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案例反思都是“自主”惹的“惑”_人教版新课标.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案例 反思 都是 自主 人教版 新课
- 资源描述:
-
1、小学语文案例反思-都是“自主”惹的“惑”人教版新课标一、“惑”起“自主” 这是学校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断:1:天游峰的扫路人师:无限风光在险峰,饱览了天游峰的险峻之后,让我们走进课文去采访那位天游峰的扫路人,随时记下你的采访收获。(学生读书、批注)师:把你了解到的关于老人的情况交流一下。生:老人性格开朗,衣着简朴。他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生:老人很健康,她性格开朗,充满自信,他每天扫九百多级台阶,也不嫌累。生:老人穿着一套退色的衣服,脚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生:老人年过古稀,但身体很好。他喝雪花泉的水,吃自己种的菜,过得很快活。生:老人快乐、自信,对生活充满了
2、信心。生:老人衣着朴实,穿一套退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生:老人很乐观。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还不嫌累。老人待人热情。(共有十五、六位学生发言,课堂上气氛极其热烈,“老师,我”的叫声一个压过一个,没等正在发言的同学说完,其他学生就站了起来)师:大家体会得不错,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将老人的形象刻在心里。(读全文)该课教学,教师巧妙地创设了自主阅读的情境:记者采访。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阅读感悟深刻,因而出现了交流时争先恐后发言的场面。应该说,这节课充分展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体现了“自主学习”给课堂带来的活力。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只要采取有效策略,学生是能够自主学习的。但是,这堂课
3、,也给我们这样一种感觉:学生在“老师我、老师我”的叫声中,只想抢到下一个发言机会,不注意倾听别人说什么,不思考别人为什么这样说,不评价别人说得怎么样。学生在课堂上只关注输出,不善于接纳与吸收;只关注即时的点滴感悟,不善于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梳理别人的观点和思路。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发言始终是零散的、杂乱的、模糊的、重复的,学生的认识水平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没有“拿来”、借鉴与提高。这时,需要教师“闪亮登场”、“指点江山”,教师却只以“感情朗读”收场。2:特殊的葬礼教学片断师:首先让我们去看一看原来的瀑布,请大家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学生读书)师:你读懂了什么?生:瀑布让人流连忘返。生:瀑布太漂亮了。
4、生:瀑布太美了!太酷了!生:瀑布很壮观。生:我像走进了人间仙境。师:大家说得很好,我相信你能读得更好,谁来读一读。(学生读书)特殊的葬礼第三自然段,主要是描写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壮观的景象,目的是与第五段所写的现在已干涸的瀑布进行对比,说明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巨大危害。教学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透过文字“看”到瀑布。但学生读书之后,除了说出“雄伟、壮观、美丽”几个空洞的词之外,并没有多少具体深刻的“感悟”。此时,学生的认识是肤浅的而不是深刻的、是模糊的而不是清晰的,语言表达是苍白的而不是生动的、是笼统的而不具体的。这时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但是遗憾的是老师又以“感情朗读”结束了教学。以上两课
5、例,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不同、效果不同,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同(一个表现为交流时的纷繁杂乱,一个表现为认识的肤浅),但老师的表现却有惊人的相同之处:被动地旁观。教师没有根据“学情”及时介入到学生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沟通;教师没有适时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自己和学生、文本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交往互动,提高自主学习的实效。教师的被动使得课堂好比一盆水被打翻,流到哪儿是哪儿,学生学到哪儿算那儿,没有超越自己的提高与发展。“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终极旨归,提倡课堂自主也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而教师的被动旁观,却造成了课堂上有自主而没有发展,这正是课改中,
6、阅读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课后集体研讨时发现,很多老师都有这样课堂经历。少数教师“委屈多多”:强调学生自主了,我们还能讲吗?还敢引导吗?多数教师则另有“苦衷”:我们也觉得课堂上不能顺其自然,但“自主”之后,一切都在预料之外,即时应变,哪有“高招”? 一句话:都是“自主”惹的“惑”。二、寻找“惑”根从老师们的七嘴八舌中,不难发现“被动旁观”的根源:课堂预设的变化。与传统阅读课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自主式的课堂在课前预设方面的变化。过去,老师在备课、写教案时,对哪段哪句怎么问、学生怎么回答、答问之后教师怎样小结都有“预案”,甚至连每一次答问的时间都能“预算”。学生必须按照老师指定的方向思索,课堂必须
7、沿预定的轨道运行。而自主式的课堂却截然不同了,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要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这样,一问一答式的预设就要减少,预料之外之外的因素就要增加。然而,由于长期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演示教案,导致很多教师上课时有“计划意识”而缺乏应变意识,会“执行计划”而不能随机应变。因而,当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百花齐放”或是“前进受阻”时,教师因“没有预设”而“无以应对”,只能“被动地旁观”。教师认识的偏颇。少数教师对“自主学习”的理解有偏颇,他们认为: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学习,老师就不能讲、不能问,一讲一问就是“接受”,就不是自主,有的干脆话也不敢说了,还有的认为“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鼓动学生大胆质
8、疑,大胆挑战权威”就是对学生的任何想法都只能肯定,不能否定。结果是认识的偏颇导致行为的偏差:由“满堂问”变成“全不问”,由讲台上的指手划脚变成讲台下的踱来踱去,面对学生的发言,除了点头称许之外,别的就不好“干预”了。结果造成课堂由自主走向自流,学生的自主地位还没真正确立,却又出现了教师自我意识的丢失,“共生”、“共创”也就无从落实。 三、变“惑”为“获”1、端正认识 , 角色、行为定位。找到了根源,我们首先在学习、讨论、交流中端正认识:课堂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对话、交往,应该是一种“互动”师生双方积极的互动,而不是“一动一静”。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师中心”式课堂、但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
9、“上岗”、教师“下岗”!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强调“以学定教”,目的是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机械接受的教学方式,但并不是否认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而是要求教师换一种角色出现在课堂上,即“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课堂上教师不应该是旁观者而应该是组织者;不应该是“隐者”,而应该是“引者”;不应该是“霸权者”,而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跟学生一样成为一个“活跃分子”:参与每一组的讨论,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表现,把握课堂的动向,及时调整课堂的教学策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2、寻找策略,灵活、巧妙应对。课堂出现学生主动、教师被动的现象有认识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很多教师缺乏快速反应的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