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九届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大赛阅读70篇(六).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第九 初中语文 古诗文 阅读 大赛 70
- 资源描述:
-
1、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51孟子见梁惠王【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
2、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语(y预):告诉。(3)卒:通“猝”,突然。 (4)恶(W乌)平:怎样,如何。(5)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6)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7)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8)浡(b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9)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10)领:即脖子。(11)由:通“犹”。【参考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
3、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阅读训练】1解释(1)语:告诉 (2)卒然:突然 (3)恶:怎样 (4)定:安定(5)一:统一天下 (6)孰:谁 (7)嗜:喜欢 (8)与:归附2翻译(1)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
4、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能阻挡得住呢?3简要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本文主要论述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不要滥杀无辜,人民才会“引颈而望”,进而“定于一”。孟子在文中以“禾苗喻百姓”,以“雨水”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52孟子答梁惠王【原文】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
5、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乐意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 “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
6、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阅读训练】1解释(1)承教:接受您的指教 (2)刃:刀子 (3)异:不同 (4)且:尚且(5)恶:厌恶 (6)恶:怎么 (7)其:代词,指代“最初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2翻译(1)以刃与政,有以异乎?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2)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3上文中孟子
7、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表达作用?孟子引用孔子的“始作俑者”来隐喻梁惠王领导无方,孟子批评梁惠王王府里那么奢侈,而老百姓却面带饥色,竟然饿死。53. 王羲之学书【原文】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
8、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 (选自张怀瓘书短王羲之)【注释】旷:王旷,王羲之之父。笔说:论书法的书。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卫夫人: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4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 祝版:祭神的木板。【参考译文】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父亲枕头中有笔说,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着却
9、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亲看他年龄小,恐怕不能领悟,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王羲之跪拜说:“现在就让儿子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王策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三十三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语说:“卿的书法都感动我,而况世人呢?我是天台丈人,自称真胜钟繇。”羲之书法多数不
10、是一种字体。【阅读训练】1解释(1)善:擅长 (2)秘:秘藏的论书法的书 (3)秘:严守秘密(4)蔽:阻碍 (5)盈:满 (6)语:告诉2翻译(1)待尔成人,吾授也。等到你长大成人了,我再教你吧。(2)此子必蔽吾名。这孩子(将来)一定会超过(掩盖)我的名声的。3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天资聪颖,喜好书法,主观努力及教导得法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羲之正是因为喜好写字,好学上进,又天资聪颖,得名家教导,才成为书圣的。 54叔敖受教【原文】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
11、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以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节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卷十敬慎)【注释】令尹:国相。吊:慰问。正:整理。不肖:没才能。患处之:灾祸伴随他【参考译文】孙叔敖做了楚国的宰相,全都城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
12、:“是有话说。自己身份高了却对人骄横无礼的人,百姓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千万不要轻易索取别人的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阅读训练】1解释(1)吊:慰问 (2)正:整理 (3)不肖:不贤,不才,没有才能(4)垢“耻辱 (5)岂:怎么 (6)说:话,说法2翻译(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当了大官身份地位高了,如果对人骄横无礼,百姓就要离开他。(2)官益大而心益
13、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官职越大,欲望越要少;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务。3本段文字采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如:“一国吏民”和“有一老父”对比,“人尽贺”和“子独吊”对比。试说说这些对比的作用。“一国吏民”和“有一老父”对比,说明贺者多,吊者少,从而突出“吊者”的可贵;“人尽贺”和“子独吊”对比,说明老汉有独到见解,能对孙叔敖进行有益的教诲。4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怎样的人?虚怀若谷,善于纳谏,虚心请教,爱国爱民。 55子路见孔子【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
14、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者不释棰策也,操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注释】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岂: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释:放;策:马鞭子。檠:(qng)矫正弓弩的器具。反:反对,引申为“丢弃”。谏:直言规劝,批评;圣:通达,明智。受学:从师学习;重:重视,注重。揉同“糅”,用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
15、变曲。犀革:犀牛的皮制品。栝(gu):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镞:(z):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参考译文】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 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君王没有遇到敢于进谏的大臣就会迷失方向,有才能的人没有能够教会自己的朋友就会听不到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
16、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 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 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阅读训练】1解释(1)见:拜见 (2)好乐:喜好 (3)益:好处 (4)受:承受(5)镞:箭头 (6)再:第二次2翻译(1)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君王没有遇到敢于进谏的大臣就会迷失方向,有才能的人没有能够教会自己的朋友就会听不到正确的意见和建议。(2)以
17、此言之,何学之有?由此说来,有什么可学习的呢?3说说孔子是怎样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孔子以射箭需在箭末装饰羽毛、箭头磨得尖利才可以射得远、射得深这样的事例作比喻,说明深入学习才能有用处。56巨蛇偷蛋【原文】吴氏鸡蛋行中积蛋不知几亿万也,而月终盘计,必少数百枚。主人不甘,早暮伺之,见有蛇长数丈,身围如碗,高踞梁上,而下垂其头以吸蛋。相距尺许,蛋即自升而上。既吸十数枚,则环蟠柱间,力束其身以破蛋,如是而一餐毕矣。既而又至,亦如是。主人恍然曰:“贼乃在汝,吾必有以报汝矣。”乃取坚木削为卵状若干,置于筐中,而以鸡子覆其上。明日蛇至,如前吸取,鸡子于木卵相间而入。吸毕,环柱盘束亦如故,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