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职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共45张PPT).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届高职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共45张PPT 2019 高职 高考 语文 复习 课件 第三 部分 现代文 阅读 第二 文学作品 45 PPT
- 资源描述:
-
1、【考情分析】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年份题目及题型分值2012年 种一片太阳花李天芳,两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10分2013年 两千年前的“蝉鸣”雷抒雁,两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10分2014年 山中避雨丰子恺,两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10分2015年 卢沟晓月王统照,两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10分2016年 汲泉者的背影洪治纲,两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11分2017年 醉黄昏姚秦川,两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11分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近六年的广东高职高考语文试题中,考査分值稳定,但2016年分值增加了1分,考査形式略有变化,2017年分值与2016年保持一致。从近六年的散文阅读试题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共性,
2、在题干中一般会出现以下关键词: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的分析,对某句的理解,对画线句的理解,对某一段的理解。当然,更多的是结合文意或题目进行设置问题。概括言之,主要是对文意的理解、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命题趋势:历年的散文阅读都选取了一些名家的作品,2019年也应不例外。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题目的设置主要会出现关键句的理解,文章的分析及文意的理解,平时可多掌握一些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了解它的作用,多阅读一些作家优美而寓意深远的散文,多加练习,提高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考纲解读】广东省高职高考科考试大纲中说明,现代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其中考
3、查的内容包括以下八部分:(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5)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7)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8)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文学作品阅读一直是高职高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考纲规定主要包括散文、小说、戏剧三种,但后两种由于各自的特点,难以进入高职高考的命题人选择的范围,从2007年到2015年的高职高考,文学作品考查的一直是散文阅读。【知识梳理】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
4、事真情的文体。近年来高考中的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与哲理散文四类。散文的主要特征有: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应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以含
5、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
6、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考生在考场上做题时还必须要注意以下三点:一、阅读的方法读题的技巧:先题后文。读题明确阅读目标,节省答题时间;从题干及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内容;将问题分类,做到心中有数。读文的技巧:1.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2.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3.观察首尾,整合信息。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倾向。4.综合层意
7、,概括文意。阅读时能够逐段逐层地归纳内容层次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内容连续起来,就能发现作者在说什么了。二、答题宗旨与要求1.宗旨答案在文中找。直接摘取或加工整合原文词句作答;掌握各类题目的答题策略,准确按照答题环节作答。2.要求对(准确切题);全(全面完整);顺(语句通顺)。三、答题的技巧1.筛选提取类形式: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原因?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作者的感受有哪些?请你概括作者的观点。方法:先找准答案所在区间,注意同义替代语和体现文章主旨的概念,抓关键词句,分条表述。2.解说含义类形式: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有什么象征意义?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方法:找准
8、并解说题目所涉语句关键词的含义,然后代入原句,表述作者寄寓在整个句子中的真正意图。注意:以整体把握语境和全文为基础。3.分析技法类形式: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说说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请简析其艺术手法。方法:根据不同对象从抒情、表现、描写、结构、修辞方式等角度确定答案,再联系文句内容分析,最后表述其艺术效果(主题、结构、语言)。【典例精析】【例题1】(2017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921题。醉黄昏姚秦川全文见书本237页-238页【答案】D【试题分析】鱼、柳、鸟这些景物,在此处写来显得宁静悠闲,“一扫春天的骚动和夏日的张狂”,可见不是为了表现“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
9、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四季中,最喜欢的,莫过于秋天的黄昏”直接表达了“我”的情感。B.“母亲的身影被夕阳拉得细长,像一个大大的惊叹号”,表明“我”对母亲一生的无限感慨。C.夕阳下等待收获的庄稼果实饱满、色彩绚烂,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D.鱼儿湖中悠游,垂柳岸边轻拂,鸟儿在余晖里盘旋,表现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答案】C【试题分析】本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议论、抒情基本没有出现。20.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乡村秋天黄昏的描写中穿插着对母亲日常劳动的回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B.用拟人手法描写老母鸡,生动、活泼,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
10、生活气息。C.全文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描绘出一幅引人入胜的乡村黄昏图景。D.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全文,从黄昏天色尚明一直写到夜幕降下,清晰有序。21.标题中“醉”的内涵有哪些?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答案】“我”醉的是秋天黄昏的“自然”乡村美景,还有“亲切”的乡村风土人情,它们都是“引人入胜”的。(抓紧首段的这三个关键词进行阐述,加上自己的理解即可。)【例题2】(2016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921题。汲泉者的背影洪治纲全文见书本238页-239页【答案】D【试题分析】“主要原因是虎跑泉免费供市民取用”不当。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11、)A.汲泉者们的身影,构成了杭州一道朴素的生活风景线,无论有钱没钱当官的还是小民,关注的只是清晨那一泓清泉。B.虎跑泉泉边的雕塑和对联,让杭州这座人间城市与天堂呼应起来,赋予这座城市以灵气和仙气。C.茶圣陆羽的发现使得虎跑泉水与龙井茶成为一种佳偶天成的生活方式,用虎跑泉 水泡上一壶龙井茶,是杭州人一天幸福生活的开始。D.无论早到晚到,不管取水的队伍有多长,汲泉者们的秩序总是很好,主要原因是虎跑泉免费供市民取用。【答案】C【试题分析】文章没有使用双关、夸张的修辞手法。2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抓住背影作文章,既有局外人的观察立场,也给思考和体悟留下足够的空间。B.文中虎跑
12、泉的介绍,在增加文章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往前延伸了汲泉者的历史。C.排比、引用、双关、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也使文章生动有趣。D.作者在文中夹叙夹议兼及抒情,轻松漫话中蕴含着哲思,给予读者多方位的阅读享受。2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答案】虎跑泉是杭州这座城市悠久历史和杭州人从容自足特质的孕育者、见证者,它长流不绝,用最自然美好的方式维系着这座城、这些人从历史中走来,走向未来。【例题3】(2015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2022题。卢沟晓月王统照全文见书本240页-241页【答案】D【试题分析】四个选项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位置,而D选项
13、中的“并不关涉时势”显然是错误的,卢沟桥本身在中国历史中就具有特殊的意义,文章最后三段已经透露出对日本侵华,中华人民浴血奋战有所隐喻。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卢沟木桥的确切建造时间已难以考证。B.根据马可波罗的游记,可以推断卢沟桥的建造不晚于元代。C.元明清都很重视卢沟桥的维护,不断修整,使桥更为雄伟壮丽。D.本文重在叙写卢沟桥的历史文化,并不关涉时势。【答案】B【试题分析】B选项中“才能看清”显然犯了“太绝对”的错误。21.下列关于“卢沟晓月”的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卢沟晓月曾引发经过此处的行者种种感触。B.在卢沟桥上才能看清晦晓的月亮的
14、民间传说,是经得起科学验证的。C.在艺术家的审美想象中,卢沟晓月是一幅佳画。D.作者叙写卢沟晓月,既发思古之幽情,又联系环境、风物等展示了卢沟桥的美。【答案】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中国终将迎来民族的伟大复兴。卢沟桥将见证这一天的到来。【试题分析】文章叙写卢沟桥的历史,具有审美的价值,但最后三段一些关键词透出了作者的写作的意图,如“血痕”“白骨”“呜咽”“河流”“惨笑”“冷觑”最后一句便是卒章显志。22.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中画线部分的理解。【例题4】(2014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2022小题。山中避雨丰子恺全文见书本242页-243页【答案】D【试题分析】前三个选项都能在原
15、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不难理解。D选项一直到文中结束都无叙述两个女孩对“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境界有了体悟,是强加因果关系。20.关于作者和两个女孩游山遇雨被阻的反应,下列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遇雨不能游玩,作者一开始也感觉很扫兴。B.作者觉得山中阻雨自有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C.两个女孩一开始因游山不成在小店躲雨而怨天尤人、苦闷不堪。D.通过雨中和琴歌唱,两个女孩也对“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境界有了体悟。【答案】C【试题分析】此题的答案在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中找,每一个选项都应和原文意思进行比对,C选项中当七八年音乐教师与演奏胡琴没有必然的联系,显然是错误的。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132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