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

类型二年级上语文说课稿拾贝壳_沪教版.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04813
  • 上传时间:2025-11-03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9.51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年级 语文 说课稿拾 贝壳 沪教版
    资源描述:

    1、拾贝壳说课一、教材分析拾贝壳本课记叙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海边拾贝壳的情景。语句优美,内容生动。这篇课文是二年级起始阶段的第一篇课文,属于读课文识字单元。这个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进入了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识字的方法,但是在生字中,教师也要做到对生字中的重点、难点心中有数。课文语句通俗易懂,但又充满了美感,抓住教材的这个特点,让学生在充分地读文后,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大胆的谈自己的感受,既练习学生的说话,又培养学生的语感。来源:学*科*网二、学情分析在识字方面,通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基本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已能比较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并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如:加部首、

    2、去部首、猜字谜、编口诀、字形分析等。因此,在教学时生字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起的是帮助、归纳、复习的作用。 在阅读方面,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有些基础好的学生已经能在初读课文时就能读出句子的语气了。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朗读水平的质也有了提高,也能通过朗读有自己的浅显认识了。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一:认识课文的9个生字;知道“扇”是多音字,了解“扇”在不同情况下的发音;复习“提手旁”,正确描摹“拾”等5个生字。 本课文识字学习“拾、贝、壳、彩、腰、扇、逗、帕、摸”9个生字,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这些生字应该没

    3、有什么难度,唯有“扇”字是多音字,这个字的读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这里教师因予以关注,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花太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操练,而是在本堂课上解决让学生了解该字的读音和字意有关,然后要在学生每一次读课文时倾听,注意及时、随时纠正。新教材量大、教学节奏快、所以教师更应该注重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以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并为学生做好及时的归纳。结合本课生字及课文的特点,复习“提手旁”,并让学生交流已经学过的带有“提手旁”的字。目标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背诵课文的第4、5小节,并学着用12句话试着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来源:学#科#网朗读课文做到字字音

    4、准,句句通顺是朗读的基本要求,也是整个一年级语文朗读训练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把关注点仅仅放在几个生字的字音上。由于是开学第一课,学生对一些生字一定会产生回生的现象,所以老师更应该把关注点放在朗读上。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并背诵,把课文上优美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目标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感受语言美,对贝壳产生喜爱、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贝壳里学生的生活并不遥远,部分学生家中还有贝壳,但是多数对贝壳的印象比较单一,所以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供学生实物,或者用媒体来展示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贝壳,让学生的想象依托在现实中,感受语言的美也建立在

    5、真实的感官上,由内心发自对贝壳的喜爱,从而激发学生对大海、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来源:四、教学设计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识字教学来源:ZXXK学生自主识字 教师发挥主导有所侧重通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对于课文生字的学习,采用先独立学、再课堂巩固、最后大组反馈的学习模式。学生在预习时对所有生字的音和形都有了解,并通过自己学习时积累的经验,用方便自己识记忆的方法记忆。在课堂上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本课生字的重、难点,在反馈时起到抓重点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大大提高学习效益。

    6、如揭示课题时,着重帮助学生归纳“提手旁”的字;注意“扇”这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对字义的了解,则放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文,随文理解字义,但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挤”、“拣”则要求通过谈感受、挑解释条的方法进行重点理解。阅读教学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尤其是在语文阅读中,读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能触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心灵上的共鸣。因此在该课的阅读教学中我做到以下几点:一)读文层层推进 重积累 重感悟 1、初读课文,重点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上。虽说学生已经进入了第二年的语文学习生

    7、活,但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个读文的基本要求在朗读初期还是要作为重点予以关注,这是每个年级都必须做到的。所以在初读课文时,字字音准和句句通顺仍然是朗读的要求,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都要充分的关注,并不是把注意点仅仅放在几个生字上。同时结合生字的特点,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揭示课题时,着重帮助学生归纳“提手旁”的字;注意“扇”这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等。2、二读课文,重感悟,重积累。来源:ZXXK课文语言优美,但又浅显易懂,学生在反馈预习的同时,已在初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感受,通过完成填空:小朋友们( )地在海滩边拾到了

    8、( )的贝壳。让学生用贴切的词语表达对课文最初步的感受。为了让学生建立感受的依据来源于课文中的词、句,这里就要求学生边读文完成填空,边从文中找到使自己产生这样感受的词或句,这样学生找到的必然是课文中的重点的字、词和句子。先填空,后说原因的设计是为了防止出现学生为了找老师要找的而敷衍了事的现象,这时学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而认真的在文中开始了“咬文嚼字”的工作,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知道了对课文的“感受”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从文中的句、词、甚至是字中悟出来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倡多读善思的同时,强调重视语文材料的积累,引人注目地在阅读方面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量化要求,其意

    9、义非同一般。因此,对语文积累的重新认识与研究成了语文教学的新课题。在结合学生谈感受的同时,像这类优美的短文,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积累。单从教学目标上定,本堂课上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的3、4小节,并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贝壳,这里不仅要求学生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或句子,更要积累写话的一些方式。语文积累包括语言积累、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这里我在教学语言中也尽量用上与课文有关的好词,扩充学生对好词的积累。所在让学生积累重点小节的同时,我还在归纳学生的说话时,及时用许多好词语,比如:千姿百态 五颜六色 形状各异等进行适时的归纳,小结。3、三读课文,指导朗读。指导学

    10、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是手段,既为了深入地理解课文。无论是目标还是手段,基础是理解课文。从目标的表面讲,对课文不理解,就没有深化理解可言。平时学生的朗读之所以读得不到位,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急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而是先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地去理解文章的含义,去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完成填空练习,并结合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对课文有了感悟后,再开始进行朗读的指导。这时由于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较深的悟,对课文的朗读则是由感而发,并不是为了读好几个标点的虚情假意了。学生的朗读之所以读得不到位,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课文的

    11、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我们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地去理解文章的含义,去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从而读好课文。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我关注到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为了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每篇课文之前,我都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刚开始,有许多学生不知预习是怎么一回事,我就教给学生预习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认真读第一遍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及生词,借助工具书弄懂这些生字、词的音、形;接着让学生进行

    12、第二遍、第三遍阅读,标上小节号,对文章有初步的感受和认识;然后,把没弄懂的问题做记号,以便上课时提出。这样,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就会使学生清除陌生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有效的预习,在教学中确实加快了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进程,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同时,也教给了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课堂听讲要求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并做到耳听、目视、心思三者结合。现今的学生都比较自我为中心,往往自己要听的或者要说的就会予以充分的关注,而对别人说的,或者觉得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就不会认真地去听去思考,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学习习惯。本堂课上,我要求学生先有自己完成练习,到课文中找依据的学习过程,然后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观点。这时,我不是旁观者,而是通过巡视和参与小组的讨论来达到检查学生是否都在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并要求小组推荐一位同学阐述大家的意见。同时在大组反馈的时候,我会不时的提问,要求学生对前一位同学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一种对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的一种反馈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二年级上语文说课稿拾贝壳_沪教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4813.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从容不迫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从容不迫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人不知,鬼不觉近反义词解释.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人不知,鬼不觉近反义词解释.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解释.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解释.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是什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是什么.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班语言活动找反义词教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班语言活动找反义词教案.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央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央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重的反义词是什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重的反义词是什么.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寒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寒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x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业精于勤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业精于勤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横跋扈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横跋扈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心一志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心一志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与柔软有关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与柔软有关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计其数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计其数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知不觉的近义词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知不觉的近义词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声不响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声不响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生字课件 新人教版.ppt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生字课件 新人教版.ppt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一掷千金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一掷千金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tall的反义词有哪些.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tall的反义词有哪些.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lucky的反义词有哪些.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lucky的反义词有哪些.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