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16音乐之都维也纳_苏教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教学 实录 16 音乐 维也纳 苏教版
- 资源描述:
-
1、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16音乐之都维也纳苏教版师:同学们好,这是我第二次登上讲台,很高兴可以和大家一起共度这40分钟的时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板书:音乐之都维也纳)。(指着“都”字),这个字念什么?生:一声。师:它是什么意思呢?生:都市。生:首都。师:什么是首都?生:一个国家的中心。师:音乐之都是什么意思呢?生:音乐的首都、音乐的中心。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生沉默半天后,有一人举手)生: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师:很好,很会提问题,真是一位聪明的学生。维也纳大家听说过吗?听说过的请举手,说一说你所了解的维也纳是什么样子的。(无人回答)师:大家还不是很熟悉维也纳
2、,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维也纳是奥地利首都,位于多瑙河畔。它以精妙绝伦、风格各异的建筑而赢得“建筑之都”的美称,又以历史悠久被称为“文化之都”,还以富丽华美的装饰被称为“装饰之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课件出示维也纳的图片)师:维也纳历史悠久、风景优美,建筑也很有特点,而这篇文章中,作者重点向我们介绍的是“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文章已经发到同学们手里了,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刚才那位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维也纳为音乐之都呢?一会儿,我找学生分段朗读。(生不是默读,而是小声朗读)反思:我明明说的是默读,结果学生纷纷小声朗读。是我没有表达清楚,还是学
3、生习惯了拿到一篇文章先小声朗读?我想打断学生,改为默读,但既然这么多学生都听成或默认应该小声朗读,那就尊重学生的选择吧。课后细想又觉得,当时为什么不问问学生为什么小声朗读?是听错了,还是习惯使然?板块二:品词析句,积累语言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词语。(课件出示:阿尔卑斯、北麓、多瑙河、生涯波光粼粼、装饰、博物馆、草坪街头巷尾、飘溢、华尔兹、露天星罗棋布、掺和、圆舞曲、镂花)师:我找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大家认真听,看他读得对不对?(三位学生朗读,出现不同的错误,同学们踊跃纠正)师:好,现在,我找同学分段来朗读课文。注意,这篇文章中有很多长句子,想要读得流利,就要注意如何正确断句。谁先来读第
4、1段?(生读第1段)反思:第一次试教,在梳理文章结构时,学生感到相当吃力。比如文章如何从不同角度来说明一个特点?文章四个方面材料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这样结尾?这些问题都是建立在对文章结构有清楚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次试教时,我毅然采用这种相对落伍的方法读一段处理一段的字词,概括段落大意。然而,前面几次设计,我是努力规避的。师:大家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话特别重要呢?生: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师:为什么觉得它很重要?生:它是总起的一句话。师:哦,是统领全文的一句话。这种结构形式叫什么啊?生(纷纷):总分。师:看来大家对总分结构很熟悉了。我们来看第一段。作者要介绍的是维也纳是音乐之
5、都,但是这一段并没有提到音乐,而是介绍了维也纳的位置。这一段中有几个词特别美,同学们找一找,说一说哪些词让你觉得维也纳特别美?生: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师:去掉这三个词,我们再来读一遍。(出示课件)师:加上这三个词以后,有什么不一样?生:让人觉得维也纳很美。生:让人体会到作者对维也纳的喜爱之情。师:对了,加上这三个形容词,文字就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如果只有小盆地三个字,文字就很干瘪,加上“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小盆地一下子就丰满了,仿佛就在眼前。“波光粼粼”这个词呢,大家想象一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微风吹过,河面上的波纹闪闪发光,煞是好看。一下子,我们脑海中就形成了一幅很美的画面。所以,
6、我们以后在遣词造句时,也要努力给读者一种画面感,让读者仿佛看到、听到一样。好,我找位同学来读第2段。(生读第2段)师:这一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哪个句子非常关键?生: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师:对了,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板书: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段也是一个总分结构。看“摇篮”这个词,我们都听过“摇篮曲”吧?在这里,这个摇篮是婴儿睡觉时妈妈摇动的篮子吗?生:不是。师:那这个摇篮是什么意思呢?生:发端。生:起源。生:源头。生:最开始的地方。师:摇篮在这里是发源地、诞生地。比如,井岗山是革命的摇篮,少年宫是我成长的摇篮。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第3段?(生举手)我找一位不举手的同学怎么样?
7、(指着一位低头的学生),你来给大家读读?(生读第3段)师: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生: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师:(板书:用音乐装饰的城市)这也是一个总分结构。在这一段中,有一个词出现了两次,是哪个词?生:装饰。师:这两个词的意思一样吗?生:(稍稍沉默后)不一样。师:那分别是什么意思呢?生:第一个装饰是用音乐装饰,第二个装饰是用音乐符号装饰。师:嗯?是装饰的材料不一样?生:(笑)不是的。师:那这两个装饰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生:第一个是把它装饰起来的意思,第二个是被装饰好的意思。师:哦,您是这么认为的啊?谁还想要补充一下?反思:其实学生回答到这儿的时候,意思基本明白了,只是表达欠妥,我应该及时纠
8、正这位学生的回答,引导他完成逐步精确和规范语言这样一个过程,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接招,只好找下一位学生来补充。对于这位学生来讲,失去了一次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生:第一个是打扮的意思,第二个是打扮成的样子。师:谁还想再补充一下?生: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师:你太厉害了,看出了词性不同。对了,第一个是动词,是打扮、装扮的意思;第二个名词,是装饰品的意思。好了,我再找一位同学读一读第4段。(生读第4段)师:这一段主要说明了什么?生: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师:(板书: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我们来看一个句子,我找位学生读一读,注意要读出画面、读出意境来。(课件出示含有“掺和”的句子,生读)师
9、:掺和是什么意思?乐声和花草的芬芳能不能掺和?生:(纷纷)不能掺和。师:为什么不能掺和呢?生:因为一个是用鼻子闻的,一个是用耳朵听的。师:哦,不能掺和啊?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一片沉默)反思:学生为什么会沉默?是我的提问方式欠妥,还是这个问题难度过大?师:客观来讲,乐声和花草的芬芳当然不能“掺和”,但作者之所以这么写,是想要告诉我们,要调动所有的感官去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试想,在夏天的夜晚,没有视觉的干扰,我们静下心来感受这“声”与“味”的掺和,是一种多么美的享受啊!我们再来看一个句子。(课件出示句子: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惯例)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