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8章第1节 传记阅读.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8章第1节 传记阅读 2012 高考 语文 福建人 学海 导航 新课 标高 复习 课件 传记 阅读
- 资源描述:
-
1、第八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2011年福建省考试说明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考查的能力层级与文学类文本一样,都是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1考试说明对“分析综合”的具体要求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指的是在复杂的叙述材料中、在深刻的整理说明中,读懂作者的表达意图,全面、正确的
2、把握文本信息。涉及作者的观点、倾向、文本价值、特色、意蕴等方面。“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语言特色”的意思是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风格,在具体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能做到对其语言特色进行准确的分析与鉴赏。“结构分析”是在对各个段落或层次的意思有基本的概括的基础上,对行文思路的把握和各个段落层次的角度、作用的理解。有些题,可能主要不是结构分析,而是作用分析,但也含有结构分析的因素,因为作用分析,往往包含对结构的作用的分析。如2007年山东卷新闻阅读第一题:“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考查的难度自
3、然会不断增加,新闻的结构考查可能不会只停留在一般的新闻结构,而可能会扩展到对新闻文本结构的深入分析。2考试说明对“鉴赏评价”的具体要求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想和判断。”“鉴赏评价”主要是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文中体现的基本倾向加以评判,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有理有据。对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给以评判,要观点明确,并能阐述理由。对文本在写作或思想上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不要流于表面。3考试说明对“探究”的具体要求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
4、出自己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应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等。“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就是探讨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写作动机,通过对作品意义的理解,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探究文本中
5、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考点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进行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相比,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鉴赏的成分相对较小,分析综合与评价探究的成分相对较多,甚至实际上还有较多的理解性阅读的成分,因而在实用类文本复习中应该特别重视分析、评价、探究类的主观题。探究类试题的“主力阵营”。对文学类文本的“探究”,这是2011年的又一个更加顽固的“堡垒”,须有组织、有次序地进行复习。(2009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寂静钱钟
6、书周劼人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他的人生,本不寂静。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
7、不群”。然而他却只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他只要抱起书本,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升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
8、:“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在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
9、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寂静,这是钱先生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一生的格调。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
10、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答案】AD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综合的能力。A项,他人不了解钱钟书不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而是因为钱钟书喜欢过平静、寂静的生活。D项,“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的说法有
11、误。“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钱钟书各方面(做学问、做人等)的“静”来写。2.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钱钟书的“格调”是“静”。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地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题中的“格调”就是钱钟书的“寂静”,它的内涵其实就可以理解成钱钟书种种“静”的表现。钱钟书的“静”体现在做人、做学问上,还要分析这两方面的“静”对钱钟书有什么样的正面影响。3.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
12、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探究要点: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丰富意蕴的挖掘和探究能力。本题要求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大师”之间的关系。很明显就要求结合文本,分析钱钟书和时代的关系来回答,并概括出两者之间的关系。答题时还要注意辩证思维,既要看到环境对产生大师的影响,也要看到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2010福建省质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马相伯:一老南天身
13、是史徐百柯马相伯(18401939),江苏丹阳人,父母均信奉天主教,故出生即受洗为天主教徒。耶稣会神学博士,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从一场战争到另一场战争,这就是马相伯的个人史: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马相伯出生;1939年,抗日战争仍在持续,马相伯逝世。百年间,他从容游走,留下一所享誉中外的大学和一个高山仰止的背影,正如柳亚子诗云:“一老南天身是史。”当年风靡中国的良友画报,历来凭借时髦的封面女郎吸引读者,却在马相伯百岁大寿那一期,以他的照片作为封面。此刻,这位老人俨然已成为这个国家的象征。作为教育家,马相伯“毁家兴学”的故事,已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1900年,他将自己的全部家
14、产松江、青浦等地的3000亩田产,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1902年,他以“中西大学堂”理念,创办震旦学院。“震旦”为梵文,“中国”之谓,含“东方日出,前途无量”之意。1895年创办的北洋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而震旦学院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梁启超曾著文祝贺:“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此后,耶稣会干涉震旦学院办学,违背学校的民主自治传统,引发“震旦学潮”。马相伯明确表示同情学生,并于1905年在吴淞另立复旦公学。“复旦”之语,出于古诗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且含“恢复我震旦,复兴我中华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858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