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一中2022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兰州 一中 2022 学年度 语文 第一 学期 期中考试
- 资源描述:
-
1、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伫立(zh) 刎颈之交(jn) 安谧(m) 芥菜(j) B.挑剔(t) 光霁日月(j) 翰藻(zo) 菜畦(q) C.慰藉(j) 蹉跎岁月(cu) 僭称(jin) 赧然(nn) D.伉俪(l) 妍媸毕露(ch) 哭丧(sng) 怃然(w)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万古恒心 恍忽 芸芸众生 忐忑不安 B.惊魂甫定 报怨 意出尘外 完璧归赵 C.仰之弥高 洗练 坐立不安 斩钉截铁 D.怒发冲冠 喝采 博闻强志 画地为牢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
2、始而防范,继而_,终至孤单。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 她是理财的好手,我让她负责日常生活的开支,她答应了;从那以后,我们不仅过得很_,而且还能每月存点钱。 发言人_表示,中国中央政府愿意与台湾政府早日接触,在一个中国的_,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A.疏离 富裕 当即前提下 B.疏远 富裕 当即基础上 C. 疏离 富余 立即前提下 D.疏远 富余 立即基础上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格里高尔接着又朝窗口望去,那阴暗的天气-人们听得见雨点敲打窗格子铁皮上的声音-使他的心情变得十分忧郁。 B.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 C.我
3、们永远不能忘记,从战争之中,我们已创造和平,从仇恨之中,我们已创造尊重,从分裂之中,我们已创造联盟。 D.草叶集卷头有一幅惠特曼的铜版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劳动者,身穿法兰绒敞口衬衫,头上斜戴宽边呢帽,嘴上蓄有短须,右手放在腰间,左手插在裤袋里,漫不经心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形象很能代表他的这部诗集的风格。 (就是在今天的流行;时尚中,惠特曼也够酷了)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你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了我极大的安慰和帮助,我对这些是不足挂齿的。 B.剧中那个攀龙附凤、奉承拍马的处长,在生活中虽然不多见,却写得很真实。 C.研究所要提拔赵工程师担任所长,
4、他以自己素不相能为由推辞了。 D.西部的发展,将为中国其他地区提供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商机,但是这项事业任重道远。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今年3月9日,韩国在野的大国家党和民主党向国会提出了弹劾总统卢武铉,这在韩国宪政史上尚属首次。 B.人们已经注意到:科学越进步,理论越艰深,学科也就越高度地分化,人们的专业知识面也就越狭窄。 C.以5:4的比分力克阿拉维司队的英超劲旅利物浦队,终于实现了夺取足协冠军杯、联赛杯和联盟杯三冠王的胜利。 D.这条马路本来就以闹市著称,近两年来随着下岗职工经商的增多,在马路边摆摊设点,乱搭滥盖,因而交通阻塞的现象常常发生。二、(12分,每小题
5、3分)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我们从何而来 我们从何而来?仅在十年前,科学家们还一致认为大约320万年前的东非阿法种是最早的人类祖先。而2022年考古学家在西非乍得湖畔发现了一块至今有六七百万年历史的化石,他们认为这是近乎完整的人科动物头盖骨化石,该发现动摇了人们原先关于原始人类历史的概念。这个化石被称为托迈,意为生命的希望。它很可能是所有原始人类的祖先。 这块头骨,既带有猿的特征,又带有其后的原始人类的特征。它的颅腔很小,与大猩猩的差不多大,但其下半部分较平,不像大猩猩和黑猩猩具有突出的颌骨,而与后来的原始人类相仿。另外,它的上犬齿小,并且第一颗下前臼齿的磨损跟原始人类的很像,而
6、全然不像大猩猩和黑猩猩较尖的下前臼齿。综合这些特征,化石发现者们坚信他们找到的是一个新的人科动物。 然而,这个结果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古人类学界的争议。一个进行同类研究的小组认为托迈可能是已经灭绝的类人猿或大猩猩的祖先,理由是没有发现能证明其直立行走的骨骼骨一一这是作为区分原始人类与古猿的关键特征。而已经目睹过托迈风采的人则不予认同。他们表示,从外表特征上判断,托迈很可能是原始人类。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不可否认的是,生活在人与猿分化关键时期的托迈证明了人类进化的路线的多分支性。 托迈的发现地点,对人类学研究也同样具有革命性意义。在托迈之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科动物化石分别出土于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东非
7、大裂谷的东边出土了如此之多又如此之古老的原始人类化石,以至于有些科学家认为,裂谷起了地理隔离作用,裂谷东边干旱、开阔的环境迫使古猿走下树,发展成为人;而在气候湿润、森林茂密的西边,猿仍然生活在树上。这种说法被称为东边的故事。 但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布鲁内于1995年在乍得挖出一个有350万年历史的颚骨化石,这为西边的故事写下了一个开头。托迈的出土,又为这个故事描下了重重约一笔。7.下列关于托迈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托迈是被科学家们认同的约320万年前的东非阿法种的最早祖先的头盖骨化石。 B.托迈是于西非乍得湖畔出土的六七百万年前的完整的人科动物头盖骨化石。 C.托迈昭示了地球原始生命诞
8、生的希望,可能是所有原始人类祖先的头盖骨化石。 D.托迈是虽保留了古猿特征但又具有原始人类特征的疑为人科动物的头盖骨化石。8.下列能作为无迈很可能是原始人类的祖先的依据的一项是( ) A.与原始人类一样,它的颅腔很小,下半部分较平,具有不突出的颌骨。 B.它的上犬齿和第一颗下前臼齿的磨损程度跟原始人类非常相像。 C.它生活在人与猿分化的关键时期,具有原始人类的外部特征。 D.它证明工人类进化路线的多分支特性,西非至少也有一条路线。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托迈的发现,拓展了人类学研究的视野,并将原始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万年 B.科学家们都认识到,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起
9、关键作用的是地理隔离因素。 C.对托迈的研究虽尚无定论,但它的发现已经动摇了十年前人们关于原始人类历史的概念。 D.东非大裂谷东边出土的数量众多的原始人类化石中,以有350万年历史的颚骨化石为时代最早。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否能直立行走,是区分原始人类与古猿的关键因素。 B.在法国古生物学家布鲁内的发现之前,东非曾一直被视为人类起源的摇篮。 C.如果西边的故事能够成立,托迈将被认为是迄今所知的人类最早的祖先。 D.托迈的出土表明最早的原始人类在整个非洲的分布比人们预想的还要广泛。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一)屈平
10、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 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理,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
11、也, (二)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民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农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
12、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获世之滋垢 滋:滋养。 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罔:迷惑。 C.俯足以声妻子 畜:同蓄,养活。 D.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离开。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然后驱而之善 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C.蝉蜕于浊秽 D、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凶年免于死亡 夫天者,人之始也。13.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现屈原高洁的人品和孟子施行仁政思想的具体措施的一组是( ) A.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