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拿来主义 中职专用 教学 设计 专用 语文 同步 精品 课堂 高教 2023 基础 模块 上册
- 资源描述:
-
1、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重点)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难点)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二、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是他对现代杂文的作用所作的准确而精辟的说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杂文的典型之作拿来主义,和作者一起“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二)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
2、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02 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试图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30 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1936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年,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上海,葬于上海万国公墓。鲁迅在自嘲里写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散文以追忆
3、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坟、二心集、而已集、 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三)写作背景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四)整体感知1、阅读文章,划分层次。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
4、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五)文本研读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提示:这实际上涉及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明确: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2、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提示: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明确:国民党
5、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闭关自守”的“大门”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就会由“闭关主义”走向极端“送去主义”。作者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衣钵相传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3、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提示:作者是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确立和论证的。明确: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关于拿来主义,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4、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提示: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
6、”,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明确:(1)第1、2段所论,是“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径,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2)第3、4段所论,是“送去主义”必然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的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3)第6段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635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