直接原因在于现实中不同民族梦想的差
4、异性,甚至排斥性。文明交流的深层目的在于通过历史的沟通达成对现实的理解、和解。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可以说就是由众多的文明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和在时间上的继起而构成的活生生的画面。这些文明形态之所以能够发展与延续,主要是由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支撑的。今天,中西方的沟通既是关乎未来的梦想的沟通,又是历史与文化的沟通。 着眼于共同未来的应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问题、气候环境的异常问题等等,所有这些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都需要打破地域与民族的局限性进行深度合作,在文明层面相互启发与借鉴。“自视者不幸,自见者不明”,除了对自身文明固有的傲慢和偏见,人们又天然地对已有的文明有着“路径依赖”,这注定了此类问题在同一文明内部
5、是无法解决的。所以,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在文明交流中知己知彼,扬彼之所长补己之所短,才有可能形成应对未来的新思维。 人的生命活动的丰富性、开放性,决定了文明交流的无限可能性。两种异质文明既可以和谐相处,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一个民族如果缺失了兼容创新的动力,那么它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在真切的对话与交流中,才能携手应对共同的未来! (本文有删改)1关于文明为什么需要交流,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同民族呈现出的文明不同,而任何民族的文明都有缺陷,一个民族需要主动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给其他民族。B
6、历史中不同民族沿着自己的路向发展,却难免走向偏执,陷入“相对真理”的困境,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甚至整合就变得尤为重要。C人们又天然地对已有文明的“路径依赖”,成为文明交流的障碍。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在未来找到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方案。D现实中不同民族梦想的差异性、甚至排斥性,使得文明需要交流,在交流中力求通过历史的沟通达成对现实的理解、和解。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各民族由于文明路向的不同,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互鉴中才能创造本民族的灿烂文明。 B在文明交流史上,一些西方学者曾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认为文化也有先进和落后、高级和低级之分。C人
7、类共同应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问题、气候环境的异常问题等等,都需要打破地域与民族的局限性开展深度合作。 D文明之间的交流具有无限可能性,两种异质文明既可以和谐相处,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自己的伟大精神导师,提出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后来各自迥异的文化形态,形成了自己的文明路向。B人类历史是由众多的文明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而构成的,人类社会则是由众多的文明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所构成的。这些文明形态能够发展延续,主要由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支撑。C“文化自我中心论”者的思想观点,遭
8、到了“文化多元论”者的激烈反对,后者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D一个民族只有具有兼容创新的动力,才能在真切的对话与交流中知己知彼,扬彼之所长补己之所短,防止“一条道走到黑”。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宋初,改刑部。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母忧,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
9、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
10、,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炳、烨并进士及第。(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谮于帝者 谮:说别人坏话,诬陷B旋复本官 旋:不久C兼判吏部铨 铨:铨选,选拔任用官员D前驺者潜知之 潜:隐藏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
11、,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廷”,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C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D本文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温叟性情方正,聪慧过人。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后来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
12、母亲去世,退居西洛,守丧完毕后恢复了旧官。B刘温叟唯才是举,公正无私。他负责科举时,有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免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十二个人都是有才华的。C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审查劳绩;朝廷免除其子待选作为厚恩,并将他提升为太子右赞善大夫。D刘温叟正直廉洁,抵制腐败。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可以用罚物补充,刘温叟对中丞不满,因而不取用。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2)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 (二)古代诗歌阅读(
13、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好事近清 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8、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5分) 9、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1)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昼夜和冬春更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 ”(2)梨自古就是文人志士所赞扬之物,梨花盛开,洁白如雪,而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 ”两句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将雪比作梨花,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高二语文答题卡.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