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九专题 第28课 方山子传.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案导学设计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 资源描述:
-
1、第28课方山子传河东狮吼“惧内”最著名的莫过于苏东坡方山子传中的陈慥(字季常)。陈季常是四川青神人,与东坡是内亲,他怕老婆的状态为东坡所深知。故东坡作诗曰:“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著名典故“河东狮吼”便出于此。堂堂七尺男儿,听得夫人一声吼叫,竟然连手中的拄杖都掉地上了,而且因过分紧张导致内心一片茫然。这实在是“惧内”史上的传奇之作。陈季常,号方山子,凤翔知府陈希亮之子。苏轼作风翔签判时曾与陈季常交游。其时陈季常任侠好酒,豪气满怀。十九年后苏轼贬官黄州团练副使,途中相遇陈季常,其已变成了隐士。苏轼感于人世变迁而为他作传,谓其弃富贵而隐居于深山幽谷为“有自得”。文章刻画人物笔墨精约而生
2、动传神。寥寥数笔便把方山子青年时的豪气与隐者之风描绘得栩栩如生。所以李刚己说:“此篇跌宕有奇气。”1读准字音 (1)闾(l)(2)遁(dn)(3)慥(zo)(4)矍(ju)(5)傥(tn)(6)阳狂垢污(yn,同“佯”)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改变志向、行为(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惊讶相视的样子(3)方山子傥见之与:或许,可能(4)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鞭马奋起(5)此岂无得而然哉:不满足,不自得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节(2)适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
3、子的妻子。(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古义:遗制。今义:死者生前的照片或画像。(3)使从事于其间古义:从事政事。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4)河北有田古义:黄河北岸。今义:河北省。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余既耸然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2)闾里之侠皆宗之:名词用作动词,尊崇,敬仰(3)见方山子从两骑:使动用法,使跟从6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稍壮,折节读书:省略句,省略主语(2)鹊起于前:介词结构后置句7翻译下列句子(1)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译文:(2)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译文:答案(1)这或许就是古代方山冠的老式样吧?(要点:岂,表揣测语气;遗
4、像,遗制,古今异义词。)(2)英气勃勃的神色,依旧在眉宇间显现,难道他真是在山野间蛰居的人吗?(要点:见,同“现”;岂,表反问语气。)1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答:答案(1)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2)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3)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4)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皆弃不取。2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
5、笑”的情态?答:答案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3面对“不遇”于世,方山子的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分析。答:答案弃绝浮世,安贫乐道,以实现精神的回归。理由:(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所谓“折节”即强自克制,改变初衷,可见“驰骋当世”并非源自其内心的根本追求。(2)“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可见虽归隐仍不掩当年豪侠之气。隐或是侠,只是自处的方式不同而已,方山子不变的是一以贯之的不与世苟合的精神追求,是铮铮傲骨。(3)富贵“皆弃不取,
6、独来穷山中”,一“皆”一“独”表现了方山子弃绝浮世的决绝的态度。这样的弃绝表现了他对“终不遇”的全然不顾与超脱。“阳狂垢污”亦是这种决绝的表现。4从“耸然异之”,到“此岂无得而然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路历程?答:答案震撼、敬佩、追慕,以及对现实人生的坚定的选择旷达自适,超脱荣辱沉浮。故而结尾作者以“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作结,可见心向往之,更使得文章蕴生余波荡漾、含蓄不露的奇气。“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出自司空图的诗品,是对“豪放”特点的描述),只有精神世界特别饱满的人才会作出这样的人生选择。方山子是这样,苏东坡也是如此。“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
7、淡,请你谈谈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答:答案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苏轼的意义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
8、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
9、,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
10、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做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节
11、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崇、敬仰B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志向、行为C方山子傥见之与傥:或许,可能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纵马奔跑答案D解析驰骋:施展抱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A解析A项都是连词,表递进。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C项介词,在/介词,比。D项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12、A不同,不同B不同,相同C相同,相同D相同,不同答案A解析然而,表转折;表承接。代词,代方山子;的。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
13、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4清代王文儒评此文:“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是()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632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1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