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讲解与例题:第4单元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讲解与例题:第4单元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2013 2014 学年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 讲解 例题 单元 11 廉颇蔺相如 列传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11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列国纷争的战火中,产生了许多叱咤风云的猛将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他们纵横捭阖,征战攻伐,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故事,“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将相和”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本文就是讲述赵国老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学习本文,一要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二要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本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这是原传的第一大部分。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前279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当时秦、楚、齐、赵、韩、魏
2、、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蔺相如列传记叙了廉颇、蔺相如在这种历史情况下,西抗强秦,为赵国的安全和尊严所作出的贡献。课文节选部分则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
3、欢”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蔺相如睨柱斋戒汤镬相视而嘻渑池盆缶避匿缪缪贤馈馈遗缪公遗忘燕燕国观列观燕子观看靡披靡宁宁可奢靡宁谧2.识通假可予不(“不”通“_”,_)拜送书于庭(“庭”通“_”,_)召有司案图(“案”通“
4、_”,_)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_”)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_”,_)3解多义负使引见顾以4辨活用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_)间至赵矣(_)卒廷见相如(_)怒发上冲冠(_)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_)臣乃敢上璧(_)舍相如广成传(_)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_)赵王鼓瑟(_)左右欲刃相如(_)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_)大王必欲急臣(_)臣舍人相如止臣曰(_)宁许以负秦曲(_)归璧于赵(_)臣请完璧归赵(_)秦王恐其破璧(_)且庸人尚羞之(_)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5分古今例句古义今义患即患秦兵之来亡窃计欲亡走燕奏相如奉璧奏秦王美人传以示美
5、人及左右指示请指示王拜拜为上卿明年明年复攻赵宣言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亲戚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6.明句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_)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_)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_)君何以知燕王(_)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_)以勇气闻于诸侯(_)设九宾礼于廷(_)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_)大王见臣列观(_)7积名句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_。吾所以为此者,_。答案:1lnzhixfumiomynynmmnhuminnwiygungunnngnng2.否表疑问语气廷朝廷按察看穆熟仔细3倚仗,凭借/辜负,对不起/违背/使承担/背着派/出使/让/使臣延请/牵、拉
6、/牵、拉,这里引申为掉转被,表示被动/召见,接见/看到/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回头/考虑/只是,不过做,引申为“演奏”,动词/担任,动词/成为、变成,动词介词,凭/介词,用,拿/连词,来/介词,用以,用来4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状语,从小路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名词作动词,上前名词作动词,献上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名词作动词,穿;怀里藏着名词作动词,弹名词作动词,杀名词作动词,献礼形容词作动词,逼迫使动用法,使止,阻止使动用法,使承担使动用法,使归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使动用法,使破意动用法,以为羞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5患:忧虑,担心灾祸亡:逃跑死亡奏:进献演奏美人:妃嫔漂
7、亮的女子指示:指出给看上级的命令拜:授予官职表示敬礼明年: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宣言:扬言重要公告亲戚:父母兄弟有血缘关系的旁系亲属6判断句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省略句省略句7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点评:课文写赵王谦逊的问计,目的是突出蔺相如的智谋。在当时的客观形势下,“秦以城求璧”的做法冠冕堂皇,表面看不出欺负赵国的意思,“赵不许”则是不符合外交礼仪,赵国要承担责任,这样秦国也就找到了“问罪”口实。“而”字,在这里表示假设关系。蔺相如此时对秦国的险恶用心可
8、谓洞若观火,他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主张,正是为了避免秦的“问罪”,为赵国争取正义与主动。其爱国之心,胆识见解,三言两语,描述殆尽。2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点评:这里描摹蔺相如的神态,十分逼真,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之后,先借口“璧有瑕,请指示王”,要回和氏璧,是智;“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敢于怒视秦王,是勇。“怒发上冲冠”是典型的细节描写,把蔺相如的勇气表现得惟妙惟肖。3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点评:这是廉颇送赵王前去赴渑池会时的
9、告别之语,这句话在字面上没有理解的难度,但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塑造廉颇形象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上下文的故事情节不难发现,所谓渑池会实际上是一场“鸿门宴”,是两国统治者之间的一场斗智斗勇的“战争”。面对秦王的盛情“邀请”,赵王胆怯畏行,这样势必影响赵国的形象且助长秦国的骄纵气焰,于是老将廉颇为赵王鼓气壮行,安排大军暗中保护,维护了赵国的利益。从这句话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老将廉颇不仅英勇盖世,而且智慧超人,是一个有勇有谋、忠心耿耿的爱国将军。4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点评:这句话是渑池
10、会后廉颇将军的愤怒之言,人们通常把这句话看做是廉颇心胸狭窄、妒忌心重的表现。其实这句话有其背景,从上文中我们知道,渑池会的外交胜利,表面上是蔺相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取得的,于是赵王回国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而对廉颇没有任何奖赏;实质上,既有廉颇老将的出谋划策、重兵保护,又有蔺相如的唇枪舌剑、不卑不亢,才赢得了赵国的胜利。因此,廉颇的不满是赵王不能公平对待功臣造成的。廉颇对蔺相如的卑微出身进行嘲讽,是不正确的,但公开“宣言”,又是其武勇直率的表现。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塑造蔺相如形象的?提示:本文在蔺相如出场前先让缪贤介绍此人有“智谋”而进行侧面描写;接着将其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从“语言”“
11、动作”“神态”等方面,着力刻画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与秦王的激烈对抗,显示其有勇有谋、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品格和风貌;在“廉蔺交欢”中又通过廉颇气量狭小来衬托蔺相如心胸开阔、气度宽宏。另外,在“渑池之会”中,秦王“不怿”而又迫不得已地“为一击缶”与其群臣的“皆靡”,也是对蔺相如的衬托。2课文详写蔺相如,略写廉颇,但廉颇的性格特点还是比较鲜明的,作者从哪些方面勾勒了廉颇的性格?提示:课文基本上是以蔺相如的事迹为主,只是穿插一些对廉颇的描绘。文章开篇的人物介绍就表现了廉颇以勇猛善战闻名于诸侯。在“渑池之会”前,力劝赵王赴会,充分表现出他以国家为重的忠心和深谋远虑;“渑池之会”时,他又
12、部署重兵以防备秦军的入侵,也表现出了他的周全和细心;“渑池之会”后,廉颇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但他在听到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话之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这又表现出他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优点。3本文是两个人的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材料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作者对选出的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处理的?提示: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选取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
13、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相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将相交欢”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另外,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精心剪裁 巧妙谋篇本文节选的是廉颇、蔺相如的合传,但主要是在写蔺相如,对廉颇则写得比较简略。作者在写蔺相如这个主要人物时,以高屋建瓴之势,从其一生的全部经历中,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650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