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扫描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眉山市 仁寿县 2020 2021 学年 语文 上学 开学 考试 试题 扫描
- 资源描述:
-
1、四川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仁寿一中南校区2020级入学考试 语 文 试 题 卷 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1)D、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的能力。要注意先找到论题,本文的题目“守拙”其实就提示了文章论述的主题,但论点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可以继续从文中找寻。这篇文章在第段最后的过渡句中提示了论述的中心“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ABC有误,三种说法都是对中心论点的阐述,都不全面;D正确;故选:D。(2)A、本题考查论据。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据其本身的性
2、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据要能够支持论点,否则,这个论据就不能使用。A有误,这篇文章的论点是“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强调的是日积月累、一步一个脚印的拼搏,而“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意思是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突出了灵感的重要性,不能支持论点;BCD正确;故选:A。(3)B、本题考查论证过程。梳理材料内容,分析论证过程,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ACD正确;B有误,根据“守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有效的”可知,作者举曾国藩的事例论证的是“守拙”是一种智慧;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C(从第段从“采用国际首创”
3、一处可以看出表述有误,应为“混合星座设计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5.D(后面有“已经”一词,删去不影响句意的理解)6.A(本文是一篇新闻报道,没有时间顺序(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
4、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乙】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
5、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522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