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件:14-1 故都的秋1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件:14-1 故都的秋1 2021 2022 学年 高中语文 部编版 必修 上册 同步 课件 14 故都
- 资源描述:
-
1、中国古诗里面,悲秋的很多。秋风萧瑟,容易引发人的愁绪,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但刘禹锡在秋词中接着说“我言秋日胜春朝”,高扬了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表达对秋天的喜爱。秋天自有可爱之处,喜欢秋天的人应该不少,但愿意拿生命换秋天的人能有几个呢?郁达夫就是其中之一。“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郁达夫的笔下,他无比喜爱的北京的秋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竟值得他用生命去交换。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难点)1.掌握文章以情寓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重点)3.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深眷恋的情感。
2、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了解作者】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沉沦迟桂花,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郁达夫日记集等。1945年不幸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写景散文一般是凭借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表达对山川、风景的赞美。抒怀散文重在抒情。【文体知识】作者在写景的同时,往往打上了自己的人格印记和个性,具有真实性和独特性;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时代风云在作者心中的痕迹,具有社会性
3、和时代性。【背景介绍】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希望通过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来排遣忧愁。他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潭柘()寺椽()子混沌()落蕊()平仄()凋()零廿()四桥着()穿颓()废【标注字音】tuzhchundnruzdioninzhu【名家朗读】【理解题目】题目交代了什么
4、信息?“秋”指秋景。“故都”指北平。可不可以改为“北平的秋”?不可以。“都”表现出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故”,过去的、消逝在历史长河深处的,传达出作者的怀念、眷恋等情感。【初步感知】快速默读课文,请找出文章中能集中表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印象的一句话?想一想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划分层次】123121314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抒发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分写部分,分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探究
5、一: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图,用具体景物描写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分别进行介绍,并赏析五幅秋景图。【提示】通过清晨秋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桥头秋雨图、清秋佳果图这五幅图画,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的“清”“静”和“悲凉”的特点。可从景物、心境的角度入手分析。碧绿的天色第一幅 清晨秋景图牵牛花的颜色疏疏落落的秋草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的日光境的清静听觉、视觉心的宁静心境的悲凉景物心境第二幅 秋槐落蕊图落蕊细腻清闲落寞寂静、悠闲落寞、悲凉景物心境第三幅 秋蝉残鸣图衰弱 残声 啼唱以动衬静“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几
6、声秋蝉的哀鸣就足以牵动作者的心魂,表现出作者的冷落、悲凉心境。景物心境第四幅 桥头秋雨图灰沉沉的天底下一阵凉风息列索落的下起雨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景物心境有秋的宁静,也有情和景的悲凉。第五幅 清秋佳果图淡绿微黄的颜色成熟到八九分清秋的佳日景物心境对故都的金秋的眷恋与热爱之中又透露出一种悲凉感: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秋景图秋蝉残鸣图秋槐落蕊图清晨秋景图桥头秋雨图清秋佳果图清、静、悲凉探究二:理解作者情感【提示】“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1.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
7、果景色?【提示】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是“清、静、悲凉”的秋,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作者以情寓景,把自己的“主观色彩”融入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之中。2.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作者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因为淡红是暖色调,与作者当时的心情、气质、审美追求都不符,因而他认为“最下”。作者笔下的故都秋景图选用的大多是些“冷色”,如青、蓝、灰、白等,以此来显示其深沉、淡泊的特征。若改用红、黄、橙等“暖色”,就破坏了主观色彩的协调和统一,冲淡了故都之秋特有的风味和精神。它是作家审美观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8、。3.通读课文,思考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是怎样的。【提示】赞美了故都的自然景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情感,并表达了孤独、忧郁的心情。4.阅读第1、2段,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征。思考:作者在写北国之秋时,为什么拿南国之秋做对比?【提示】在描写某一个事物时,用另外的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做陪衬。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对比通过对比使北国之秋的特点更鲜明、更突出地显现出来。5.第79段,作者在文中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都市闲人”,为什么这样写?【提示】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
9、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人”过着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探究三:赏析语言美1.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这样写有何好处?第三,描绘了南北方的秋景、秋味。以上排比手法的运用,是为了写北国的秋天的清、静和悲凉的特点。南国的秋与故都的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从中品味出不同的秋意,从而更加明了作者心目中的秋意。第二,较好地表现了忧思之情和孤独落寞的情感。【提示】第一,表达了故都秋的特点。形式多样的排比句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增强语势,深化中心。【知识储备】排比句的作用恰当地运用排比还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
10、表达效果。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到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如朱自清春一文中的排比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提示】“秋并不是名花”中的“秋”是泛指,而不是专指南国的秋。说秋不是名花、美酒,是从反面设喻的,因为作者欣赏名花、品尝美酒时,花半开、人半醉的状态才是最佳状态,而领略秋的过程中,这种温开水式的状态是不合适的。2.品析下列句子。(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
11、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提示】这里描写了视觉形象、触觉感受。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上去,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觉,这里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无人与其交流,只好与大自然交流。作者的心境是欢喜、寂寞的。感觉和向往江南之秋总写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秋景图分写秋之色味眷恋之情总括故都的秋(2020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记忆里的光蒋子龙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526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