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复习题型突破练9 古诗鉴赏(10)+压缩语段(5).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届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复习题型突破练9 古诗鉴赏10压缩语段5 2015 高考 语文 浙江 专用 二轮 复习 题型 突破 古诗 鉴赏 10 压缩
- 资源描述:
-
1、突破练9古诗鉴赏(10)压缩语段(5)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吴江张先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合太湖。(1)这首诗通过对吴江美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吴江的_和_之情。(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答:_解析吴江流域,太湖之滨,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湖光山色,州桥市镇,美如图画。这首诗写由黄昏至夜的吴江秋色,色彩纷呈,美不胜收,动静和谐,声情并出,合于天籁,而令人神往。三、四两句,不仅在声、色、动、静上落笔写景,颇多生动情趣,更创造出了一种意境,若画中留白,给读者无限想象与联想的空
2、间。答案(1)喜爱赞美(2)颔联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描画了吴江风光:真想画下江上的风光,却又难以描绘江色的秀丽;宁静的江上欲闻鸟啼,应悄悄地去芦苇深处寻觅。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景致生动有情趣,给读者无限想象与联想的空间。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 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颔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答:_ (2) 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
3、?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答:_ 解析(1)此类题要在反复品读诗句、整体感悟诗歌大意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及注释,来分析数词在诗句中的妙处。此时的诗人已经被贬官到柳州,只身一人孤苦伶仃,被贬谪到千里之外,一生屡遭不幸。在这种情形下,诗人用“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这些数词就把自己的人生经历高度概括出来,给人以震撼,富有感染力。(2)此题考查赏析诗歌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如本诗颈联中通过描写桂岭环境不佳,洞庭湖春色浓浓,形成了鲜明的对
4、比,以两地强烈的反差,写出了自己不得归的惆怅之情。还可以从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角度来分析诗人的情感。答案(1)“一身”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状,“万死”表现了诗人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空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十二年”从时间上高度概括诗人屡遭贬谪的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以上内容,只要抓住“一身”与“万死”或“六千里”与“十二年”其中一组分析即可。)(2)颈联运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的手法,借“瘴云墨”,营造出桂岭环境的不堪;“水连天”写出洞庭春色的别样,两地反差之大,写出了自己不得归的惆怅之情。(或: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桂岭“瘴云墨”的不堪环境与洞庭“
5、水连天”的美丽春色作比,以两地强烈的反差,写出了自己不得归的惆怅之情。)(或:颈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由眼前“瘴云墨”桂岭环境的不堪,想到洞庭“水连天”美丽的春色,两地的反差之大,表达了自己不得归的惆怅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1)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甚情绪灯前”中的“甚”字在曲中的作用。答:_ (2)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6、。答:_解析(1)这首曲写的是清明,诗人守着窗儿,一无出户赏春的情绪,这就为以下客子的种种回忆留出了地方。诗人以一个“甚”字总领,有感慨万千之意;领起以下三句,由景及情,渐渐道出了客子的愁苦情怀。一个客居在外的人,面对孤灯一盏,当然没有好心情。客中的情怀、重重心事和天涯漂泊的苦况,萦绕在枕边耳际,写出了作者无限的愁思和感怆。(2)这支折桂令客窗清明小令表现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游子的孤独感和失意的情怀;亦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与心境的写照。开头三句写即目所见的景物。清明时节,时届暮春,经过风吹雨打,窗前的梨花已日渐凋零了。这是透过窗棂所看到的外景,写景的观察点是在窗前,故二、三句描写窄索细密的窗帘和
7、小巧玲珑的窗纱,以扣紧题目中的“客窗”两字。“暮见人家”以下三句,陡然一转,将视线移向窗外人家,这家门前的杨柳如含烟雾一般,长得与屋檐相齐,充满着春来柳发的一片生机,给这家人家带来盎然的春意和生活的情趣。此情此景,更反衬出游子天涯飘泊的孤独之感。答案(1)“甚”字,领起“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句,由景及情,表达了客人(游子)的愁苦情怀。(2)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协调,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4阅读下面
8、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注】 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答:_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_解析(1)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也就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对于写景,也就是描写的方法,它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修辞手法,如本诗中“数声啼鸟怨年华”,显然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二是描写角度,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前者是远景,后者是近景,由远及近,这是从空间
9、角度来写;三是描写方法,“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静景,“数声啼鸟”是动景,这里写景用了动静相结合的方法。(2)这类题目的解答,最后是对诗句进行梳理分析。如“数声啼鸟怨年华”,写鸟怨年华,也是诗人在怨年华,有诗人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答案(1)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或静景)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或动景)描写。“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2)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数声
10、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桥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注】 香篝:薰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香篝渐觉水沉销: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碧玉梢:指马菱
11、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菱的华贵。 (1)词的三、四句“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答:_ (2)简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答:_ _解析(1)题目问得不难,逐问作答即可。要注意的是情感方面,一定要注意到全词的情感基调,不能穿凿附会,景与情是统一的。(2)鉴赏表达技巧,首先要准确判断用了哪些技巧,有一个说一个,不要遗漏要点。其次对技巧的分析,一般要指出是怎样用的,有什么效果或表达了什么内容。答案(1)三、四句写了层层叠叠碧绿的青山、分外娇艳的鲜花,表达了作者在劳顿旅途中见到碧山、娇花的喜悦之情。(2)使用了叠词、借代的表现手法。“
12、历历”“萧萧”运用叠词,生动地描写出人马行进的状态,增加了语言韵味。“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 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注】 化用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1)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答:_ (2)这首元曲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简要概括。答:_解析(1)仔细审题“哪种修辞手法”,首先心中要有常用的比喻、拟人、排比、衬托、夸张、对偶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元曲,整体感
13、悟曲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修辞手法运用的表达效果。曲中前四句连用了四个“如”,既是比喻又是排比句,还是对偶。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能起到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如要用排比句,就从强烈的语气讽刺的表达效果来回答。(2)此题要反复品读,整体把握大意基础上,先通过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然后再通过人物前后形象对比来揭露和讽刺他们的丑陋行径。如曲中以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官迷政客的可鄙形象,然后又跟他们假装清高的德行进行对比,突出他们的虚伪清高,进行有利的讽刺和揭露。答案(1)比喻。(答对偶也可)开头以四个比喻组成排比,他们为富贵功名而像燕子一样奔波劳碌的时候,斯文消失,青春已“流如电”般悄然逝去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771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