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8咬文嚼字 .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8咬文嚼字 2015 2016 学年 语文 人教版 必修 习题 咬文嚼字
- 资源描述:
-
1、第三单元咬文嚼字“无不例外”与“无一例外”2011年12月17日法制文萃报第12版右下角结语中写道:“骄奢思淫欲,酒色丧官德。色欲熏心的淫才,无不例外都栽在了欲壑难填、纵情泄欲上。”其中,“无不”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即“没有一个不”,表示全都。“无不例外”当然是“全都例外”。把这个意思放进上述语境中,意思就成了:色欲熏心的“淫才”,全都例外地“栽”在了欲壑难填、纵情泄欲上。好像按例不该“栽”似的。这显然不是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不难看出,“无不例外”改为“无一例外”才是文中要说的意思。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陈瑞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文学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
2、知识性,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1)单音字。倒涎()锱铢()岑寂()付梓()王嫱()憎恶()没镞()烟榻()清沁肺腑()答案:xinzzhcnzqingzngztqn(2)多音字。嚼 漂乘 藉隽 鲜答案:jio jio jupio pio piochng shngj jijun jnxin xin(3)形近字。 答案:j y j jd d d d dchn chn dn dnjun jun jun“歹”读作,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和小篆的形
3、体,上部像骨头破碎的裂纹,下部像死人的空骨。“歹”的本义为死人残裂的骨头。后来,楷书写成了“歹”。“歹”是个部首字。“歹”只作义符,没有作声符的。从“歹”的字都同死有关,如“殓”“殡”“殁”“殪” “殊”“殇”“殃”等。引申为坏、危险,如“好歹”“歹人”“殆”。(1)援例:_(2)流弊:_(3)点铁成金:_(4)学富五车:_(5)才高八斗:_(6)杀青:_(7)尺牍:_(8)索然无味:_答案:(1)引用成例。援,引用。(2)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3)神仙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铁就变成金子。比喻把不好的作品改好。(4)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5)形容富有文才。(6)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
4、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后泛指写定著作。(7)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8)也写作“索然寡味”。形容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1)锱铢必较/斤斤计较。主要区别:_我意外地多得了10英镑,所以大可不必(),随便把它花掉好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整则可谓(),胜于他人。你没有必要在每个小细节上面那么()。A锱铢必较 B斤斤计较答案:(1)提示:锱铢必较: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斤斤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答案:“锱铢必较”侧重于形容计较财物,而“斤斤计较”不限于此。BAB(2)简洁/简捷。主要区别:_弥尔顿在许多的段落中()地概括了人民的处境。这是
5、一个利用二进制计数器()计任意数的方法。对那些大公司来说,这种创意既()又方便。A简洁 B简捷答案:(2)提示:简洁:没有多余的话,简明扼要的意思。简捷:也写作“简截”,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简单快捷。答案:“简洁”的对象多是行文、言语的内容等,“简捷”的对象多是说话内容、工作方法等。ABB(3)幻觉/错觉。主要区别:_他沉溺在一种奇怪的、幸福的()之中。它给人们的一个()是,似乎学习仅仅是为了加深和巩固已有的知识。他的头脑已经不再能分清()和现实。A幻觉 B错觉答案:(3)提示:幻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例如没有声音而听见声音。有某种精神病或在催眠状态中的
6、人时常有幻觉。错觉: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如筷子放在有水的碗内,由于光线折射,看起来筷子是弯的。答案:“错觉”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而幻觉夹杂着想象和愿望,严重的幻想常与妄想有关。ABA背景链接“咬文嚼字”,本指过分推敲字句或在某些字句上纠缠,而不领会其精神实质,含有贬义。朱光潜的这篇咬文嚼字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即提倡遣词造句“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以求做到“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使之“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作者对文字的咀嚼,具有非凡的敏感,能品出丰富细微的意味。文章旁征博引,摭拾古今“咬文”佳话,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
7、好思想和感情。作者反复强调文字与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脉梳理一、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五段),回答问题1下表是第一部分中所举的例子及其说明的道理。结合课文,选取其中一个进行具体分析。例子分析道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修改句式不同,情感不同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繁简不同,意味不同“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字眼不同,意境不同文字与思想情感密切相关。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与情感_答案:(示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分析:“你是”是主谓结构,而“你这”显然不是。可见,句式不同,情感便也不
8、一样。炼字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炼字题的一般答题步骤如下: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分析;找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尽量点出表现手法。2第四段的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1)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2)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3)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_答案:提示:本题可参考课文中朱光潜先生的观点进行
9、分析。言之有理即可。3作者举郭沫若先生、李广射虎、贾岛推敲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结合文中的原话作答。_答案:这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增减,句子的意味不同。“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二、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第六至第七段),回答问题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字的联想意义的?而论述字的联想意义主要是为了论述什么道理?_答案:联想意义: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联想意义的善用可以使文章意蕴丰富;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道理
10、: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2作者从上面三个方面来论述字的联想意义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_答案:举例论证。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举了“烟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的善用可以使文章意蕴丰富。举了“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举了“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的例子。例证法例证法是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引证法就是引用道理论据进行论证,这二者结合起来,称为“摆事实讲道理”。这种方法是写作议论文最基本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只摆出事实和引用理论是不够的,必须加以分析,在引用事实或理论论据后,要充分讲道理,道
11、理讲透彻了,文章才能有说服力。完整的论证结构应是:观点(分论点)叙事(论据)分析扣题。三、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第八段),回答问题第八段是文章的观点性语段,试分析文章的的主要观点。_答案: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提出许多新颖独特的见解,但是课文也有不足之处,有些问题的分析,似乎未必完全恰当。例如对“推敲”的推敲就是如此。请你读一读贾岛的原诗,说说朱先生错在何处。附: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
12、不负言。【探究思路】【探究结论】_答案:(示例)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贾岛夜访李凝,而不是什么“孤僧步月归寺”。诗的前半部分是写诗人来访,后半部分是写诗人访问归去。中间贾岛与李凝谈了什么,通通省去未说,但从诗末句“幽期不负言”可以看出,两人说的是隐居生活的乐趣。全诗表达了贾岛对李凝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己打算效法李凝的心愿。诗中“入、敲、过、去”等动词,写的是同一个人在活动,这人当然只能是来访李凝的贾岛。那个“敲月下门”的“僧”,不是另外的什么“孤零零的一个和尚”,而是贾岛(贾岛曾做过和尚),他“敲”的绝不是“自掩自推”的“寺”门,而是李凝幽居的门。李凝居处的门到了夜晚当然是关了的,“僧”怎么会只“推”
13、而不“敲”?他如果不“敲”,李凝又怎么会知道有人来访?由此可知,诗该用“推”还是该用“敲”,当是不言自明,真理还是在韩愈的手里。朱先生的说法有欠妥当。咬文嚼字一反过去以咬文嚼字为陋的观念,从新的角度对咬文嚼字的新意进行了阐释,入情入理,使人觉得耳目一新。实际上,生活中对同一问题,由于角度不同而存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是很正常的现象,如对于作文中出现的社会流行新词语现象,就有不同观点,你怎么看呢?_答案:(观点一)应该欢迎,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排斥和扼杀。理由:新词是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因此,拒绝新生词语就是拒绝生活;青少年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扼杀新词使用就是扼杀青少年的创造性。(观点二)要警惕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