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 课件)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 课件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 2016 2017 学年 高中语文 选修 人教版 课件 中国文化 经典 研读
- 资源描述:
-
1、童 心 说文本助读知识梳理童心说是李贽的一篇著名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对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其进步性和深刻性。文本助读知识梳理相关链接李贽(15271602),明代卓越的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字卓吾,又字笃吾,号宏甫,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曾任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等职。认
2、定六经以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只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并非“万世之论”。其哲学观点没有摆脱王守仁和禅学的影响,但公开以“异端”自居,主张重视功利。坚持“心外无物”,继承并修正王守仁的“良知”说,提出“童心”说,主张保持“童心”。李贽的思想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因此触怒了地主阶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最后自杀于狱中。文学方面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并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当时颇有影响,曾评点水浒传。著有焚书藏书等。文本助读知识梳理1.注字音遽失(j)曷尝(h)根柢(d)笃实(d)湮灭(yn)褒崇(bo)懵懂(mng)渊薮(su)2.识通假(1)龙洞山农叙西厢(“叙”同“
3、序”,作序)(2)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辩”通“辨”,分辨)文本助读知识梳理文本助读知识梳理文本助读知识梳理4.分古今(1)夫童心者,绝假纯真古义:纯粹是真实的。今义:纯洁真诚。(2)便失却真人古义:还未失去童心,而保持本真之心的人。今义:真实的非虚构的人物。(3)童心固自在也古义:自然存在。今义:自由;不受拘束。(4)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古义:不会流行。今义:不允许,不可以。(5)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古义:文章体裁。今义:人体发育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文本助读知识梳理(6)决定目之为经矣古义:必然,一定。今义:对如何行动作出主张。(7)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古义:为了一定的目的。今
4、义:有所作为。5.析活用(1)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名词作状语,一天天)(2)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形容词作动词,厌恶,憎恨)(3)而事假事,文假文乎(名词作动词,做事,写)(4)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名词作动词,记载)(5)决定目之为经矣(名词作动词,视为,看作)文本助读知识梳理6.明句式(1)夫童心者,真心也(判断句)(2)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介词结构后置句)(3)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被动句)(4)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定语后置句)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1.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
5、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译文童心,就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去了童心,也就失去了真心;失去了真心,也就失去了保持本真之心的人。点评文章第一段重在解释“童心”的概念。文章一开头,他就开门见山,提出了重要的论点:童心。然后先连用两个判断句,从正面指出,童心就是真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的真实感情。接着,他又连用两个假设,从反面进一步阐明童心的含义。这样,一正一反,“什么叫童心”这个问题,解释得清晰而完整。文字虽然不多,但是,语气肯定而自信,这就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
6、法赏鉴2.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译文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从外边(耳目)进入的闻见,成了他内心的主宰,童心也就失落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住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这样童心就失落了。知道
7、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点评文章的第二段围绕着“童心胡然而遽失”的问题展开,着重指出理学教条对童心的摧残及其危害。李贽指出,许多文人学士之所以失去童心,是因为“道理闻见”不断影响侵害的结果,而“道理闻见”又从“多读书识义理”而来。这样,李贽就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宋明理学了。值得注意的是,李贽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化,而是细致地揭露了宋明理学危害童心的过程和特点。他采用“方其始也”“其长也”和“其久也”三组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把宋明理学潜移默化对童心的侵害揭露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一针见血、击中要害,而且形象生动。句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