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4

类型2022版新高考语文一轮练习课件:专题集训 二十八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ppt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56027
  • 上传时间:2025-11-09
  • 格式:PPT
  • 页数:54
  • 大小:271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版新高考语文一轮练习课件:专题集训 二十八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 2022 新高 语文 一轮 练习 课件 专题 集训 十八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资源描述:

    1、二十八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一、片段训练1.(2019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

    2、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至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3分)答:_【解析】第段“掷书万卷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说明汤公读书的目的不为功名,乐此不疲。第段“公于书不讹只字”,说明汤公读书面广,又有专攻。“于诗若文青莲少陵氏”,说明他读书的效果。“公又以其声振寥廓”,说明他不但创作戏剧的水平超过元代作家,还

    3、与侍从一起演唱,创演合一。根据以上“读书为文”的信息,用精练的语言分条概括出即可。答案:读书不为功名,乐此不疲;于书无所不读,尤精文选;诗文无所不能,直追汉唐;戏曲创演结合,超过元人。附【译文】汤公因为喜爱南京的山水,求得南京太常博士的职务。到任后就闭门不出,绝不靠半点名气达到升官的目的。备书万卷,像书虫一样酷爱读书。经常到了半夜,读书声也不停。家人笑话他:“老博士还用得着读书吗?”他说:“我读我的书,不管是不是博士。”不久,以太常博士的身份转任南祠部郎。部里虽然没有什么事,但是汤公任职认真谨慎,他认为北京南京两个政府任用亲信而堵塞了进谏的渠道,就上书直言这件事,被贬谪为广东徐闻县尉。过了很长

    4、时间,转任遂昌县令。又因为矿税的事情有很多谬误,和计吏一起到京的那天,就向吏部请求辞职。虽然主爵、典选、御史大夫都挽留他,但是汤公一腔浩然正气坚持离开,朝廷的官职最终也不能留下他。汤公住在家里,自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官员的仪仗往往充满巷子,但汤公经常不迎接。即使有大事,若不是涉及公愤的事汤公不谈论。有人劝他为他人办事说情,他说:“我不能拿自己的脸面言辞来换取钱财,我要为我不知道的后人考虑。”指着床上的书给人看,说:“有这些书就不穷了。”汤公对书没有不读的,尤其致力研究文选一书,到了合上书背诵不错一个字的程度。对于诗文他没有不比较斟酌的,尤其精通西京、六朝、李白、杜甫的文体。汤公在他的空余时

    5、间写传奇,像紫箫还魂等剧目,实在是超过元代其他作家。每谱成一首曲子,让侍从当场歌唱,自己唱和,声音震动辽阔的天空。懂行的人说他是神仙中人。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答刘正夫书韩 愈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曰:“古圣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章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

    6、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韩愈在答复刘正夫“宜何师”时提出了哪些重要看法?请分条概括。(3分)答:_【解析】“哪些重要看法”暗示答案不止一点,第一段中“为文宜何师”“辞皆不同,宜何师”“文宜易宜难”已经明确标示三点。第二段提出“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

    7、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强调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并以“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佐证之,即用功深,思想有创见,“其收名也远”。答案:学习对象应是古代圣贤;文章内容应不因袭陈词,重在学习圣贤的思想;选文方面不要过分关注难易,要力求准确;思想方面要有创见,要有自己的特点。附【译文】如果有人问我:“做文章应该效法谁?”我一定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古代圣贤。”如果又问:“古代圣贤所写的书保存下来的很多,文辞各不相同,该效法谁的呢?”我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他们的思想,而不是效法他们的文辞。”如果再问:“做文章应该写得易懂些好还是隐晦些好?”我一定会郑重地说:“不管简单隐晦,符合文章

    8、内容就好。”如此罢了,绝不是极端地提倡文章一定应该这样写,坚决禁止文章一定不能那样写。早晚都能看到的各种东西,谁也不会去关注它,当看到那些异乎寻常的东西,人们就会一起观赏谈论。文章难道和这不同吗?汉朝人没有不会写文章的,但也只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文章做得最好。那么可以说,下得功夫深的,名声就传得远。如果都顺从世俗随波逐流,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见解,即使不被当代的人责怪,也一定不会流传到后世。您家中的各种物品,都是日常离不了要使用的,但其中你所珍爱的,肯定不是寻常的东西。那么君子做文章的道理,难道和这有什么不同吗?现在的那些要写文章的晚辈后生们,能够深入探求努力获取,以古代圣贤的做法为法则

    9、,虽然说不一定人人都要这样做,但若有像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那样的人才出现,必定是出自这样做的人,绝不是出自按部就班的人。至于圣君治国之道,不用文士也就罢了,要是重用文士,一定会看中那些有真正才能的人,这种才能不是别的,就是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因循他人说法的人啊。自从出现文字以来,谁不写文章呢?但是能够保存到现在的,一定是能提出独到见解的啊。所以我经常把这个道理讲给别人。3.(2019北京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

    10、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

    11、,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伯阳父:周朝大夫。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选文第二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3分)答:_【解析】选文第二段可分为三层:从开头到“而认之者不塞则惑”为第一层,阐明“天人相分”;从“夫釜鬲而爨者”到“其孰能知之”为第二层,以对比论证阐明天理难以被人感知的观点;从“且曰”到最后为第三层,逐一批判伯阳父的论点。答案:选文第二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系;接着批驳源塞造成财

    12、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最后批驳“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附【译文】周幽王二年,泾水、渭水、洛水流域都发生了地震。伯阳父说:“周朝将要灭亡了。天地之气,不能错失自己的次序,如果错乱了应有的位置,民众就会大乱。阳气滞留在内不能出来,阴气受到压制不能散发,于是便会发生地震。现在三条河流都发生了地震,就是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而压制了阴气。阳气失位而处于阴气的位置,河流的源头一定会阻塞。水源被堵塞,国家必定灭亡。百姓缺乏财物,国家不灭亡还能怎么样?这样的国家不超过十年便会灭亡。十年,这是数的极限。凡是被上天所厌弃的,是不会超过这个极限的。”

    13、这一年,泾水、渭水、洛水水流枯竭,岐山崩塌。幽王被杀,周都因而东迁。柳宗元非议说:高山和大河,不过是天地间的自然物体。阴气和阳气,不过是天地间的元气。它们自己运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动,这哪里是与人商量过的呢?它们自己冲击,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损,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用锅煮饭,汤水翻滚蒸气升腾必然会煮烂各种食物;引水灌田,水势奔腾波浪激荡必然会破坏田里的土石。这些老妇老农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何况天地广阔无边,阴阳变化无穷无尽。阴阳二气,充满于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

    14、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好像车轮滚动,好像纺机运转,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所以说:“水源堵塞了,国家必然灭亡。人们缺乏财物,国家还不灭亡吗?”这又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了。这里所说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还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说是人造成的,那么由于缺乏财物而导致亡国的,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何以硬要说是那几条河的过失,还说:“天既要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十年。”这就越发荒谬了!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二、综合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

    15、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

    16、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节选自明史杨继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

    17、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B.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C.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D.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解析】选B。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要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月俸”“之”“原数”“他司”“仓吏”“继宗”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量”是动词,“之”是其宾语,故“之”后应断开,排除C项;“悟”意思是

    18、“明白,悟出”,宾语应是“仓吏缺粮之由”,“由”意思是“缘由,原因”,“仓吏缺粮”是“由”的定语,故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具实以闻”,“以”相当于“而”,此处表修饰关系,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科举时代经过殿试考取的人叫进士,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进士及第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B.刑部是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其他五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C.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被阉割后再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员,宦官本为

    19、内廷官,不能干预朝政,但历史上也有宦官专权的事实。D.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因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举人。【解析】选D。D项,“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有误,乡试应是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继宗尊师重教,成效突出。任嘉兴知府时,他大力兴办地方学校,要求年满八岁的孩子都要入学,对学官以礼相待,形成了教师文人学者竞相劝勉、文化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B.杨继宗为民说话,得罪权贵。御史孔儒清查军队,却把多位里老杖死,杨继宗张贴告示调查此事,惹怒孔儒,杨继宗又当

    20、面指责孔儒越职行事,让孔儒非常恼恨。C.杨继宗为官清廉,抵制腐败。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和住所很简朴,不爱金钱,宦官路过他那里,向他要钱,他只送了普通物品,要金子则要求对方出示印券,巧妙地拒绝了宦官。D.杨继宗慧眼识才,很有远见。他监考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非常郑重和高兴地说这两位考生将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佩服他有眼光。【解析】选C。C项,“宦官路过他那里,向他要钱,他只送了普通物品”有误,从文中来看,“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意思是“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宗只拿菱角、芡实和历书送给他们。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发出公牒领

    21、取府库金银”,可见赠送物品在前,宦官要钱在后。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4分)译文:_(2)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4分)译文:_【解析】(1)关键字词:濒,临近,接近;箧,箱子;而已,罢了。(2)关键字词:数,多次;忤,意见不合;毁,诋毁。答案:(1)离开嘉兴前,孔儒突然闯入府衙,打开(杨继宗的)箱子查看,里边只有几件破旧衣服罢了,孔儒羞惭地离开了。(2)杨继宗多次与太监张庆意见不合,张庆的哥哥张敏在司礼监做官,经常在皇帝面前诋毁杨继宗。5.明宪宗询问朝中官员谁最廉洁时,为什么汪直说“天下不

    22、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呢?请简要说明。(3分)答:_【解析】这种题型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的具体言行概括其思想行为特征。表明“廉洁”特点的词语有的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细抠文字提取,有的需要对具体言行加以提炼,对此,一定要选择一个较贴切的词语,而且这样的词语要在平时多积累。如治官方面:清廉为民,待民宽厚,不畏豪强。为将方面:勇猛沉着,善于谋略。求学方面:勤奋刻苦,严谨博学等。答案:杨继宗生活简朴,赴嘉兴知府任时仅有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也都清朴无华。为官清廉,不贪污受贿,御史孔儒突然查看他的箱子,发现只有几件破旧衣服。鄙视那些贪官污吏,不行贿别人,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取出府库金银给予,太监

    23、不敢接受。附【译文】杨继宗,字承芳,是阳城人。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成化初年,因为王翱的推荐,升任为嘉兴知府。(杨继宗赴任时)仅用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也都清朴无华。他生性刚正廉洁孤独冷峭,没有人敢冒犯。他经常召集当地的老人询问民间的疾苦,替他们解除。又大力兴办社学。民间有年满八岁不上学的子弟,则要处罚他们的父兄。杨继宗总是以宾客之礼接待学官。教师、学者竞相劝勉,文化教育事业兴盛发达。御史孔儒来嘉兴清理军籍,各里老人多被鞭挞而死。杨继宗张榜公告说:“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到府衙来报告姓名。”孔儒十分恼怒。杨继宗去拜见他说:“治理百姓有一定的规矩。您只管剔除奸邪和弊病,劝勉和惩治官吏。像

    24、挨家挨户稽查核实这些事,则是相关政府机构的事,不是御史的职责范围。”孔儒无法与他争辩,但心中深为忌恨。离开嘉兴前,孔儒突然闯入府衙,打开(杨继宗的)箱子查看,里面只有几件破旧衣服罢了,孔儒羞惭地离开了。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宗只拿菱角、芡实和历书送给他们。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发出公牒领取府库金银,说:“钱都在,请给我印券。”太监吃惊得不敢接受。杨继宗进京觐见,汪直想要见他,他却不肯。明宪宗问汪直:“朝觐官中谁廉洁?”汪直回答说:“天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个人罢了。”九年任满,杨继宗被破格升迁为浙江按察使。杨继宗多次与太监张庆意见不合,张庆的哥哥张敏在司礼监做官,经常在皇帝面前诋毁杨继宗。

    25、宪宗说道:“(你说的)恐怕就是那个不要一文钱的杨继宗吧?”张敏惶恐不安,写信给张庆说:“好好对待杨继宗,皇上已经了解这个人了。”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杨继宗立即离任出发,来到驿亭下,将官署中的器物全部登记交付给官府。只带着一个仆从、几卷书回家。杨继宗极力维持风纪节操,而且心肠慈厚。他任浙江按察使的时候,有十余名仓库官吏因短缺库粮被关在狱中,以至于卖掉子女赔偿。杨继宗想从宽处理他们,却没有理由。有一天,他的月俸银送到,他让人称量一下,超出了原数,再量别的官吏俸银,也都如此,因此明白了仓吏缺粮的原因。他准备据实上报,众人惶恐不安,请求杨继宗,甘愿捐出俸禄代替仓吏们赔偿。十余名仓吏因此获释。杨继宗曾监

    26、考乡试,得到两份好考卷,便身着朝服一再拜天道:“这二位考生必当为天下人才之魁,我为朝廷得人才而祝贺。”等到拆开考卷,知道二生为王华、李旻,后来两人果然相继考中状元。人们因此佩服杨继宗有眼光。(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祖玉屏,始慕乡学。父麟书,为县学生,以孝闻。国藩,道光十八年进士。咸丰初,诏群臣言得失。奏陈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复上言:“国用不足,兵伍不精,二者为天下大患。于岁入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至岁出之数,兵饷为钜,绿营兵额六十四万,常虚六七万以资给军用。自乾隆中

    27、增兵议起,岁糜帑二百余万。其时大学士阿桂即忧其难继,嘉、道间两次议裁,不及十之四,仍宜汰五万,复旧额。自古开国之初,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又深痛内外臣工谄谀欺饰,无陈善责难之风。因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一疏,切指帝躬,有人所难言者,上优诏答之。二年,典试江西,中途丁母忧归。江宁平,天子褒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翎。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注如畏。国藩为政务持大体,规全势。自西人入中国,交涉事日繁。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每定约章,辄诏问可许不可许,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

    28、。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居江南久,功德最盛。同治十三年,薨于位,年六十二。百姓巷哭,绘像祀之。事闻,震悼,辍朝三日。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节选自清史稿,有删节)【注】粥粥:敬慎谦恭的样子。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B.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C.每对客

    29、/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D.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解析】选B。若在“竦然”前断开,“竦然”的主语就成了曾国藩,不合逻辑,排除A、D两项;“所成就荐拔者”构成“所者”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项。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遭逢父母的丧事叫丁忧,其中遭逢母亲的丧事叫丁母忧,遭逢父亲的丧事叫丁父忧。B.同治是年号,年号是一种用来纪年的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后一直沿用到清朝。C.赠指追

    30、赠,是朝廷对退休的有贡献的官员或已死的官员给予官爵等荣誉。D.古人对“死”的称呼有严格的规定,如崩、薨、卒、不禄等。“薨”一般指诸侯或大官的死。【解析】选C。“退休的有贡献的官员”说法有误。追赠的对象为死者。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国藩直言敢谏。他上奏章指出皇帝身上存在的问题,其中有些话是别人所不敢说的,皇帝用嘉奖的诏书答复他。B.曾国藩针砭时弊。他上奏陈述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天下的两大患,并用一系列数字进行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C.曾国藩荣宠加身。他被皇帝加封为太子太傅、一等毅勇侯,赏赐双眼花翎顶戴,这是清朝开国以来大臣未曾有过的荣誉。D.曾国

    31、藩思想先进。他极力促成朝廷向西方购买先进机器、置办先进船舶枪械等事情,建议选拔年幼的学生到欧洲学习技艺。【解析】选C。“这是清朝开国以来大臣未曾有过的荣誉”错,原文说的是曾国藩作为文臣被封侯是清朝开国以来未曾有过的。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于岁入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4分)译文:_(2)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4分)译文:_答案:(1)在按照年份收取定额的赋税之外,实在不能另外使用搜刮(老百姓钱财的)手段了,增加一分税收老百姓就受到一分的伤害。(关键词“岁”(按照年份)、“诚”(实在)、“术”(手段)各1分,

    32、句子大意1分。)(2)曾国藩认为那些争夺彼此之间没有实际意义的礼仪的事情可以答应,而那些剥夺我国民众资财的事情是不可以答应的。(关键词“许”(答应)、“夺”(剥夺)、“计”(资财)各1分,句子大意1分。)10.曾国藩为什么建议裁减士兵?请简要说明。(3分)答:_【解析】本题答案集中在曾国藩上书的内容中,筛选关键句,如“至岁出之数,兵饷为钜”“自乾隆中增兵议起饷愈多则国愈贫”,提炼概括即可。答案:乾隆中期以来,军费开支大,后裁兵效果不佳;曾国藩认为士兵越多,兵饷就越多,国家就越贫穷,国力也就越弱。附【译文】曾国藩,最初名叫子城,字涤生,是湖南湘乡人。他的祖父曾玉屏,开始向往乡学。他的父亲曾麟书,

    33、是县学生,凭借孝顺闻名。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进士。咸丰初年,皇帝下诏让群臣上书谈论治国的得失利弊。(曾国藩)上奏陈述目前亟待解决的事情,首先是选用人才,人才选用有转移的方法,有培养的方法,有考核视察的方法。(他)又上书说:“国家财政费用不足,军队士兵不精良,这两个是天下大患。在按照年份收取定额的赋税之外,实在不能另外使用搜刮(老百姓钱财的)手段了,增加一分税收老百姓就受到一分的伤害。至于每年总支出的数额,士兵的粮饷是最大的,绿营官兵总额六十四万,却经常虚领六七万人的粮饷来供给军队费用。从乾隆中期增加兵员说起,一年耗费官库银两二百多万。当时大学士阿桂就担忧这项开支难以维持,嘉庆、道光期间两次商议

    34、裁减士兵,(但裁减的人数)不到(超额的)十分之四,仍然应该淘汰五万,才能恢复到原来的额度。自古以来,王朝开国初年,士兵少而国家强,以后士兵越来越多而国力越来越弱,兵饷越来越多而国家越来越贫穷。”(他)又深切痛恨朝廷内外的臣子谄媚奉承欺骗掩饰,没有陈述好的意见、指摘过失的风气。于是(他)呈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这一奏疏,恳切指出皇帝本身的问题,有些话是别人所不敢说的,皇帝用嘉奖的诏书答复他。咸丰二年,(曾国藩)在江西主持考试之事,中途因为母亲去世返回家乡。平定江宁后,天子论功行赏,加封曾国藩为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赐双眼花翎顶戴。清朝开国以来,文臣封侯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朝廷和民间都称颂祝贺,而曾

    35、国藩建立了大功却并不以功自居,敬慎谦恭得好像害怕一样。曾国藩处理政务把握大局,规划整体。自从西方人进入中国以来,外交事务日益繁重。等到朝廷商议购买机器,置办船舶枪械时,(曾国藩)就极力促成此事,还建议选拔年幼的学生到欧洲学习技艺。每当朝廷与外国签订约定的章程时,皇上就下诏询问他是否可以答应,曾国藩认为那些争夺彼此之间没有实际意义的礼仪的事情可以答应,而那些剥夺我国民众资财的事情是不可以答应的。曾国藩为人威严庄重,有漂亮的胡须,眼睛呈三角形,锐利而有威势。每当他会见客人时,注视对方一段时间而不说话,见他的人就感到害怕,等人走后他便记住了此人的优缺点,没有一次失误。他尤其能够识别人才,善于任用他们,所造就和推荐、提拔的人数不过来。他见人一面就能品评此人的才能,而且都很恰如其分。(曾国藩)居住在江南的时间很久,在江南留下的功业和德行也最多。同治十三年,(曾国藩)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二岁。百姓们在街巷哭,画了他的画像来祭祀他。曾国藩的死讯上报后,皇上震惊悲痛,停止上朝三天。赠官太傅,谥号文正,在京城的昭忠、贤良祠祭祀他,各省为他建立了专门的祠堂。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版新高考语文一轮练习课件:专题集训 二十八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ppt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6027.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从容不迫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从容不迫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人不知,鬼不觉近反义词解释.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人不知,鬼不觉近反义词解释.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解释.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解释.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是什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是什么.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班语言活动找反义词教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班语言活动找反义词教案.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央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央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重的反义词是什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重的反义词是什么.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寒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寒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x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业精于勤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业精于勤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横跋扈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横跋扈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心一志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心一志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与柔软有关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与柔软有关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计其数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计其数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知不觉的近义词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知不觉的近义词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声不响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声不响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生字课件 新人教版.ppt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生字课件 新人教版.ppt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一掷千金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一掷千金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tall的反义词有哪些.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tall的反义词有哪些.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lucky的反义词有哪些.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lucky的反义词有哪些.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