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章提分点5从阅卷者关注关键词的角度入手筛选全概括准课件33张.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第一章 分点 阅卷 关注 关键词 角度 入手 筛选 概括 课件 33
- 资源描述:
-
1、提分点5 从阅卷者关注关键词的角度入手,筛选全,概括准 法考前升级阅卷者评分特别关注的关键词1.表次序的关键词: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例:2020年新高考卷第5题: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2.表手法的关键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立论驳论相结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归谬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论证结构: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并列式。例:2020新高考全国卷模拟卷第4题: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3.表语言的关键词:朴素、形象、准确、严密、概括、简洁。4.表内容的关键词:表明对象、特点、观点的词。例:2021年八
2、省联考第5题: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概括内容要点答题“三步骤”【高考真题】例典题验证【信息获取读文技巧】阅读技巧:标注关键句,概括段落内容。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需要规范。网络行为负面清单可以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具体阐释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五不”底线要求或负面清单。强调以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强调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的具体体现。【例1】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答:_【教你怎么答】第一步 明确设题陷阱设题陷阱 对论证结构的分析不全面、不准确。第二步 明确答题规则,运用规则准确答题
3、答题规则 在梳理内容的基础上,关注突出有关结构的关键词。结合论证结构类型判断分析。运用规则(1)整体结构:先总后分。(2)局部结构:递进(层进)结构。参考答案:文章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提出网络行为尤其是青年的网络行为需要规范这一论点,然后从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和“基准意 识”两 个 角 度 展 开 论 证;“底线要求”和“基准意识”又构成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例2】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分)答:_【教你怎么答】第一步 明确任务要求和设题陷阱任务要求(1)任务:理解情境设置并就文本中的现象谈看法。(2)要求:依据
4、文章谈看法。设题陷阱 筛选信息不全面,概括信息不准确;没有运用文章信息对现象形成自己的观点。第二步 明确答题规则,运用规则准确答题(1)由第3、4段筛选出“五不”底线要求、“价值意识”、“反身意识”等。(2)由第3、4、5段筛选出坚持“五不”,以基准意识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等。参考答案:这种行为只讲技术不计后果,体现了“价值意识”“反身意识”等的缺失,违反了“五不”底线要求,且有可能触犯法律;青年人应引以为戒,坚持“五不”,以基准意识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传播健康的信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材料一: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
5、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238页,配有图画212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直观。测冲刺双一流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
6、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和“大众化”了,因而扩大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
7、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图解。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
8、呢?“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因的地位;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
9、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的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材料二: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图像是叙述对象的投射与镜像反应,文字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反应。正是由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字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
10、客观世界精神的“像”。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天然联系,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述就很好地印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像”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文学语言图像化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
11、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人们从感知渠道来看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以眼、耳、鼻、口、舌来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摘编自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沦为配角,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发生转变。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
12、曲解和转义,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使经典著作“庸俗化”。C.插图大量涌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内在文脉,可能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D.图像有视觉的真实感和极强的情感渲染性,能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解析】选C。A项,文中为“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B项,以偏概全;D项,偷换主语,“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是“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奇、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像会大大增加读物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促使读者消费和阅读。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467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