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怀古咏史诗全国通用.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下册 语文 素材 怀古 史诗 全国 通用
- 资源描述:
-
1、怀古咏史诗预初诗歌篇一:【怀古咏史诗】【概念】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之怀。【代表】【唐】杜牧【宋】陆游【宋】辛弃疾【元】张养浩【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作者简介】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他生活在日趋衰
2、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少数贵族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死时51岁,著有樊川集。【写作背景】赤壁:山名。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这里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咏古咏史之作。赤壁名胜风景区,位于赤壁市西北38公里处。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中国历史上著名
3、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曹操平定了北方,亲率数十万大军挥师南下,直逼东吴。面对强大的敌人,吴主孙权采纳手下谋士的建议,联合刘备共同抗曹。当时,曹军驻扎在赤壁江北,孙刘联军驻扎在南岸。吴国孙权的都督周瑜用部将黄盖的火攻之计,烧得曹军连环船溃不成军。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弱小的兵力大破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中国军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初识课文】赤壁杜牧折戟(j)沉沙铁未销(xio),自将磨洗认前朝(cho)。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体裁:七言绝句题材:咏史诗押ao韵,韵脚:销,
4、朝,乔。【注释】折戟沉沙:断戟没入沙中。将:拿起。东风:指吴蜀联军借东风火攻曹操事。周郎:吴军统帅周瑜。铜雀:台名,魏曹操所建。顶上饰有大铜雀。二乔:乔玄两女。大归孙策,小嫁周瑜。【了解课文】【铜雀台】【二乔】【赏析课文】问题1:“周郎”是谁?“东风不与周郎便”指什么历史事件?问题2:“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铜雀”代表什么?“二乔”代表什么?问题3:前后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问题4: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n)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n)螺髻(j)。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
5、吴钩看了(lio),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qng)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n)英雄泪!【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
6、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写作背景】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解题】“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
7、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建康:今江苏南京。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遥岑:岑,音cn。远山。玉簪螺髻:簪,音zn;髻,音j。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断鸿:失群的孤雁。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了:音lio。【水龙
8、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季鹰:张翰,字季鹰。求田问舍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s)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流年:流逝的
9、时光。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借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倩:请托。读音qng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揾:wn。擦拭。唐宋词中的“凭栏”意象探究:“凭栏”意象在唐宋词作中频繁出现这一现象有其必然性:受传统心理影响,也有栏杆的时空特性的因素,还与时代有关。凭栏意象在词中有一些普遍特征:时间久,形象孤,气氛静。凭栏具有深刻的文学审美价值,它代
10、表了愁、恨、销魂、神伤,而词本身就是感伤文学,凭栏是这种感伤的良好载体,它形象雅致,意境深远,可以说是词这种民族艺术瑰宝上的一颗明珠。【上阕总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借景抒情)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词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表现爱国忠心无人理解的痛苦,侧重于写景,兼写由景物引起无穷的思绪。但“登临意”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说,于是词的下片就扣着“登临意”三字去展开抒情和议论。(过渡承上启下)【赏析典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翻译:别提家乡的鲈鱼精细味美,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如今秋风已起,张季鹰回到家乡
11、没有?【典故一】这两句照应上片的“江南游子”一句,用了西晋张翰思乡的典故。季鹰是张翰的字。张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鲙,于是辞官归家。【典故分析】辛弃疾用这个典故的是说,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是有家难归。辛弃疾用此典同张季鹰比较,“季鹰归未?”是用提问语气,既呼应了前面的“游子”,抒发了深挚的乡思,又呼应了“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表明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值此国难之时,自己的抱负是为国立功,不要学张翰辞官回乡!【赏析典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